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1
這是浙教版電與磁,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浙教版電與磁第 1 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磁現象和電現象的基礎上初步揭示電和磁之間的聯系的,可使學生了解直線電流和通電螺線管周圍存在磁場及它們周圍磁場的狀態和性質,使學生初步認識磁現象的本質,不但為學習電動機和發電機打下基礎,還為以后學習電學等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2、教學內容的特點:
本節教材內容是在實驗的基礎上介紹電流的磁場。通過奧斯特實驗和通電螺線管的實驗來概括磁場的存在及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的結論,具有較強的探索價值,因此本節內容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奧斯特實驗及其結論。難點是直線電流變環形電流時磁場的變化及用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的關系。
二、學生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了簡單的電現象和磁現象的有關知識,對磁極、磁場、磁感線有了初步知識,對學習電流的磁場這一新知識已有了認知基礎。從對磁體周圍的磁場的了解到了解電流周圍的磁場,學生會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愿望,可望了解究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流周圍存在磁場,了解直線電流周圍磁場分情況,知道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分布情況并能用磁感線表述。
2、技能目標:會用實驗探究問題,用科學方法總結規律,會用安培定則判斷電流方向和螺線管磁極。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問題啟發、點撥引導學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五、教學設計:
1、引入新課,提出問題:給同學播放電磁起重機工作的視頻材料,讓學生指出其中運用的物理知識:電和磁,引導學生思考電和磁之間的聯系.介紹1820年奧斯特的發現,并指出今天我們利用前人的啟示,在課堂上憑借自己的能力來探求究竟:電流周圍是否有磁場存在。
2、實驗探究總結規律:
問(1)我們怎樣判斷磁場是否存在?怎樣判斷磁場方向?
利用那些工具來設計實驗判斷電流周圍是否存在磁場?
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根據現象總結結論。
(2)既然電流周圍存在磁場,那么磁場情況又怎樣呢?教師借助實物投影讓學生認識直線電流周圍的磁場。
(3)把導線彎成環形,環形電流周圍的磁場又是怎樣的呢?利用自制教具,使學生了解環形電流周圍磁場與條形磁體磁場類似,學生用鐵屑和通電螺線管做實驗進行驗證。
(4)改變螺線管中所通電流的方向,用小磁針檢驗極性是否變化,總結螺線管極性與電流方向有關。
(5)課件介紹安培定則后,每兩人一組,用軟導線和筆繞制螺線管,并用安培定則判斷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
六、課堂小結
總結探究結果,體驗成功。
浙教版電與磁第 2 篇教學目標:
《電和磁》教學設計范文
科學概念: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和方法:通過實驗獲取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結論需要證據的支持。
教學重點:通電直導線與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實驗
教學難點:對實驗現象進行初步的解釋
教學準備:電池盒、小電珠、燈座、導線、指南針、條形磁鐵、鐵釘
教學過程:
一、游戲,喚醒原有認知
1.猜一猜:影響指南針的.可能是什么物品?
二、通電,分析現象本質
1.要是給它通上電流呢?
2.學生觀察,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3.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現象。他想:磁針為什么會發生偏轉呢?
三、自主探究更多奧秘
1.既然磁針的偏轉和電流是有關系的,那么如果電流改變,磁針的偏轉是否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呢?
2.我們可以改變電流的什么?可能會引起磁針的什么現象?
3.學生實驗,記錄發現。
4.匯報:哪些現象說明磁針偏轉與電流有關?
5.討論:現有的證據支持或反駁哪種觀點?
6.奧斯特在實驗室呆了3個月,進行了60多個實驗,終于確認“電流能產生磁性”,引起了世界轟動。
7.這個發現重要嗎?說說你的想法。
浙教版電與磁第 3 篇學習目標描述:1、科學概念: 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質; 改變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法或改變線圈纏繞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 2、過程與方法: 制作鐵釘電磁鐵; 做研究電磁鐵南北極的實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認真細致、合作研究的品質。
學習內容分析:《電磁鐵》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節課。如何使他們在整節課中都能處于一種興奮狀態、積極主動的探究是我設計本節課的目標。就學習內容分析如下: 1、學生實驗中是否能給每個小組確定一下分工,記錄員,操作員,組長,觀察員。 2.學生雖然在實驗討論、交流實驗方案的時候很清楚,但是等到真正動手實驗時有的小組就無從下手了。這是一種眼高手低的現象,我想學生多接觸這類型的課就能熟悉了。 3.有的小組甚至出現了和自己制定的實驗方案相反的情況,我想我是疏忽了沒有強調各自小組的實驗方案。以至于他們看到別的小組多領了幾節電池自己小組也跟著上來領的局面。 4、學生的知識面不是很廣,對于電磁鐵在生活中的現象不是很清楚,所以導致學生對這堂課既感興趣但又陌生。是否能夠在導入電磁鐵這段后提前插入介紹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呢?課后好多學生都上來要求我把他們制作的電磁鐵送給他們,這個現象我覺得很好,說明我們的學生主動要求去探索這里的秘密了。
教學重點:以實驗操作,讓學生理解電磁鐵接通電流產生磁性,切斷電流磁性消失。
教學難點:影響磁性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進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時,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所使用的電池由于學生一直和導線連著以至于出現短路現象,使得這個電池一會兒就沒電了,從而也得不出預設的實驗結果來。結果使得整堂課只能停留在那一刻,而科學課與其他課的區別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實驗的結論就是一定要從實驗中來,老師又不能直接把實驗結論告訴給學生,怎么處理這種情況呢?一種辦法就是老師將錯就錯這個實驗,然后再讓學生來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是哪個因素上面出現了問題。科學家們也并不是做了一次實驗就成功的,有時為了一個實驗甚至要做上百次的試驗。可是一堂課40分鐘時間不允許,那就另一種辦法提醒學生不要長時間的把電磁鐵連在電池上,不過這種實驗現象不是很明顯,所以也會導致學生得出錯誤的實驗結論來。所以最好還是在實驗室里的學生實驗桌上配備學生電源,這要比用干電池來的好多了。
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學生談學習了《電和磁》一課的收獲。 2、提出任務:利用前一課所學知識設計一個裝置吸引小鐵釘。 (二)制作電磁鐵 1、學生說方法并演示把導線繞到鐵釘上。 2、出示課件并提出要求:朝一個方向均勻繞導線,兩端打結固定(示范方法) 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組繞得又快又好! 4、用繞好的裝置吸小鐵釘,發現不能將鐵釘吸起來。 5、領取電池實驗并交流發現。(提醒:由于導線較短,只能接觸很短一段時間。) 6、歸納: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 7、請學生給這樣一個裝置命名,引出“電磁鐵”概念及其組成。 8、引導學生思考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 (三)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 1、學生猜測電磁鐵有無南北極并請說說如何判斷。 2、學生交流方法、補充。(如果學生沒有補充完整則設問:釘尖如果和指 南針南極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證明這端是北極) 3、學生領取指南針實驗并記錄。 4、各組依次反饋匯總,確定電磁鐵有南北極并引發新的探究問題——電磁鐵的南北極跟什么因素有關? 5、分組研究是否真的和這些因素有關。 6、交流實驗結果。 7、小組討論實驗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8、再次實驗驗證(控制條件)。 9、形成研究結論:電磁鐵有南北極,電磁鐵南北極跟電池正負極連接方法或線圈纏繞方向都有關。 (四)總結拓展 1、看到一大堆雜亂的鋼鐵,能不能想個好辦法比較方便地搬運到卡車上? 2、課件演示電磁起重機工作場景,思考如何做一個磁力更大的電磁鐵?
信息技術運用說明
信息技術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方面,在輔助學生理解科學概念方面,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體現了其傳導、輸出、設計等它物無法比擬的高效作用,走出了單一、枯燥的課堂形式,創造了具體形象豐富多彩的小學科學多媒體教學形式。 比如:視頻演示磁鐵在實際生活的現象,體現科學來源于生活;視頻演示電磁鐵的應用,體現科學運用于生活。 但是過度的在科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很容易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喪失主動性,使學生過分依賴于電腦,而自己不主動去思考理解問題,也不動手操作。所以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時一定要適時、適度,切不可運用過度。
浙教版電與磁第 4 篇教學目標
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知道電磁感應現象;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二、過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電的條件,進一步了解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聯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進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方法。
2.認識任何創造發明的基礎是科學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創造發明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探索概括出電磁感應。
教學難點:
1.由實驗現象概括物理規律——電磁感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從生活中離不開電談起電從何而來。
再回憶奧斯特實驗,請同學們回答:
它揭示了一個什么現象?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電流的磁場方向跟電流方向有關。
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即電能生磁。那么逆向思維將會怎么樣?
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磁能否生電。我們先設計實驗,從實驗需要器材、實驗條件、實驗操作入手。
二、新課學習
(一)什么情況下磁能生電
1.實驗器材
實驗目的:探索磁能否生電,怎樣使磁生電?
根據實驗目的,本實驗應選擇哪些實驗器材?為什么?根據研究的對象,需要有磁體和導線;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控制電路必須有開關。
讓學生弄清蹄形磁鐵的N、S極和磁感線的方向,然后按書上的裝置安裝好(直導線先不要放在磁場內)。
實驗器材:蹄形磁體、電流表、導線、直導線、鐵架臺、細線。
2.實驗步驟
如何做實驗?其步驟又怎樣呢?
我們先做如下設想:電能生磁,反過來,我們可以把導體放在磁場里觀察是否產生電流。那么,導體應怎樣放在磁場中呢?是平放?豎放?斜放?導體在磁場中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另外:磁場的強弱對實驗有沒有影響?
下面我們依次對這幾種情況逐一進行實驗,探索在什么條件下導體在磁場中產生電流。播放flaf課件:磁生電(由于實驗室無器材)
1置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于磁場中,開關斷開,導體在磁場中上下左右運動
2置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于磁場中,且保持導體與磁場相對靜止
3更換強磁體,增強磁場,仍保持導體與磁場相對靜止
4使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上下運動
5使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左右運動
6使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斜著運動
教師按實驗步驟進行演示,學生仔細觀察,每完成一個實驗步驟后,請學生將觀察結果填寫在上面表格里。實驗完畢,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
上述實驗說明磁能生電嗎?(能)
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產生磁生電現象?(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左右或斜著運動時)
為什么導體在磁場中左右、斜著運動時能產生感應電流,而上下運動或者靜止時卻不能呢?如果把磁感線想象成一根根實實在在的線,把導線想象成一把刀,表達起來會方便些,討論一下如何表達?
討論分析:導體在磁場中左右、斜著運動時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而上下運動或靜止時不切割磁感線,所以不產生感應電流。)
通過此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歸納、概括后,教師板書:
1.磁場產生感應電流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①具有閉合電路;
②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感應線運動。
2.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做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做感應電流。
在電磁感應現象中的為什么一定要強調“閉合電路”?如果電路不閉合,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感應線運動時就不能產生感應電流,只能產生感應電壓。
講述:電磁感應現象是英國的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的。他經過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發現了這一現象。這種熱愛科學、堅持探索真理的可貴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一現象的發現進一步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系,導致了發電機的發明,開辟了電的時代,所以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研究感應電流的方向(出示思考題)
我們知道,電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應電流的方向是怎樣的呢?它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
演示實驗(播放flaf課件):保持上述實驗裝置不變,反復改變磁場方向或改變導體在磁場中的運動方向。
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把你觀察到的事實歸納總結出來。由此能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呢?(磁場方向、導體運動方向變化時,指針偏轉的方向也發生變化,即電流的方向也隨著變化)。
3.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方向跟導體運動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研究電磁感應現象中能的轉化
在電磁感應現象中,導體作切割磁感線運動,注意是導體作切割磁感線“運動”:
它消耗了什么能?(機械能)得到了什么能?(電能)在電磁感應現象中實現了什么能與什么能之間的轉化?(機械能與電能的轉化)
4.在電磁感應現象中,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人們利用機械能可以轉化為電能這一原理做成了發電機,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電氣化時代開始了,其意義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發電機的一些知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