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7
這是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過程,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過程第 1 篇
新《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這節課我們要把所學的知識轉變為動手能力,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物質的密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測量實驗,既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深入地認識、了解、掌握密度概念的過程,也是突出新的理念實現學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學習根本轉變的過程,因此對于實驗活動的安排就非常重要。
測量物質的密度是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要從實驗原理、儀器使用、實驗設計、數據記錄與分析得到結論等方面對學生全面進行實驗能力的訓練。實驗前,可與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密度公式來測量物質的密度,需要測出哪些量?需要選用什 么測量工具、器材?用什么辦法測量?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明確實驗目的、知道實驗原理,在實驗設計中,會選擇實驗器材,明白實驗步驟,能及時正確地將數據填入表格得出結果。實驗中對學生嚴格要求,及時掌握各組學生的實驗情況,及時交流反饋。由于有前面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的基礎,因此本節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測量物體體積的方法:規則形狀物體可以用刻度尺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可以用量筒測。量筒的使用是本節重點,用量筒測量體積常用“排液法”:先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液體,讀出所對刻度V1,再將被測物體輕輕放入液體中,讀出此時讀數V2,V2-V1即是該固體的體積。
測量石蠟等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體的體積,可以采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被浸沒于量筒中液體對應的體積,再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沒于量筒中,讀取此時的液體體積,兩者的差便是石蠟的體積。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進一步鞏固物質密度的概念;
2.學會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教學方法
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實驗器材(天平、量筒、鹽水、鐵塊、石塊、水、燒杯、細針等)、文本、圖片或音視頻資料、自制PPT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有兩種液體,要盡快判斷出哪種液體的密度更大一些,你準備怎么辦?
情景導入
菊花石塊形成于距今約2.8億年前。其成分為天青石與棲霞巖,內含豐富的硒、鍶、鉍等多種微元素,對人有強身健體、抗癌益壽作用。現在我想知道這塊石頭的密度,該怎么做呢?
我們本節課就來探究如何測量物質的密度。
推進新課
一、量筒的使用
提出問題 出示一塊長方體鐵塊,問:要測這鐵塊的密度,需要測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測量?記錄哪些量?怎樣求出鐵塊的密度?
出示一塊任意形狀的石塊和裝在小碗的鹽水,問:能否測這石塊的密度和小碗里的鹽水密度?那么用什么儀器來測定形狀不規則的石塊和鹽水的體積?
分析總結 由公式ρ=mV可知,測出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可算出密度,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方法測得。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則的物體體積和液體體積就需要用我們今天學習的量筒來測量。
學生自學 出示量筒,指出液體的體積和不規則的物體體積可以用量筒來測量。每小組同學觀察桌面上的100 mL量筒的結構, 回答下面問題:
1.量筒是以什么單位標度的?是毫升(mL)還是立方厘米(cm3)?1 mL=____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測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測量值)是多少?
3.如何讀數?
總結歸納 使用量筒(杯)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量筒是以毫升(mL)單位標度,1 mL=1 cm3
2.使用前應觀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以便選擇適合被測物體的量筒。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確記錄。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 mL。
3.讀數時,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臺上,視線要與液面相平,若仰視,讀數偏低,若俯視,讀數會偏高。若液面(例如水銀面)為凸形,視線應與凸形液面的最高處相平,若液面(例如水面)為凹形,視線應與凹形液面的最低處相平。
學生操作 1.用量筒直接量出50 mL水
2.測出小石塊體積
總結歸納 1.用量筒可以直接測出液體的體積。
2.對于形狀不規則的固體,因用刻度尺根本無法測出其體積。這時只能用量筒利用排水法進行測量。具體方法是:先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面所對刻度V1,再將被測物體輕輕放入水中,讀出此時讀數V2,V2-V1即是該固體的體積。
石塊的體積V=V2-V1
跟蹤例題
國慶節前,市工商部門對全市的白酒進行專項檢查,某種品牌的白酒的酒瓶上標有450 mL的字樣,而白酒的含量在446~454 mL之間為合格,為了一次性測量出一瓶白酒的體積,最好選用下列哪個量筒( )。
A.量程是100 mL,分度值是1 mL
B.量程是500 mL,分度值是1 mL
C.量程是1 000 mL,分度值是5 mL
D.量程是500 mL,分度值是5 mL
解析:在選擇測量量筒時,我們應該盡量選擇量程更接近被測體積的。又因為被測體積的浮動范圍較小,所以為了測量更精確,所選量筒的分度值也應較小。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過程第 2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量筒,會用量筒測量液體(如水)體積和測小塊不規則固體(如石塊)的體積。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熟悉天平的調節和使用,能較熟練地用天平、量筒測算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在探究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的科學方法,體會占據空間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練地使用天平、量筒測算物質密度,認真按規則做好實驗,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用量筒測量物質的體積。
【教學難點】: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實驗器材】
托盤天平和砝碼、量筒、石塊、燒杯、水、鹽水、細線。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的.密度?
(2)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測量物質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質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師出示::用天平可以稱出物質的質量,對于規則幾何體我們用刻度尺就可以測量出它們的體積,要是不規則的幾何物體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體積,首先我們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和形狀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方法。
二、進行新課
1、引導學生認知學習目標。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紹量筒。
觀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說明: 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提問: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mL?
觀察讀出液體的體積?怎樣測固體的體積?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測量時量筒應如何放置?(測量時量筒應放平穩);
(2)記錄數據前應如何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筒內液體液面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凸面相平。)
(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是哪幾步?(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這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固體的體積。)
3.分組實驗(一):測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
小組間進行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法,達成共識,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法。
1.測量出小石塊的體積m
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面所對刻度V1,再將被小石塊輕輕放入水中,讀出此時讀數V2,V2-V1即是該固體的體積。
石塊的密度即為:ρ=m/v2
強調: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實際操作,自行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
石塊質量m/g
水的體積V1/cm3
水和石塊的體積V2/cm3
密度ρ/g/cm3
。
4.學生分組實驗(二):測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步驟是什么?
1、用天平測量出燒杯和鹽水總質量m1
2、把燒杯中的一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讀出這部分鹽水體積V
3、再用天平測量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2 4、利用公式計算ρ=m1-m2/V
記錄數據的表格
引導學生思考:
(1)如何設計實驗方案,才能減小測量的誤差?
(測鹽水的密度時,為什么要先測鹽水的質量?而測鹽水的質量為什么用剩余法?讓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共識:如果先測鹽水體積,量筒中水倒入杯后,總有一部分水殘留在量筒中,質量測不準,偏小。同樣如果先測杯子質量,再將鹽水倒入杯子測出鹽水和杯總質量,然后鹽水倒入量筒測體積,總有一部分水殘留在杯中,使鹽水體積測不準,偏小。)
(2)為了計算方便,倒入量筒的鹽水體積取什么樣的數值最好?
實際操作,自行設計實驗記錄數據的表格,
玻璃杯和鹽水的質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鹽水的質量m2/g
量筒中鹽水的質量m/g
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cm3
鹽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實驗儀器,培養良好的習慣。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過程第 3 篇一、教學目標
1.學會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方法。
2.通過對量筒的實際操作,掌握利用量筒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領悟物理中的轉化思想。
3.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量筒的使用方法,利用量筒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難點】
如何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上課前教師通過提問的形式回顧上一節講解的密度的概念和相關的知識,隨后展示教師在外隨機拾到的小塊,提出問題:怎樣測量小石塊的密度?根據學生回答,發現小石塊形狀不規則,無法計算它的體積,教師進而引出今天的課題——測量物質的密度(板書)。
初中物理《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過程第 4 篇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認識量筒,會用量筒測量液體(如水)體積和測小塊不規則固體(如塑料塊)的體積。
進一步熟悉天平的調節和使用,能較熟練地用天平、量筒測算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的科學方法,體會占據空間等量替代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練地使用天平、量筒測算物質密度,認真按規則做好實驗,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重點:用量筒測量物質的體積。
難點: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教學準備:天平、量筒、水、鹽水、石塊、細線、燒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密度表可知,各種物質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個物體是什么物質做的,就要測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測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對照一下就知道該物質是什么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測量一下物質的密度。
師:那么要想測量物質的密度需要測量什么物理量呢?
生:由密度公式ρ=m/v可知,需要測量物體的質量和體積,這樣由公式就可計算出物質的密度。
師:對于規則幾何體我們用刻度尺就可以測量出它們的體積,要是不規則的幾何物體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體積,首先我們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和形狀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方法。
(一) 量筒的使用
1、學生觀察量筒并結合教材18頁思考【想想做做】的問題:
⑴這個量筒是以什么單位標度的?是ml還是cm3?
⑵量筒的最大測量值(量程)是多少?
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⑷圖11.4-2中畫出了使用量筒時的兩種錯誤,它們分別錯在哪里?
學生觀察后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練習使用量筒測量一下燒杯里水的體積。
2、如何用量筒測量形狀不規則固體的體積呢?
【教師啟發學生】
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夠沉入水底的物體(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測量其體積,即利用量筒中前后兩次液體的體積差測出物體體積。
⑵對于不沉入水底的物體,可以用“針壓法”測量其體積,即用針把物體壓到水中,求出兩次液體的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
⑶不沉入水底的物體也可用“懸垂法”(或叫墜物法):將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用細線將石塊和物體一起拴好(石塊在下,物體在上),先將石塊浸沒量筒水中,讀出體積V1,再將石塊和物體一起浸沒,讀出體積V2,則物體體積V= V2- V1
⑷當物體體積較大量筒裝不下又是不規則物體時,用“溢杯法”:用細線拴住物體,將物體浸沒在裝滿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則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
⑸溶于水或吸水的物體用“埋沙法”,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細紗,搖勻搖平,讀出細紗體積V1,將物體放入量筒細紗中浸沒,再次搖勻搖平,讀出體積V2,則物體體積V= V2- V1
(二) 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事先配制好一些鹽水,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步驟和記錄數據的表格,小組間進行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法,達成共識,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
步驟:
1、用天平測量出燒杯和鹽水總質量m1
2、把燒杯中的一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讀出這部分鹽水體積V
3、再用天平測量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2
4、利用公式計算ρ=m1-m2/V
記錄數據的表格 燒杯和鹽水總質量m1(g) 剩余鹽水和燒杯總質量m2(g) 倒出鹽水的質量m(g) 倒出鹽水的體積V( cm3) 倒出鹽水的密度ρ(g/cm3) 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相關數據,算出鹽水密度。最后討論實驗結果,總結經驗。
(三) 測量形狀不規則石塊的密度
從測鹽水密度得到啟發,學生設計此實驗。
步驟:
1、用天平測量出小石塊的質量m
2、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讀出水的體積V1
3、把用細線吊著的小石塊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讀出水的體積V2
4、利用公式計算ρ= m/ V2- V1
記錄數據的表格 石塊質量m(g) 量筒中水的體積V1( cm3) 放入石塊后量筒中水體積V2( cm3) 石塊體積V( cm3) 石塊密度ρ(g/cm3) 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相關數據,算出石塊密度。最后討論實驗結果,總結經驗。
二、學生整理實驗器材并完成實驗報告。
三、總結
今天我們進行的實驗綜合了許多前邊的知識,對于同學們復習鞏固前邊學習的內容,對于了解物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會有很大幫助.測定物體密度的方法不僅這一種,今后我們還將深入地學習.密度知識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同我們后面將學到的許多知識有必然的聯系,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好這部分內容,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