日期:2022-02-18
這是杠桿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準確地畫出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②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和假設,并設計出驗證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能應用杠桿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③能根據杠桿的特點,以及作用效果等進行分類 1.2過程與方法 :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杠桿,培養觀察能力
②通過實驗探究,總結歸納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培養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對實例的調研、分析和解釋中進一步理解和應用杠桿平衡條件,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①使學生感受到杠桿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提高探究的樂趣。
②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杠桿,進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學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①杠桿平衡條件
2.2 教學難點 ①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杠桿平衡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6.1 引入新課
【師】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經有一句名言,說如果給他一根硬棒和一個支點他可以撬動整個地球。經科學研究證明,他辦不到這件事,但他講的這個道理是正確的,只是他無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說的硬棒到底有多厲害!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它的奧秘吧?
觀察圖像中的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請同學說出這些工具的名稱和用途?
【生】撬石頭時用的撬棒。還有我們小時侯玩的蹺蹺板也是杠桿。活塞式抽水機的手柄工作時也是杠桿
【板書】
杠桿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6.2 新知介紹
【師】現在老師手里有一個罐頭,同學們的力氣呢不夠打開它。這個時候你會借助什么外界的器具?
【生】筷子、起子……
【師】那么這里的筷子和起子,為什么就能更方便地打開罐頭呢?這里運用的原理又是什么?
在用
1、杠桿五要素
【師】從這幅圖里可以看到,有支撐木棒的點O,有人用的力F1,還有石頭擋住棒子的阻力F2,另外還有兩端距離就是相應力的力臂。
【生】總結:
繞著固定點轉動的固定點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點
受到力的作用。動力和阻力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力臂
動力臂L1——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為杠桿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一根硬棒成為杠桿的要有如下兩個條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繞著某固定點轉動
【師】杠桿的五要素比較簡單,那么接下來我們看看力臂在杠桿中如何找。
2、力臂的畫法
【師】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杠桿五要素,其中最難找到的就是力臂,那么如何來確定力臂呢?找到力臂的順序:
(1) 確定支點
(2)確定力的作用線
(3)過支點到力的作用線作垂線
(4)標垂足,定力臂
注意:
力臂是支點到垂足的距離,不是支點到作用點的距離,因此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
力的作用線是一條直線,沒有方向。
作圖細節方面:力臂,力的作用線用虛線表示,且力臂的長度應該用大括號標記;
垂直的地方應有垂足;支點處用0標記;5個名詞必須用正確的字母表示。
一、教材分析:《杠桿》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內容。在教學中從活動"比賽拔釘子"引入,通過"你能用手把它拔出來嗎?"來激發學生的動手愿望。在活動中認識人類對工具的了解與依賴。然后給學生提供羊角錘、螺絲刀等工具,讓同學們自己選擇工具參加比賽。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哪一種方法更方便、省力",從而引出簡單機械的使用,杠桿的定義、認識杠桿的幾個要素,并通過觀察實驗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學。
二、教學關鍵詞:學生活動 杠桿五要素 平衡條件 交流討論 實驗探究 過程與方法
設計過程
一、教學思想:本節課希望達到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提高科學探究能力,通過這個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努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破只重知識教學而不重視過程和方法教學的傳統教學方式。
二、教學任務:“杠桿”一節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內容的延伸,又是后續內容“其他簡單機械”探究學習的開始,本節的學習任務我把它分成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完成對杠桿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認識有關杠桿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本節的學習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難點是實驗數據的處理、歸納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發展的階段,已經具有一定觀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進步。尤其是通過一段時間對物理的學習對物理實驗充滿著好奇心和興奮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識積極主動交流、討論,同時他們對新事物又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樂于參與活動,許多學生已經能較熟練地應用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圖表法、歸納法)等來解決實際問題,再加上他們自己已積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經驗,比較注重小組成員間的合作,這樣的“學情”較利于本節的學習任務驅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杠桿,認識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器中識別出杠桿,繪制杠桿示意圖,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杠桿;經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并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杠桿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分析各種杠桿,具有利用杠桿為自己提供方便的強烈意識,更進一步認識探究活動中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 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生活常見工具,如:羊角錘、開瓶器、螺絲刀、老虎鉗、剪刀、核桃夾等。
2、教師:課件、黑板、自制簡易杠桿、彈簧測力計、釘釘子及螺絲釘的木板、設計數據分析記錄表及三維目標評價表。
數據分析記錄:
動力(F1)
阻力(F2)
動力臂(L1)
阻力臂(L1)
實驗數據1
實驗數據2
實驗數據3
三維目標評價表
評價內容
三維目標要求
組員
自評
組員
互評
全部達標A 五項達標B 其余C
了解
認識
經過
反映
活動評價
杠桿的定義
杠桿五要素
生活中的杠桿
杠桿示意圖
杠桿平衡條件
實驗交流
3、教學流程:(略)
六、教學過程:
1、在簡單介紹人們對杠桿的初步認識后教學從學生活動開始,老師先把同學們分配為幾個學習小組,給每組同學發一塊木板,釘上九個普通釘子和一個螺絲釘,并與同學一起準備羊角錘等生活中的常見工具,讓同學們參加拔釘子比賽。借以考察同學們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情況并引入杠桿的教學,活動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講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杠桿的概念,杠桿的五要素,杠桿的示意圖,為下一步的實驗探究打好基礎,并在“認識生活中的杠桿”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師提供的帶刻度尺的簡易杠桿以及彈簧測力計等工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設計實驗: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桿的左右加掛鉤碼充當動力與阻力,讀出大小并記錄,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動力臂與阻力臂并記錄。
進行實驗: 改變鉤碼的個數與力臂的大小,多次進行實驗并交流討論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交流討論:評估、交流各小組的實驗過程的異同、出現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并選出代表上臺展示該小組的成果。通過交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展示讓學生體會成功感。
4、課堂小結:了解學生在這節課上學生知識的收獲、了解學生在這節課上收獲了那些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方面匯報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并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捕捉相關信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七、教學反思
本課在設計上采用了實驗探究性學習模式,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了學生的日常認知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在課堂一開始的比賽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釘子和一枚螺絲釘時,大家拔釘子的方法都一樣,用的的都是羊角錘,不同的只是在于對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上,但在對待最后一顆螺絲釘時大家的方法出現了差異:有同學根據平日的經驗選擇了螺絲刀,有的同學卻直接用羊角錘拔出了螺絲釘,且用羊角錘更有力、更高效,但對木板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就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們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探索欲。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環節,既有學生所想又有學生未想到的,引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把課堂變成師生相互傾聽的場所,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多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設計思路。反思這節課讓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師不能墨守陳規,而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熟悉物理學發展史不斷的與時俱進。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第一文庫網技能
1.能識別出杠桿,并能準確找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相關的計算。 3.能對杠桿進行分類,并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杠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2.通過對杠桿的研究,讓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從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杠桿模型的過程,了解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使學生勇于并樂于參與科學探究,增進交流
與合作的意識,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通過杠桿分類及應用的學習,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領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對于一些屬于杠桿的簡單機械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感性認識,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這些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及平衡條件。
杠桿知識是前面幾章力學知識的延續,也是學習滑輪和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內容由“杠桿”“杠桿的平衡條件”“生活中的杠桿”三部分構成。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在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數據處理等方面給學生創設參與的機會,使他們加深體驗。本節的教學難點是畫杠桿的力臂。為了使學生能較準確地畫力臂,教師有必要講清力臂的概念,但課堂上不宜花費過多的時間訓練,否則會影響本節重點的教學。
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杠桿示意圖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
三、教學策略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屬于杠桿的工具入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觀察、分析,從而抽象出杠桿概念。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得出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儀,(教師)鐵架臺、杠桿、鉤碼、大剪刀、鉗子、大鑷子、羊角錘、起子、釘有釘子的木板、未啟封的飲料;(學生)鐵架臺、杠桿、鉤碼(50g,8個)、彈簧測力計(5N 量程)。
五、教學過程
舉出實例或聯系
拿出自己事先準實際生活備的實物,踴躍地中的實例
上講臺操作,其余進行學學生進行觀察并習,再現
生活情景,激發
討論。
觀察與思考學習興
后回答:工具在轉趣。 動,可以省力,有
鍛煉
一個固定點,工具沒有變形。
觀察投影片,
對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確認這
些特點的存在。 明白“支點”
對構成杠桿的重分析實際要性。
觀察黑板上
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杠桿省力的原理,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培養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動物頭飾、木棒、積木、重物、記錄卡、水彩筆、漿糊、抹布、用力標志(大小不等的圓片)。
活動過程
1、導語:小熊要蓋新房子,它買了許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動,我們去幫助它吧! 說一說,用什么辦法來運材料。
(1)我用雙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試一試,哪種方法用的力氣小。
幼兒使用各種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點。
(1)使勁用雙手抱重物。
(2)彎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說一說我的發現。
(1)抱最費勁,汗都流出來了,拉有一點費勁,推只有一點點費勁,撬很輕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點點汗,推不費力,撬更不費力。
(3)抱要費力氣一些,拉要稍微費力氣一些,推費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費力氣,輕輕一下就行了。
4、我的實驗過程。
讓幼兒用省力的辦法幫小熊把材料全部運過去。
注意事項
1.使用木棒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給幼兒提供的重物以不超過三名幼兒抬起的重量為宜。
3.提供作支點的積木高度要適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時,支點應隨重物一起移動。
活動反思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本次活動我讓孩子通過操作、觀察及其講述等手段,讓孩子在自主活動中增添一些科學知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