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2
這是牛頓第二定律教學反思,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反思第 1 篇
一、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認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3)理解牛頓第三定律,能用該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4)能正確區分平衡力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5)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總結規律的能力和在具體受力分析中應用牛頓第三定律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觀察錄像生活中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提出研究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2)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大膽猜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然后由學生設計實驗并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3)通過交流、討論歸納牛頓第三定律,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及歸納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平常的事例可能蘊含著科學道理。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積極實踐樂于探究的精神。
(3)體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哲學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2.教學難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和聯系。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
2.教學手段:實驗、游戲、多媒體輔助等。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反思第 2 篇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時的運動狀態均無關;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或分別作用在一個物體的兩部分上.這兩個力之間不存在平衡的問題,兩個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樣變化、同一性質的力.
(6)能區分相互平衡的兩個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綜合運用牛頓第二、第三定律綜合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先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分析,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過小實驗給出牛頓第三定律,并討論牛頓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教法建議
1、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礎.教學中要利用實驗、視頻資料或課件,多舉例子,讓學生觀察、體會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并讓學生描述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養成在分析問題時選取誰做研究對象的好習慣.
2、通過典型例子的分析,讓學生總結出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之處,能夠很好的區別它們.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
教學難點: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
示例:
一、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1、舉例并分析:
例1、實驗:水槽中兩個軟木塞上的鐵條和磁鐵的相互作用.(視頻資料)
問題:觀察到什么現象?如何解釋?(表述中要明確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實驗: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會感覺到桌子也在推我們.(具體體驗)
問題:感覺到什么?如何解釋?(表述中要明確受力物和施力物)
讓學生看書上的例子或舉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義.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實驗:做書55頁實驗,讀出彈簧秤示數,看兩個彈簧秤示數是否相等?
結論:兩個彈簧秤示數相等.改變手拉彈簧的力,兩個彈簧秤示數也隨著改變,但兩個示數總相等.說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牛頓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反思第 3 篇【教學目標】
1.理解作用和反作用力的關系;掌握牛頓第三定律確切含義。
2.進一步學習物理學研究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
3.能分清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及確切含義;
難點: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疑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賽中為何還有勝負之分?
【教學方法】
實驗法(演示實驗,師生互動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法,類比法,練習等。
【教學儀器】
粗繩一根;演示用大彈簧秤、小彈簧秤各一個;帶發條的小車,薄木板各一個,四個相同的短玻璃管;帶有條形磁鐵的小車兩個;分組實驗用的彈簧秤若干個等。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力是什么?下面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動作。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那么請大家比賽拍巴掌,看誰拍得最響,然后請拍得最響的同學談感受,兩個巴掌都拍疼了,變紅了,這說明什么?由此引入新課。
(板書)
牛頓第三定律──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通過分析拍巴掌后會疼,巴掌都變紅了,說明兩手間存在作用力,并且是相互的。
師:(以幽默、夸張的語言)再舉兩例。
1.有些同學閑著無事,用頭撞墻的玻璃,問會出現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紛紛發言):玻璃碎了,同時頭也淌血了,說明了:頭給墻一個力的同時,它反過來也給頭一個力。
2.同學們坐在凳子上,兩腳懸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覺到什么現象?如何解釋(要求學生親身體驗)。
生:桌子反過來同時推自己,解釋時要明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然后閱讀書上第一段內容,并自己舉例子,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義。
(板書):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人為的把其中一個力叫作用力,另一個力叫反作用力。師:下面看一看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間有哪些基本的特點?
(演示實驗1):把薄的輕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車上緊發條,并輕輕按在木板上,問:手一松,當手離開小車時發生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師生):車在向前運動的同時,木板向后運動,并且同時停止,經過認真分析后得出,車之所以向前運動是木板給它一個向前的力,同時車給木板一個向后的力,這兩個力的性質一樣,都是摩擦力。
(演示實驗2):用手讓帶有條形磁鐵的小車靠近(同名磁極相對),放在光滑木板上,然后手一放,發生什么現象?如何解釋?
(師生)分析:同時向相反方向運動,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質相同,是一對磁場力。
(板書)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性質相同,同時存在,同時消失(變化)
師:下面請一個同學(身高應矮一點)上來,與老師進行拔河比賽。
(師生互動實驗):老師和一個小個子同學各拉繩子一端,進行拔河比賽,結果發現老師勝了,學生輸了。
師:對剛才的實驗,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拉力大小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并請成績好、中、差三位學生回答(十有八九的學生說老師的拉力大)。
師:(大聲說)同學們的回答是錯誤的,那么如何求證這兩個力的大小呢?
(板書)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
師:啟發學生研究的.方法,(經過共同討論后)方案如下:把兩個彈簧秤勾在一起,模仿拔河比賽,其中一個彈簧秤相當于老師,另一個相當于學生,并分兩種情況進行。
1.兩彈簧秤勾在一起拉,處于靜止不動時(模仿拔河比賽,雙方處于僵持狀態);
2.兩彈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運動(相當于比賽繩子被拉向一方時的狀態);
(學生分組實驗):做5分鐘時間,教師巡回指導,并要求學生對秤先校零,讓學生自己得出在各種狀況下,兩拉力大小的關系。
(演示實驗3):老師親自用大彈簧秤和小彈簧秤模仿拔河比賽,正確做好示范動作,并畫圖進行解釋,注意兩力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結論。
(板書)
牛頓第三定律1.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2.公式:F=-F′。
(繼續對師生互動實驗進行挖掘)問:既然兩個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賽時,為何還存在勝負之分?
師:經過啟發后,結合牛頓第二定律講解,并和學生討論如何做才能獲勝。
問:還有的同學想,既然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加起來合力為零,則無論什么時候不存在勝負之分?
師:這實際上把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混淆了,它們是有區別的:前者兩個力不是作用在一個物體上,談不上抵消,不能求合力。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反思第 4 篇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頓第三定律,能準確地表述牛頓第三定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觀察(或)體會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間的大小、方向等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運用規律正確分析說明具體實例,培養將物理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深入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教學難點:
應用牛頓第三定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應該首先通過生活中實例的展示,使學生認識到力總是成對出現的,物體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總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
通過學生實驗,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緊接著應用傳感器動態地展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然后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在介紹完牛頓第三定律的表述之后,通過分析幾個實例比如用力壓黑板、分析座位上學生的受力等生活情景中的事件,應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問題。最后,通過幾道趣味性的習題鞏固深化知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授課類型:
新授課
授課方法:
科學探究法
教學準備:
滑板、一端帶有磁鐵的小車(兩輛)、彈簧秤(20組)、蘇威爾DISLab力傳感器
課時分配:
1課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