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1
這是牛頓第三定律教案詳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牛頓第三定律教案詳案第 1 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方式;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或分別作用在一個物體的兩部分上,這兩個力之間不存在平衡的問題,兩個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樣變化,同一性質的力;
(5)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三定律;
(6)能區分相互平衡的兩個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綜合運用牛頓第二第三定律綜合解決有關問題;
(8)能充分讓學生體會到牛頓第三定律是通過實驗得到的;
過程與方法
先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分析,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過彈簧,測力計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實驗探究過程,(通過小組學習間的討論與交流,學習制定實驗方案,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方法)。
1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礎,教學中要利用實驗,視頻資料,多舉些例子,讓學生觀察,體會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讓學生描述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養成在分析問題時選取誰做研究對象的好習慣;
2通過典型例子的分析,讓學生總結出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之處,能夠很好的區別它們;
3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物體知識的同時,學會物理學研究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實驗素養;通過對牛頓生平事跡的了解和討論,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學會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習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牛頓第三定律;認識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學生不應該把他們的認識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學生應掌握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確判斷;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
教學難點
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并能應用到實際問題中;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要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學生把著這兩種力混淆的情況。
教學用具
一,多媒體(演示文稿)
二,演示實驗器材:小車,彈簧,光滑板,細線,剪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人在劃船時用漿推河岸,發生了什么現象呢?船離開了岸。這個問題在初中已經研究過,當時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這個物體同樣會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的作用,我們把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兩個力分別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邊進一步來研究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新課教學
一,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過實驗,實例分析總結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間的特點及其關系,要求同學們認真思考,分析現象說明的問題。
(一)事例(視頻材料):在冰面上兩個小孩穿著滑冰鞋掌對掌對推,兩人將朝著遠離對方的方向后退,而且后退的距離相同。
問題:觀察到什么現象?認真思考,由此得到什么樣的結論呢?
(二)演示實驗:兩個相同的小車在光滑的鐵軌上用一細線相連,中間夾一個彈簧片,瞬間剪斷細線,兩小車會被彈開,所走的距離相等(忽略誤差)
問題:觀察到什么現象?認真思考,由此得到什么結論?
(三)演示實驗(視頻材料):兩個彈簧秤相接,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另一端握在手中,使兩個彈簧秤處于水平。將用1N的力拉彈簧秤時,則兩彈簧秤示數都為1N。
問題:觀察到什么現象?認真思考,由此得到什么結論?
(注意:教師在演示每個實驗或事例后,將實驗簡圖畫在黑板上,進行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分析,從大小,方向等方面進行分析。)
通過上面實驗,事例的分析,從而得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的關系有下邊幾點特點:
1相互性:兩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對兩個力來說是互換的,分別把這兩個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同時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沒有作用力就沒有反作用力。
3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是相同的。這一點從幾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當作用力是彈力時,反作用力也是彈力;作用力是磁場力,反作用力也是磁場力等。
4方向: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條直線上;
5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數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到:
二,牛頓第二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教師舉幾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實例,提問:同學能否在據一些例子,并予以說明?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深層理解:
(1)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作用時間相同,力的性質相同,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等性質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還必須具有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肯定其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定律中的“總是”這兩個字是強調對于任何物體,在任何條件下,這兩個相等的關系都成立。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產生和消失是同時的,因為兩者中若有一個產生或消失,則另一個必須同時產生或消失,否則其間的相等關系就不成立了,可見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產生有先后的說法是不對的。
既然兩個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雞蛋與石頭相碰時,雞蛋破碎而石頭不破碎;馬拉車,車向前走而馬不后退?
雞蛋碰石頭和石頭碰雞蛋,都是雞蛋破碎,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會產生不同效果,其效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解釋:這個效果由物體本身的特性和物體受到其它力的情況有關。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大就不易損壞;物體是否發生運動狀態的變化還要看物體受到的其它力的情況。
三,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異同。
前面學習過物體受到的平衡力的關系與作用力,反作用力的關系有什么異同呢?下面通過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較:
在列表的同時用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
可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異體(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共線(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同種性質的力),同存(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平衡力同體(作用在同一物體),共線,等值,反向。
鞏固新課
一小結:
1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之間的異同。
二師生一塊進行評價活動
舉三個例子,讓同學分析說明受力物和施力物的情況,及受力情況。(課件上三幅圖片)
課后作業
1閱讀本節內容,鞏固掌握教學內容及重點。
2廣泛收集關于牛頓第三定律應用的事例,加以分析,以小組為單位整理,以小論文,手抄報,網頁,演示文稿等方式提交。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三定律
一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的關系有下邊幾點特點:
1相互性:
2同時性:
3同一性:
4方向:
5大小:
二牛頓第二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三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異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異體,共線,等值,同存,同性,反向;
牛頓第三定律教案詳案第 2 篇【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物體之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3.理解、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4.能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實驗和事例總結規律的能力。
2.在具體受力分析中應用牛頓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進一步掌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哲學思想。
2.體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和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
【教學重點】
掌握牛頓第三定律;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教學難點】
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在劃船時用槳推河岸,發生了什么現象呢?船離開了岸.這個問題在初中已經研究過,當時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這個物體同樣會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的作用,我們把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兩個力分別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進一步來研究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二、教學過程設計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我們通過幾個實驗來研究今天的內容.通過實驗大家要總結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點及其關系.在實驗中大家要注意觀察現象,分析現象所說明的問題。
實驗1.在桌面上放兩輛相同的小車,兩車用細線套在一起,兩車間夾一彈簧片.當用火燒斷線后,兩車被彈開,所走的距離相等。
實驗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圓桿,可用靜電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鋪一塊三合板,板上放一輛遙控電動玩具小車.用遙控器控制小車向前運動時,板向后運動;當車向后運動時板向前運動。
實驗3.用細線拴兩個通草球,當兩個通草球帶同種電荷時,相互推斥而遠離;當帶異種電荷時,相互吸引而靠近。
實驗4.在兩輛小車上各固定一根條形磁鐵,當磁鐵的同名磁極靠近時,放手小車兩車被推開;當異名磁極接近時,兩輛小車被吸攏.
實驗5.把兩輛能站人的小車放在地面上,小車上各站一個學生,每個學生拿著繩子的一端.當一個學生用力拉繩時,兩輛小車同時向中間移動.
實驗分析:
①相互性:兩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對兩個力來說是互換的,分別把這兩個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時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沒有作用就沒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是相同的.這一點從幾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當作用力是彈力時,反作用力也是彈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條直線上
實驗6.用兩個彈簧秤對拉,觀察兩個彈簧秤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數量關系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由此得出結論: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數值上是相等的。
2.牛頓第三定律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教師舉幾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實例。
提問:學生舉例說明。
既然兩個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雞蛋與石頭相碰時,雞蛋破碎而石頭不破碎;馬拉車時,車會向前走而馬不后退呢?
雞蛋碰石頭和石頭碰雞蛋的都是雞蛋破碎,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這個效果由物體本身的特性和物體受到其它力的情況有關.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大就不易損壞;物體是否發生運動狀態的變化還要看物體受到的其它力的情況.
3.物體的受力分析
前面學習物體受到的平衡力的關系時曾提到,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過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較。
在列表的同時用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
三 、小結
1.牛頓第三定律是從實驗中得出的.這里設計的幾個實驗除實驗5外都體現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間的關系,實驗5是為提高課堂的活躍程度而設計的.每做一個實驗都應把實驗裝置畫在黑板上,并講清實驗裝置,留在黑板上的圖是為后面分析實驗總結出規律用的。
2.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定律的內容外,還應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多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教師要注意對課堂的控制。
牛頓第三定律教案詳案第 3 篇一、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認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3)理解牛頓第三定律,能用該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4)能正確區分平衡力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5)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總結規律的能力和在具體受力分析中應用牛頓第三定律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觀察錄像生活中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提出研究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2)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大膽猜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然后由學生設計實驗并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3)通過交流、討論歸納牛頓第三定律,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及歸納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平常的事例可能蘊含著科學道理。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積極實踐樂于探究的精神。
(3)體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哲學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2.教學難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和聯系。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
2.教學手段:實驗、游戲、多媒體輔助等。
牛頓第三定律教案詳案第 4 篇【本節教材分析】
牛頓三大定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前兩個定律是對單個物體而言的,但要全面認識物體間的運動規律,必須研究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例如什么情況下系統機械能守恒,內力對系統的動量改變是否起作用。
本節分三個層次對牛頓第三定律進行研究:一是通過實際現象的分析,定性地討論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質是相同的,同時發生的;二是通過實驗定量地得到反映相互作用的牛頓第三定律;三是說明該定律的意義和應用。
【學生心理狀態分析】
高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辯別能力,對常見的一些物理現象,物理知識如果簡單重復,則學生對此不太關注、不感興趣。因此,一開始就要以各種方式激發其注意力,設置"物理問題情景",引發學生"思維沖突",設法采用各種實驗,讓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三定律"得來的不易,培養總結物理規律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理解作用和反作用力的關系;掌握牛頓第三定律確切含義。
2.進一步學習物理學研究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
3.能分清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及確切含義;
難點: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疑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賽中為何還有勝負之分?
【教學方法】
實驗法(演示實驗,師生互動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法,類比法,練習等。
【教學儀器】
粗繩一根;演示用大彈簧秤、小彈簧秤各一個;帶發條的小車,薄木板各一個,四個相同的短玻璃管;帶有條形磁鐵的小車兩個;分組實驗用的彈簧秤若干個等。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力是什么?下面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動作。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那么請大家比賽拍巴掌,看誰拍得最響,然后請拍得最響的同學談感受,兩個巴掌都拍疼了,變紅了,這說明什么?由此引入新課。
(板書)
牛頓第三定律──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通過分析拍巴掌后會疼,巴掌都變紅了,說明兩手間存在作用力,并且是相互的。
師:(以幽默、夸張的語言)再舉兩例。
1.有些同學閑著無事,用頭撞墻的玻璃,問會出現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紛紛發言):玻璃碎了,同時頭也淌血了,說明了:頭給墻一個力的同時,它反過來也給頭一個力。
2.同學們坐在凳子上,兩腳懸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覺到什么現象?如何解釋(要求學生親身體驗)。
生:桌子反過來同時推自己,解釋時要明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然后閱讀書上第一段內容,并自己舉例子,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義。
(板書):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人為的把其中一個力叫作用力,另一個力叫反作用力。師:下面看一看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間有哪些基本的特點?
(演示實驗1):把薄的輕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車上緊發條,并輕輕按在木板上,問:手一松,當手離開小車時發生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師生):車在向前運動的同時,木板向后運動,并且同時停止,經過認真分析后得出,車之所以向前運動是木板給它一個向前的力,同時車給木板一個向后的力,這兩個力的性質一樣,都是摩擦力。
(演示實驗2):用手讓帶有條形磁鐵的小車靠近(同名磁極相對),放在光滑木板上,然后手一放,發生什么現象?如何解釋?
(師生)分析:同時向相反方向運動,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質相同,是一對磁場力。
(板書)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性質相同,同時存在,同時消失(變化)
師:下面請一個同學(身高應矮一點)上來,與老師進行拔河比賽。
(師生互動實驗):老師和一個小個子同學各拉繩子一端,進行拔河比賽,結果發現老師勝了,學生輸了。
師:對剛才的實驗,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拉力大小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并請成績好、中、差三位學生回答(十有八九的學生說老師的拉力大)。
師:(大聲說)同學們的回答是錯誤的,那么如何求證這兩個力的大小呢?
(板書)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
師:啟發學生研究的.方法,(經過共同討論后)方案如下:把兩個彈簧秤勾在一起,模仿拔河比賽,其中一個彈簧秤相當于老師,另一個相當于學生,并分兩種情況進行。
1.兩彈簧秤勾在一起拉,處于靜止不動時(模仿拔河比賽,雙方處于僵持狀態);
2.兩彈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運動(相當于比賽繩子被拉向一方時的狀態);
(學生分組實驗):做5分鐘時間,教師巡回指導,并要求學生對秤先校零,讓學生自己得出在各種狀況下,兩拉力大小的關系。
(演示實驗3):老師親自用大彈簧秤和小彈簧秤模仿拔河比賽,正確做好示范動作,并畫圖進行解釋,注意兩力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結論。
(板書)
牛頓第三定律1.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2.公式:F=-F′。
(繼續對師生互動實驗進行挖掘)問:既然兩個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賽時,為何還存在勝負之分?
師:經過啟發后,結合牛頓第二定律講解,并和學生討論如何做才能獲勝。
問:還有的同學想,既然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加起來合力為零,則無論什么時候不存在勝負之分?
師:這實際上把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混淆了,它們是有區別的:前者兩個力不是作用在一個物體上,談不上抵消,不能求合力。
下面通過例題進行研究:
例題:物體用線吊在天花板上,分析物體受幾個力?并指出每一個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學生上黑板做,畫出示意圖,然后訂正錯誤,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板書)
一對平衡力一對相互作用力
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作用在不同的兩個物體上
兩力性質不一定相同性質一定相同
一個力的產生、變化、消失不一定影響另一個力兩個力同時產生、變化、消失
能求合力,且為0不能相互抵消,不能求合力
師:進一步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加深印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很像電視、電影上放的"難兄難弟"的關系:有福同當,有難同享,同生共死…
總結:牛頓第三定律在生活、生產上應用很廣泛,人走路、汽車向前運動、噴氣式飛機的飛行無不與此規律有關,并就其中一個應用進行分析。
作業布置:(略)
【課后反思及效果評估】
本教案曾作為公開課上過,來聽課的理、化、生老師一致認為,課上得非常成功,充分體現為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點。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獨自主解釋許多物理現象及知識。如:"馬拉車的過程中,馬與車之間拉力誰大誰小?在拉力一樣大時,為什么車還能向前運動"等一系列問題;能分清物體間之間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區別。各種實驗,老師風趣幽默的語言成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反思:課堂教學一定不能"閉門造車",要充分做好準備,分析教材,分析學生,這樣課才能上得成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