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0
這是初中電功和電能的教學,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初中電功和電能的教學第 1 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明確電能的單位和測量電能的儀表。
2.知道電能表是測量電能的儀表。
3.知道電能表上各參數的含義,并會讀數、使用、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生活能力和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的電現象激發學生學習電學的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物理學原理。
2.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重點、難點:電能的單位、作用、電能表上各參數的含義和讀數
教具:電風扇、電熱器、家用電能表。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隨處可見電能在工作,教室里開著的電燈將電能轉變為光能,正在使用的投影儀將電能轉變為光能,電吹風、電風扇將電能轉變為動能,電熱器將電能轉變為熱能……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趣的電能問題。
2.課前熱身
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是利用電能工作的,可以描述一下或演示出來。
3.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當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時是電流做功的過程,電能的國際單位是焦耳,常用單位是千瓦時,lkW·h=3.6×106J。
電能表是用來記錄電路里消耗電能的儀表,分別解釋表盤上“220V”“10A”、“50Hz”、“600r/kW·h”的物理意義,會讀數和使用。
(2)活動安排:
活動1
觀察生活中電能的應用情況。
明確: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大量運用電能的事例,說明它們的能量轉化過程,明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
活動2
觀察電能表的表盤上的各個數字。
明確:逐步解釋電能的單位“千瓦時”,搞懂“220V”、“10A”、“50Hz”、“600r/kW·h”的物理意義。
活動3
回憶電工師傅怎樣收電費的?
明確:讓學生明白電能表讀數時以千瓦時為單位,最右邊的一位是小數點后的數字。上月底與該月底的讀數之差就是本月消耗的電能。
活動4
生活中的電能表有哪幾種?
明確:明白IC卡電能表的使用及設有鉛盤的新式電能表,靠內部的電子電路計算電能,體會電學的飛速發展。
4.達標反饋
(1)電能的國際單位是(),常用單位是()。1kW·h=()J。
(2)電能表是記錄電路里消耗的()的儀表,“220V,10A”表示電能表的額定電壓是()、允許通過的電流是(),2500r/kW·h表示()。
5.學習小結
(1)內容小結
這節課大家學習了電能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了電流做功的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知道了電能表的作用、單位、各參數的物理意義、使用與讀數。
(2)方法歸納
本課初步運用了結合生活實際探究學習的方法,從生活中發現科學,進行歸納總結,再運用到生活中去,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二)延伸拓展
1.鏈接生活
記下你家電能表的示數,和一月后的示數對比。根據當地電費標準,計算這一月內所應支付的電費。討論怎樣能使你家少用電呢?
2.實踐探索
(1)實踐活動
觀察并記錄你家中的電能表的各參數,記錄電能表此時消耗的電能。
(2)鞏固練習
①電流給蓄電池充電,是將()能轉化為()能。
②電能表是測()的儀表,小明同學家5月份共用電125度,合()焦。
(三)板書設計
7.1電能
一、電能
國際單位是焦耳,常用單位是千瓦時。
二、電能表
1.作用:是用來記錄電路消耗電能的儀表。
2.結構:解釋“kW·h”“220,10A”“50Hz”“600r/kW·h”的物理意義。
3.讀數與使用。
初中電功和電能的教學第 2 篇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學2》第二章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中的第一課時“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的。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是:“注重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聯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池,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節知識。”本節課內容的理論性比較強,涉及的化學原理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聯系。通過動手探究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及構造,運用已有的知識認識和理解本節核心知識,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重建,并讓學生感受到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及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金屬活動順序、氧化還原反應實質、電解質的`電離、離子反應及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等理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物理學習中對于火力發電工作原理有所了解,這對學生學習本節知識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學生缺乏微觀原理分析能力及感性的實驗體驗。因此,本節設計為:“互動—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利用邊講邊實驗探究和多媒體,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三、設計思想
1.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教育心理學原理是建構主義學習觀:教師鼓勵學生從事積極的實驗活動和思維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如何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從而實現“知識是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構建、自我發現的,而不是從外部傳遞給學生的”的認知目標。
2.以學生親自設計、親身體驗水果電池為教學情景,并在一系列合作實驗探究中,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現象和實驗原理相結合,運用化學知識分析、思考可能產生的物質及發生的變化以完成本節教學設計。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初步了解化學電池—原電池的反應原理。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討論等活動形式,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以“水果電池”為主線,首尾呼應,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艱辛歷程及分享探究成果的愉悅。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反應原理的理解和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構成原電池的基本條件的探究。
難點: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原電池反應原理及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
六、教學模式設計
為了凸顯重點,突破難點,圍繞“生活即化學、科學就在身邊”的思想理念,采用“指導發現、探究教學”模式,以“問題情景—實驗探究”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及學習任務,都是通過學習小組對“問題情景”的討論、探究、實驗、評價完成的,突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下“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七、教學過程設計
創設情境:1.視頻:將很多橙子分別插上銅片和鋅片,用導線連接起來給手機充電。
思考:橙子手機電池利用了化學中的哪方面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及蘊含的知識。)
交流討論:學生思考、交流后得出結論——原電池。
2.提出問題:化學能否轉化為電能?指導學生制作“水果電池”,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入新課題。
(1)銅片、鋅片同時插入水果(學生提前準備好的水果:蘋果、橘子、橙子、西紅柿等),并與發光二極管相連。觀察發光二極管是否發亮?(2)銅片、鋅片同時插入水果,并與靈敏電流計相連。觀察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3)用小刀將水果切割分開,使銅片和鋅片分開,觀察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再將水果合攏,觀察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
思考:(1)上述實驗過程中看到什么現象?你想到什么?(2)特定條件下的水果電池會產生電流,你還聯想到什么?(3)再仔細想一想:電子從何而來?電子如何移動?水果味道怎樣?離子如何移動?
交流討論:學生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師傾聽的同時,引導學生討論:當銅片和鋅片用導線相連同時插入水果內部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如何能直觀地看到?由水果是酸的味道,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選擇盛稀硫酸的燒杯替代水果,探究銅片和鋅片用導線相連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能看到什么?
學生實驗:(提醒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1)銅片和鋅片的導線之間連接一個靈敏電流計,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2)用導線把銅片和鋅片連接起來,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3)將一塊銅片和一塊鋅片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銅片和鋅片不能互相接觸)。
交流討論:(1)實驗1的靈敏電流計顯示有電流通過,電流是如何產生的?電子從何而來?電子如何移動?(2)實驗2和實驗3的實驗步驟有何差異?觀察到的現象有何不同?為什么要這樣設計?(3)為什么當鋅片和銅片連接后同時插入稀硫酸中,在銅片上看到有氣泡產生?溶液卻都是無色的?鋅片和銅片上可能各發生了什么反應?(4)1、2、3實驗中鋅片的質量將有何變化?溶液中C(H)如何變化?離子如何移動?
課件展示:播放微觀和動畫課件,讓學生感受到現象與對應的微觀變化的本質,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認識并理解鋅與溶液中的氫離子之間是怎么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怎樣產生電流?了解化學能是如何通過化學反應轉化為電能的。
因為電子的定向移動而產生了微電流,從本質上說,這種微電流是在化學反應(兩級分別發生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基礎上產生的。這種裝置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歸納、板書:(1)原電池——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2)原電池的構成——用導線連接兩塊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極,同時插入電解質溶液中;(3)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兩極分別發生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思考:原電池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但是在原電池中,銅片并沒有參加反應,那么,銅片的作用是什么呢?
交流討論:電子在電壓的作用下,才能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當鋅片和銅片同時浸入電解質溶液時,由于兩種金屬的原子失電子能力不同,會在兩者之間形成電勢差,當用導線將鋅片和銅片連接起來時,便會產生電流。
學生實驗:(1)將鋅片和鐵片用導線相連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2)將鋅片和石墨棒用導線相連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
歸納小結:構成原電池的基本要素。
實踐活動:請同學們利用水果電池讓發光二極管亮起來。
(由于開始時學生用一個水果做電池連接發光二極管時不發亮,但連接靈敏電流計時指針偏轉,說明一個水果電池產生的電流較小,不能對外做功,因此二極管不亮。為了呼應開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學推向高潮,設計這一教學環節。)
(1)實驗準備:用水果(西紅柿、蘋果、橙子、橘子等)和金屬片制作電池,同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常識——兩個干電池串聯能使燈泡更亮的道理,設計將水果電池串聯起來后讓發光二極管亮起來。
(2)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參與活動并適時點撥,鼓勵引導。
交流匯報:小組代表匯報設計的方案及實驗成果,交流發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實驗評價:師生共同評價各小組活動情況,展示有創新的小組的實驗成果。
提出問題:原電池原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有什么具體應用?
探究:探究鋼鐵在潮濕空氣中易腐蝕的原理:
新舊知識銜接:在《化學1》中已經接觸過鋼鐵制品在潮濕空氣里很容易生銹,今天用已學知識深入了解腐蝕的原理。
視頻: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邊看邊思考邊交流討論,從原電池的角度探究金屬發生電化學腐蝕的本質。
交流討論:引導學生閱讀《化學1》和《化學2》資料卡,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方程式。
遷移思考:在水閘、水下鋼柱、船艦的尾部、船錨和鍋爐內壁,通常將鋅塊鑲嵌在鋼鐵的表面,為什么?
交流討論:學生類比鋼鐵生銹腐蝕原理進行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傾聽的同時,指導完善。
講授:由于鋅比鐵活潑,容易失去電子被氧化,變成Zn2+發生腐蝕,保護鐵不受腐蝕。鋅充當腐蝕的衛士,鋅塊不斷地銹蝕而消瘦,以至于最終被新的鋅塊替換上去,卻保護了它相鄰的鋼鐵安居樂業,這是多么可貴的自我犧牲品格啊!
初中電功和電能的教學第 3 篇一、教學內容
《電能》的教學設計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著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后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臺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系是最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為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來處理。本節教材就是在學生了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于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為主的綜合啟發式,同時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線索的原則,堅持啟發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不斷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同時也為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r5。
初中電功和電能的教學第 4 篇一、教材分析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電化學的知識,而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又強烈的感性認識,而化學反應與電能之間有什么關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從而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教材從能量轉化角度和實驗探究來發現和認識這種實現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原電池裝置,再通過“科學探究”進一步挖掘原電池原理和組成條件。教材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運用已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到化學能可以轉化為電能;
②掌握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與探究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探究實驗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創新精神和同學間的交流合作學習的協作精神,并通過實驗不斷體現出由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過程。
三、重點:掌握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 四、難點:原電池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的探究活動
五、設計思路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分析、討論、總結、應用等過程,誘導學生觀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創設實驗情景,學生通過設計、動手實驗探討原電池原理;然后進行原電池構成條件探究,通過提供材料,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最后讓學生在課外開展第三個探究性實驗:利用所學知識,自備材料,制作水果電池,完全讓學生體驗學習化學樂趣。
六、教學準備
講授、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
實驗準備:電流計,銅片、鐵片、鋅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銅溶液、無水乙醇、蒸餾水、導線(帶鱷魚嘴)、燒杯、塑料棒、西紅柿等水果。
課件準備:教師制作課件、銅鋅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模擬動畫、多媒體教學平臺。
七、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讓實驗成為學生實踐體驗的一部分,,,小組合作,討論分析等方法,,并在其過程中培養他們學會合作,
,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是相當不錯的,學生都,為后面的新內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使課堂圍繞學生為中心的,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大激發學習積極性。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還發現有些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夠,沒有課前預習,探究實驗是往往造成盲目和無序;還有些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實驗時畏畏縮縮,實驗的速度太慢,也影響了教學進度。今后還要教會學生適當的課前預習和足夠的基礎知識儲備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
技能。另外要進一步解決探究如何開放,即開放哪些點的問題;開放到何種程度,即時間的把握等;以及探究后的討論、歸納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