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9
這是物態變化教案初二物理,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課前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乒乓球、飲料瓶(去底)、彈簧測力計、細線、鋁塊
學生: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鹽水
圓柱體(標有等距離空格)等體積的鐵塊和鋁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萬噸巨輪能在海面乘風破浪,平穩航行;節日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在水中輕盈地上下游動。提問:這些現象都蘊含了什么物理知識?
學生:浮力
師:對,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誰?
(教師提示:閱讀課本,結合二力平衡條件,受力平衡與物體運動狀態關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體的受力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浮力嗎?浮力該如何測量?
演示實驗:(1)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鋁塊,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鋁塊所受重力。
(2)把鋁塊浸沒在水中,看看示數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分析實驗現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同時得出測量浮力的一種方法。
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討論得出)(1)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種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演示實驗:(1)如圖甲,將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無底飲料瓶中,向飲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來。
(2)如圖乙,用手堵住飲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來。乙
學生活動:對比兩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壓力情況,結合課本上的浸在液體中的正方體受到液體的壓力情況,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教師提示:根據液體內部壓強知識,分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壓力情況)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浮力產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閱讀課本P51實驗,并結合生活經驗,說出你的猜想和依據。
學生活動:討論、說出猜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提出猜想進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總結: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有關
2、要驗證上述猜想,應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學生:控制變量法
3、分組實驗,每小組同學探究其中一個猜想
學生活動:①各小組針對本組要探究的猜想,設計實驗步驟及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②根據實驗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③各組派代表匯報實驗過程及得出的結論
教師活動:①巡回指導實驗操作
②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給出評價
③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對猜想進行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1、浮力的定義及產生原因
2、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四)當堂檢測
1、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一物塊,測得重為12N,將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為N.
2、將一實心鋁球分別浸沒在水、鹽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鹽水D、無法確定
板書: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4、產生原因: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體的密度
2、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教學反饋:
1、課堂容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不夠,留待課后完成,
2、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學會了稱重法測浮力,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并能用語言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九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綜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總結,把物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形成實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與難點
重點:“理想實驗”法,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讓學生確信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內涵。
教學準備 慣性小車、斜面、木塊、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教學過程
一、體驗、觀察、頓悟、闡述
師:同學們,根據平常的觀察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請觀察)
學生實驗一:抽學生到講臺上做用力使講桌運動的實驗。并指出當我們用力推或拉桌子時,桌子才會運動,當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運動。(A、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學生實驗二:學生演示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情況。用力推小車時小車開始運動,當推力撤消后小車仍能運動。
(B、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師:既然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小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呢?
生:是桌面對小車的阻力。
(好,下面我們就用實驗來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二、探究、歸納、推理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介紹實驗器材。
2、請同學帶著下面的問題和老師一起來完成實驗探究。
(1)為充分“顯示”阻力對物體運動情況的影響,每次實驗時應該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改變物體受到的阻力?
(2)為什么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車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書上圖12.5-3所示的實驗,
教案
《九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1)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接觸面
阻力的大小
(選填“大”“較小”或“最小”)
小車運動的距離
(選填“短”“較長”或“很長”)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討論思考題。
(3)展示討論結果。
(二)歸納
生: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 遠 ,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 ,速度減小得越 慢 。
(三)推理,升華實驗結論。
師:如果我們將木板換成表面更光滑的玻璃,小車運動的距離與在木板上運動的距離相比較,哪一個更遠些?
生:在玻璃上運動的距離更遠。
師:如果有一種材料,它的表面絕對光滑,對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小車將做什么樣的運動?
生:小車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師:運動的物體不受力將一直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如果不受力,會怎樣呢?
生:永遠保持靜止狀態。
三、揭示規律、板書課題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師:今天同學們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得出的規律跟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得出規律完全一樣。同學們真棒,你們是當今的牛頓。
板書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想想議議(學生交流討論)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成立的條件: ;結論: 。
2、靜止的物體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將保持狀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將保持 。
師:牛頓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體運動和力的關系,力不是用來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四、課堂練習(見學生手中小練習)
五、課堂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適用范圍:一切物體;條件:不受力;結論: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六、課外作業(略)
附板書設計
12.5 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適用范圍:一切物體;
條 件:不受力;
結 論: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根據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初步判斷物體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計算公式,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并會進行有關計算;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養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知識內容的好奇心,使之積極參與判斷是否做功的討論。
【實踐活動】
課外小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功
1.功的定義:
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一、教材分析
這節教材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四位科學家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然后講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這是初、高中知識相銜接的一節課程。學生已經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應以教材中有關“力是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運動的原因”這一問題認識的發展歷史為線索,以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理解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研究、思考、推理過程,學習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實驗方法。在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學習上,注重知識的理解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為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思維的積極性,本課采取學生自主探究模式組織教學。
二、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新課:運動的起因是什么
(一)學生閱讀歷史的回顧并找出四位科學家關于力和運動的觀點
這塊內容中有些知識點學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學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學生來完成,同學們相互補充,教師只起到歸納總結的作用。
1.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現象:在平路上人推車,車才能運動,人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摩擦的作用,如果沒有摩擦,水平面上物體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一速度運動下去。
笛卡兒: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即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牛頓:一切物體總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二)問:以上四位科學家每一位都把人類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步,試分析每人推進的一步體現在哪里?你認為誰的貢獻?
教師通過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指明學生要探究的內容與方向,具體由學生們合作完成,教師只起到總結歸納的作用。
a)亞里士多德的貢獻:通過直覺的觀察提出問題為科學家的研究確立了課題。
b)伽利略的貢獻:(1)伽利略發現了不易直覺的摩擦力,改變了亞里士多德根據直接經驗得出的直覺結論提出運動不需力維持;(2)思維代替直覺認識宇宙。
c)笛卡兒的貢獻:(1)明確勻速直線運動;(2)指出速度改變是有原因的。
d)牛頓的貢獻:(1)推廣到一切物體;(2)提出靜止;(3)明確力的作用。
關于誰的貢獻大,學生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教師也無需給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但是通過對物理學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對四位科學家貢獻的探究,它將有助于學生了解物理學家認識和發現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從而“以史為鑒”,培養他們以物理學家認識世界本來面目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在一定意義上,通過對規律認識的歷史的還原,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這是設計此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本節課的亮點所在。
在該塊教學內容中學生未知的是關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教師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是采用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具體可如下操作。
提問: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證明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呢?
演示說明:設置一個向下的斜面,再圓滑地連一個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個小球放在斜面某點上,由靜止運動下來,它將沖上另一斜面。
教師設疑:它能“沖”到哪里,它能回到原來高度嗎?如果光滑,結果怎樣?
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實驗發現,它升不到原來的那個水平高度,這是因為摩擦較大。若換一個摩擦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較接近那個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這是實驗事實??茖W推理:依據這可靠的實驗事實為基礎,然后沿著摩擦力越來越小的發展趨勢,去科學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沒有摩擦,那小球將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達到原來水平高度。這是一種理想的實驗情景,即小球沿著光滑的斜面總能上升到原來的高度。教師指出“假設”兩個字用得很好,它對物理結論進行合理的外推,其結論的得出符合邏輯。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傾角越小,小球為達到原來的高度所通過的路程就越長;傾角越小,通過的路程就越長。然后,我們再去科學推理,假如它最終成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過的路程也就無限長,只能沿著水平面繼續運動下去。
教師總結:“理想實驗”雖然也叫實驗,但它不等同于科學實驗。真實的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理想實驗”則是一種思維活動,是由人們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并指出理想實驗是以真實的科學實踐為基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對實際過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實驗是以正確的邏輯法則為依據的。它是自然科學理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氣墊導軌實驗
氣墊導軌實驗是學生未知的實驗,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師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及裝置的特點,由學生來推動氣墊導軌上的物體,觀察它的運動,進一步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四)讓學生們仔細閱讀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幾層含義
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時,不能只滿足于學生能復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還應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幾層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學生們相互討論、自主探究、教師補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層含義。
1.描述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
牛頓第一定律描述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闡明了力的科學定義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產生和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揭示了物體普遍具有的屬性──慣性。
(五)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分析慣性問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