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6
這是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版第 1 篇
【內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節,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溫度的概念、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質通常存在的三種狀態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這些知識都為這一節課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本節講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條件,這些內容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發展理念,本節“想想做做”3個,科學探究活動1個,“動手動腦學物理”1個,“STS”一個,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的主要特點。
【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
2.了解沸騰現象,知道什么是沸點、沸騰的條件。
3.知道蒸發可以致冷。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汽化現象。
2.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的溫度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學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熱水、燒杯、鐵架臺、溫度計、酒精燈、石棉網、紙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老師用棉紗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寫幾個字,不一會兒,字跡不見了,引起同學們的思考。
二、進行新課
活動1:課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師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裝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熱水中,塑料袋鼓了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學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見了,而塑料袋卻馬上鼓起,從熱水中拿出塑料袋,過一會,塑料袋癟了,袋里又有酒精了。這時學生自然產生“酒精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塑料袋會鼓起來?”、“酒精為什么會失而復得?”等一系列的疑問,從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動2:“探究水的沸騰”這個探究活動是本節的重點,采用探究物理問題所經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問題]:我們把水燒開稱為沸騰,請同學們來說說你所見到的、感受到的沸騰現象?(由于燒開水是我們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學們可以說出較多的沸騰時的現象)
[猜想和假設]:既然沸騰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現象,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思考和猜想,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進行歸類。如:水沸騰時溫度會上升,停止加熱水不會沸騰……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通過教師給出的器材,同學們討論、思考,學會正確選擇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燈(加熱)、加蓋燒杯(盛水、防止熱散失)、鐵架臺(支撐燒杯)、溫度計(測水溫)、石棉網(燒杯受熱均勻)。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學會了分工合作,如計時、觀察氣泡的變化情況、溫度的變化,且溫度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的正確操作在此得到進一步的復習鞏固,要求同學們將觀察到的數據和現象記錄在下表中。
時間/min
溫度/℃
氣泡變
化情況
[分析和論證]:將實驗數據進行處理,作出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圖象(如下圖)。
收集同學們填在表格的數據,進行分析說明,使同學們較好地了解沸騰的特點,知道了沸騰的條件。
[評估]:讓學生回顧自己的操作,評估探究的各個環節,你認為這些探究還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請提出來,最好能說出改進的措施本實驗使用的'學生溫度計因為質量問題,以及本地的大氣壓影響使測出水的沸點不是100℃,可結合小數據括號中的“在標準大氣壓下”作簡單說明。
[合作與交流]: 由于有許多探究活動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學們之間的相互配合,促使同學們之間要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過程不知不覺使同學們之間形成一種默契配合,關系融洽的友好氣氛。
活動3:“紙鍋燒水”,它的實驗現象出乎學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說明由于水的蒸發吸熱,使紙的溫度低于著火點,紙鍋也能夠燒開水。
活動4:課文里的“想想做做”,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讓學生手背感覺到“涼”而親身體驗蒸發吸熱的效果。2.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包在溫度計的玻璃泡,并用扇子扇,讓學生看到溫度的降低而感受到的蒸發吸熱過程,致使液體和它依附的物體溫度下降,有蒸發致冷的效果。
活動5:再一次重復活動,讓學生觀察什么是液化,如何使氣體液化,體會液化的一種途徑──溫度“降到足夠低”的含義,而利用壓縮體積進行液化這種方式學生不熟悉,可以舉液化石油氣的例子,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找例子。
活動6:指導學生閱讀“STS電冰箱”的內容,讓學生逐步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認識生活,解釋實際問題,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注意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
本節教學后感
新的課程目標與《九年義務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相比,知識目標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標、意識目標有所提高。按《九年義務教學大綱》的要求,舊教材將汽化和液化的內容分為3節課進行:蒸發、觀察水的沸騰、液化,通過三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能準確表達所學到的知識。而新教材則把它們放在一節課,正是遵照新課程標準精神:在義務教育階段,不過分強調學科自身的邏輯體系和知識的嚴密性。只要抓住它們的最明顯的特征,讓學生好理解和記憶,使他們可以更多地專注于探究的過程。
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科學知識,還可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科學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事求是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都有很大的幫助。
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版第 2 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善于啟發學生,發揚民主,鼓勵并尊重每一位學生發表的個人見解,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意識,如:在“怎樣防止陽臺的花草因蒸發過度而枯萎。”這一環節中,學生有許多創新的想法。在整堂課中師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饋及時,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爭相舉手發言,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調動。這堂課的學生實驗器材均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僅取材方便,還能廢物利用(如:酒瓶蓋制作的探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屬湯勺、打火機等)。實驗設計有理有節,使整堂課在學生主動思考、討論和實驗探究中進行。
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版第 3 篇【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互為逆過程。
(2)了解使氣體液體的方法。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覺的一些液化現象。
【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觀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實驗,加深對液化現象的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物態變化的現象,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態變化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知道液化放放熱,知道液化現象和液化的方法。
【難點】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覺的一些液化現象。
【實驗器材】
圓底燒瓶、溫水、酒精燈、鐵片(玻璃片)、鐵架臺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導語一 師:秋天的早晨,荷葉上常會有晶瑩的露珠,深秋的早晨常會大霧迷漫,這此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
導語二 師:同學們家里做飯用的燃料“液化氣”常溫下是氣態,它是怎樣變成液態貯存在鋼瓶里的呢?
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一)模擬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做一做】
如圖甲所示,將圓底燒瓶內注入少量的溫水,
取一干燥的鐵片(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
【看一看】仔細觀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現了什么?
上方的鐵片底部出現了什么?
現象:瓶口上方有霧氣出現;鐵片底部有水珠出現。
【做一做】
如圖乙所示,將圓底燒瓶內注入少量的溫水,取一蒸發皿放在瓶口上方,在蒸發皿內倒入適量熱水。
【看一看】仔細觀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現了什么?上方的鐵片底部出現了什么?
現象:瓶口上方沒有霧氣出現;蒸發皿底部也沒有水珠出現。
【討論交流】 為什么圖甲中有水珠出現而圖乙中沒有水出現水珠呢?
學生交流后回答:圖甲上方溫度低,潮濕而暖和的水蒸氣遇到冷時,會出現“白霧”而圖乙上方溫度高,所以不會出現“白霧”。
【試一試】請一名同學上臺用手摸一摸圖甲和圖乙上方的鐵片和蒸發皿,說出手的感覺如何。(燙手)
【問 題】圖甲和圖乙上方的鐵片和蒸發皿燙發手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后回答:說明水蒸氣遇到它們時要放熱。
雨滴的形成要經歷怎樣的物態變化?需要什么條件?(學生分析總結)
【小結歸納】(板書)
(1)瓶中潮濕而暖和的水蒸氣上升,當在瓶口附近遇 冷 時,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
(2)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現象叫做液化,液化時要放熱。
【做一做】課本圖2-20,用注射器吸進一些乙醚,用橡皮
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動活塞,當看不見針筒內的.乙醚
液體時,再推壓活塞,觀察注射器中是否出現了液態乙醚。
【議一議】這個實驗中采用的液體方法是什么?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哪些?
【小結歸納】(板書)
(3)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兩種:①降低溫度;②壓縮體積。
【想一想】
(1)當水壺里的水沸騰時,為什么靠近壺嘴的一段
看不見“白氣”,而在上面一段能夠看見?
答案:因為壹嘴處的溫度很高,水蒸氣無法放熱,
不能液化;而離壹嘴稍遠的上面一段溫度
較低,水蒸氣能夠放熱而液化成小水珠,
聚集在一起,形成我們看見的“白氣”。
(2)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氣是怎樣液化的?
答案:石油天然氣在常溫下是處于氣態,通過不斷向鋼瓶充入石油天然氣,增大了鋼瓶內的壓強(相當于壓縮了石油氣的體積),使之在常溫下液化。
三、應用遷移 鞏固提高
類型三:液化現象
[例1]在衛生間里洗過熱水澡后,室內的玻璃鏡面會變得模糊不清,過了一會兒,鏡面又變得清晰起來,請你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鏡面上發生的這兩種現象。
答案:在衛生間里洗過熱水澡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較冷的玻璃鏡面,液化成小水珠,使玻璃僮面變得模糊不清;過了一段時間后,鏡面上的小水珠蒸發(汽化),使得鏡面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
[變式1]有一種說法叫“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齊著水面的位置向下,發現了一層均勻頒布的小水珠。關于小水珠出現的原因,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水缸有裂縫,水滲了出來 B.是水的蒸發現象
C.是水蒸氣的液化現象 D.是水蒸氣附著在上面
[例2] (05江西)如圖2所示,甲、乙兩個房間里的相同
的兩壺水放在相同的電爐上都已燒開,我們可以根據所觀察
的__甲__房間壺嘴的上方_小水珠_較多,判斷出__乙__房間的氣溫較高.
[例3](03遼寧)請你根據圖所展現的情景,提出一個與物理知識有關的問題,并針對所提出的問題做出簡答。
問題:他為什么看不清熱鍋中的食物?
簡答: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眼鏡片液化,使鏡片蒙上一層小水珠.
問題:砂鍋上方的“白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簡答:是由于熱湯內溫度高的水先汽化成水蒸氣,然后遇冷而液化成小水珠。
形成所謂的“白氣” 。
四、總結反思 拓展升華
【總結】
(1)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現象叫做液化,液化時要放熱。
(2)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兩種:①降低溫度;②壓縮體積。
【拓展】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住在非洲的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沒有電,夏天無法用冰箱保存食物,一倍物理老師發明了一種“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個內罐和外罐組成,兩罐之間填上潮濕的沙子。如圖所示,使用時將食物和飲料放在內罐,罐口蓋上濕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并經常在兩罐間的沙子上灑些水,這樣就能起到保鮮作用。
(1)經常在兩罐間灑些水的原因是 利用水蒸發吸熱 。
(2)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是為了 加快水的蒸發 。
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版第 4 篇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
2.了解沸騰現象,知道什么是沸點。
3.知道蒸發可以致冷。知道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時的溫度特點。通過觀察水沸騰前后的氣泡、聲音、溫度的變化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圖象是一種比較直觀的表示物理量變化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樂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主要介紹有關汽化和液化的知識,包括探究液體沸騰的特點,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熱、液化放熱等。本節教學內容由“沸騰”“蒸發”和“液化”三部分內容組成。汽化和液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本節通過探究水的沸騰,讓學生經歷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進一步掌握“溫度—時間”圖象來處理實驗數據。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常見的熱現象中的物理道理。
教學重點: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和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概括和表述,總結出沸騰的特點,并對生活中蒸發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三、教學策略
為了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實驗機會,提高學生對實驗探究是物理學常用的方法之一的認識,在本節課中,對于汽化和液化的理解及蒸發的相關知識,通過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實驗,從中發現問題,啟發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規律,并用以解決問題。而對于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水的沸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此有了一些初步認識,采用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究,通過觀察、討論,同時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多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著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從中觀察并分析得出結論,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積極思維、主動探索、動手實驗等一系列活動來獲得新知。同時應用多媒體畫面展現生活中的實例來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水槽、塑料袋、酒精、熱水、燒杯、鐵架臺、溫度計、酒精燈、石棉網、紙蓋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5分鐘) 教師手上蘸些酒精,然后在黑板上寫字,讓學生觀察,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實驗: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幾滴酒精,放入熱水中。然后把塑料袋從熱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請同學們觀察塑料袋的變化,聞一聞、看一看塑料口袋內有什么?并猜想這可能是什么原因。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為什么塑料袋在熱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卻變癟了?
歸納總結:物質的液態和氣態可以相互轉化。
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汽化。
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和這個類似?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物體的液化和汽化現象。汽化現象可分為兩類:蒸發和沸騰。 學生觀察并回答:黑板上的“濕”字馬上不見了,說明液態的酒精變成氣態跑掉了。
酒精在熱水中由液態變為氣態,體積大大增加而使塑料袋鼓起;在冷水中,酒精由氣態變為液態,體積大大縮小,而使塑料袋變癟了。
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體現從生活到物理的課程理念。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沸騰
我們每天要喝開水,開水是把水燒開,水“開”了物理學中叫做沸騰。現在回憶一下燒水時的有關情況,思考:水是不是一開始燒就沸騰了?你怎樣判斷水是否在沸騰?
初步總結: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
實驗──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提出問題:
水在沸騰時有什么特征?水沸騰后如果繼續加熱,溫度是不是越來越高?水里的氣泡是怎么來的?
猜想和假設:
因為沸騰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現象,可以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思考和猜想,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進行歸類。如:水沸騰時溫度會上升……
根據學生情況提出:
要進一步研究沸騰現象,還需要通過實驗仔細觀察。
重點觀察:(1)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2)氣泡的生成和變化情況。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明確了實驗目的,讓學生根據需要確定器材: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的紙板、溫度計、水、鐘表。
設計實驗方案時,讓學生思考討論:怎樣才能使水盡快沸騰?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學會分工合作,如計時、觀察氣泡的變化情況、溫度的變化,溫度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的正確操作在此得到進一步的復習鞏固,要求同學們將觀察到的數據和現象記錄在表格中。
要注意觀察水沸騰前后的氣泡和溫度的變化;要記錄當水溫升高時,每隔1min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直至水沸騰后3~5min;實驗后要畫出水沸騰前后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圖象。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1)繪制“溫度—時間”圖象。
實驗結束后,根據記錄的數據,在書本“水沸騰時的溫度—時間圖象”中標出相應的坐標點,用平滑的曲線把這些點連接起來。
(2)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繪制的水沸騰的“溫度—時間”圖象。
交流評估:
小組的同學在實驗時,得出水的沸點不是100℃,這時教師要肯定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給予鼓勵。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實驗使用的溫度計存在質量問題,也可能是本地的氣壓不是一標準大氣壓。
交流、討論:
(1)水沸騰時,你從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現象?水中氣泡內的氣體是從哪兒來的?
(2)水沸騰時,繼續加熱,水的溫度變化嗎?
(3)曲線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騰前的過程?水的溫度怎樣變化?曲線上的哪一段對應水的沸騰過程?水的溫度怎樣變化?
(4)根據觀察的現象,結合圖象分析液體沸騰有什么特點?
歸納總結:
(1)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時,繼續加熱,液體的溫度保持不變。
(2)沸點的概念:液體沸騰時保持不變的溫度稱作沸點。
學生活動:觀察“幾種液體的沸點”表。指出液體沸點與大氣壓有關,像我們用的高壓鍋,鍋內氣壓高于標準大氣壓,所以高壓鍋內水的沸點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氣壓低于標準大氣壓,所以高原上水的沸點低于100℃。要記住酒精的沸點78℃、水銀的沸點357℃。思考:為什么不能用酒精溫度計測量沸水的溫度?如何把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分離開?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以回答:水要加熱一段時間才會沸騰;水沸騰時,水中產生大量的氣泡,氣泡從水底上升,逐漸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開來,同時液面上方出現大量“白氣”。
讓學生展開討論,歸納出有效措施:加蓋子、選取溫度適當高一些的水來加熱、水量適中。
(1)水中的氣泡上升,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開來。氣泡內的氣體就是水變成的水蒸氣。這說明水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水沸騰時溫度不變,說明水沸騰在一定溫度下發生。
(3)曲線的上升階段表示水沸騰前的過程,此時水的溫度不斷升高。曲線的水平階段表示水沸騰正在沸騰的過程,此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
(4)沸騰時,繼續加熱,液體的溫度保持不變。
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
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步驟和方法。
深化對水沸騰特點的認識。
培養學生從表格數據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二、蒸發
濕衣服無論是在溫度高的夏天,還是在溫度低的秋天,都能變干,這說明什么?為什么晾曬衣服要把衣服展開并放在陽光下和通風處?
讓學生按課本“想想做做”進行實驗,思考:
如果溫度計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會變化嗎?把酒精反復涂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有什么變化?
總結:
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汽化現象。蒸發只在液體表面發生,汽化比較緩慢。
液體在蒸發過程中吸熱,有制冷作用。
影響蒸發快慢有三個因素:液體的溫度越高蒸發越快,液體的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液體表面氣流越快蒸發越快。
觀察課本圖3.3—5,你能學科網(www.zxxk.com)--教育資源門戶,提供試卷、教案、課件、論文、素材及各類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解釋這些現象嗎?
學生們相互討論、教師啟發誘導。
游泳后剛從水中出來,人身體上有水,皮膚上的水分蒸發,水在蒸發過程中需要吸熱,就要從人的皮膚吸收熱量,使體溫下降,所以感覺特別冷。天熱時,由于狗沒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熱,只得伸長舌頭,大口喘氣,靠加快呼吸,增加蒸發量來散熱。
學生交流討論:比較蒸發和沸騰兩種現象,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思考并回答:說明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蒸發是比較緩慢的汽化現象;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表面的氣流快慢和溫度有關。
如果溫度計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不變;把酒精反復涂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先下降后上升。這是因為液體在蒸發過程中要吸熱使周圍和它接觸的物體溫度降低。?
從具體實例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體現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
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液化
前面我們看到,把塑料袋從熱水中拿出,晾一會兒,塑料袋變癟,并且有酒精液滴,這過程說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討論。
指出所有氣體在溫度降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這是液化的一種途徑。在一定的溫度下,壓縮體積也可以使氣體液化,這是液化的第二種途徑。我們家中用的液化氣罐,就是在常溫下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石油氣變成液體后裝入鋼罐的。氣體打火機用的丁烷氣體,是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它成為液態,儲存在打火機里的。還有我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第三級的燃料,用氫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劑,這些裝在火箭里的氫和氧都是以液體狀態存在的。
既然液化是汽化逆過程,它是吸熱還是放熱?能用例子解釋嗎?
總結:使氣體液化有兩種途徑:(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
有關“白氣”的形成問題,指出:“白氣”不是水蒸氣,而是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水蒸氣與空氣一樣是無色透明的氣體,是看不到的。大家知道,北方的冬天,人的口中能呼出“白氣”,但夏天卻不能。這是因為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氣,在冬天能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能看到;而夏天溫度高,呼出的水蒸氣不能遇冷液化,所以看不到。
思考:汽化和液化有什么不同?
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降低溫度可以使氣體液化。
學生思考回答:汽化吸熱,液化要放熱。
100℃水蒸氣的燙傷比100℃開水燙傷更嚴重。因為100℃水蒸氣要液化就要放熱這樣燙傷更嚴重。
了解使氣體液化的好處。
認為“白氣”就是水蒸氣,這是生活中常見的錯誤。科學可以使人們改正錯誤。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梳理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