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0
這是簡單機械教學目標,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通過實驗研究定滑輪的作用,能夠制定一個合理的動滑輪作用研究計劃,并按照計劃步驟進行研究。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樂于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通過對比分析,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輪和動滑輪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
試著用杠桿原理來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作用的不同。
器材準備
學生材料:定滑輪和動滑輪各一個,鐵架臺、線、便簽紙、鉤碼、測力計等。(每組一份)
老師材料:圖片和視頻資料(起重機上的滑輪)、學生材料一份、實驗匯報表。
教學建議
在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時,需要考慮到滑輪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兩邊的鉤碼不能掛得太多),否則實驗效果會受到一定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演示升旗儀式。
2.旗桿上有什么裝置能幫助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學生觀察描述:旗幟是怎樣升到旗桿頂上的?(有輪子)
3.教師出示輪子,并介紹:安裝在旗桿頂上的這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做滑輪。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滑輪。這種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旗桿頂部的輪子
1.讓我們模擬旗的裝置,來研究旗桿頂部的輪子。研究旗桿頂部的輪子模擬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實驗探究(材料:定滑輪、鐵架臺、線、便簽紙),試一試,當我們向下拉動繩子時,掛有旗子的那部分繩子會怎樣運動?要求小組內每位學生拉一次,體會定滑輪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卻把拴著旗子的繩子往下拉。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這有什么好處?(定滑輪可以改變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輪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為了弄清使用定滑輪省不省力,我們怎樣來研究?
(1)學生討論。
(2)將滑輪掛在支架上,使其成為一個定滑輪。把細繩套在定滑輪的槽內。
(3)在繩的一端任意掛上一些鉤碼當作重物。試一試,在繩的另一端掛幾個鉤碼能夠平衡。
5.分組實驗。
6.匯報實驗結果。討論:以上實驗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7.現在請你總結一下,定滑輪有哪些作用?(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滑輪都是固定在某個地方不動的。在搬運貨物時,常使用一種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像這樣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做動滑輪。
2.猜測:動滑輪的作用與定滑輪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認為會有什么不同?
3.研究動滑輪的作用時,我們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們準備按照什么樣的步驟來研究?
4.根據小組的討論,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
5.預測的學生研究過程
(1)用測力計測量1個鉤碼的重量。
(2)將細線套在滑輪的槽里,左端掛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著,將鉤碼掛在滑輪架的鉤上,使滑輪成為一個能與重物同時升降的動滑輪。
(3)將繩的右端掛在測力計上,通過測力計將重物向上提起,穩定在一定高度,觀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發現:用了多少力?與不用動滑輪、直接把重物提起時用的力相比,是省力還是費力?
7.討論:現在你知道動滑輪有什么作用了嗎?
8.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四、用杠桿原理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1.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說滑輪也是一種杠桿,你能找到它的三個點的位置嗎?
2.試一試,畫出示意圖,用杠桿的原理來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3.根據學生交流研究結果,教師總結:從圖上可以直觀地看出定滑輪不能省力而動滑輪能省力;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而動滑輪卻沒有改變力的方向。
五、滑輪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1.談話:滑輪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很廣泛,誰知道哪些地方應用了滑輪?是定滑輪還是動滑輪,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2.討論:在一間房里,電燈的開關是拉線開關,在一進門的南墻處,床在北墻處。如果想在床上控制電燈的開關,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亂,可以怎么辦?需要安裝幾個定滑輪?
目標 1. 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杠桿。
2. 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力臂。
3.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重點 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 力臂的概念,會畫力臂。
教具 演示 天平、鉤碼、支架、鉗子等。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什么是杠桿?
1. 一根硬棒,在力有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注意:(1)在力的作用下不變形。
(2)形狀多種多樣。
2. 杠桿中的幾個名詞。
(1)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動或F1)
(3)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阻或F2)
(4)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動或L1)
(5) 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阻或L2)。
難點成因:學生實際感覺使學生認識為什么要畫力臂,指導學生畫力臂的具體方法。(用數學中畫點到線的距離的畫法,降低難點)
二.杠桿平衡條件實驗。
1. 杠桿平衡是指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
2. 介紹實驗步驟。
3. 數據及分析。
三.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 L1 = F2 × L2
阻力F2、阻力臂 L2一定時,動力臂越長,越省力,反之。
四.練習、小結。
五.布置作業。
練習畫力臂
學生實驗
第 周 星期 第 節 年 月 日
課題 第二節 杠桿的應用 執教
教學
目標 1. 知道杠桿的應用分三種情況及三種杠桿的特點,會舉例說明。
2.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和簡單的計算。
重點 三種杠桿的分類及其特點。
難點 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會判斷杠桿的種類。
教具 演示 起子、鑷子、天平(汽水一瓶)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提問
1.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2.畫出如圖杠桿的力臂。
二.新課講授
1.閱讀本節教材5分鐘
2.演示實驗引入本節知識。 (起子扣汽水)
3.三種杠桿: (利用F1L1=F2L2分析可得出三類杠桿)
(1) 省力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省力,但動力多移了距離。
(2) 費力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費力,但動力少移了距離。
(3) 等臂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不省力,不費力,不省距離,力臂相等。
4.三類杠桿的例子。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天平)。
5.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杠桿、案秤、天平
①杠桿的應用例子。
②介紹案秤。
③天平的左盤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砝碼的質量的道理:
∵F1=G1= m1g;F2=G2=m2g;L1=L2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
m1gL1=m2gL2
即: m1=m2
(2)計算支點的位置(題目略)
三.小結及練習。
四.布置作業 學生回答
舉例本三種杠桿
第 周 星期 第 節 年 月 日
課題 第三節 滑輪 第四節 輪軸 執教
教學
目標 1. 知道使用滑輪的好處,理解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2.會根據滑輪的掛線判斷省力情況,會根據要求正確組裝滑輪組
重點 理解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難點 會根據滑輪的掛線判斷省力情況,會根據要求正確組裝滑輪組
教具 演示 定、動滑輪、鐵架臺、彈簧稱、細繩等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的有關知識點。(提問方式,學生回答)
二.新課講授
1.閱讀本節教材5分鐘
2.以課文P196“?”圖13-8的漫畫引入課題。
3.演示(圖13-9甲),讓學生認識定滑輪。
(1) 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 是等臂杠桿(l1=l2)。
4.演示(圖13-9乙)。讓學生認識動滑輪。
(1) 能省力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2) 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l1=2l2)
5.演示(如圖所示),讓學生認識滑輪組。
(1) 省力情況: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2)判斷幾段繩子的方法:只有與動滑輪連
接的那段繩子才算進去。可用如圖畫虛線的方法:
(3) 連線情況:定→動,箭頭向下。
動→定,箭頭向上。
6.輪軸
(1)學生閱讀本節課文內容,認識輪軸
(2)輪軸是變形杠桿,平衡時有F1R==F2r(F1是作用在輪上的力,作動力;R是輪的半徑,是動力臂;F2是作用在軸上的力,作阻力;r是軸的半徑,作阻力臂)
三.小結及測試。
四.布置作業
教學目標
1.科學技能: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操作實驗的能力。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科學試驗,注重科學事實、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意識,激發研究生活中科學現象的興趣。
3.科學知識:認識斜面,知道從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體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種多樣的運用。
教學重點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動中認識斜面的一些科學知識。
教學難點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器材準備
學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樣平整光滑,長度分別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塊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滾筒、大木塊、小木塊等,要有鉤子),測力計(平板和圓筒)、平頭和尖頭鐵釘、螺絲釘等各四枚、螺絲刀、鐵錘、毛巾、實驗記錄表等每組一份。
老師材料:相關圖片或者視頻材料和學生材料一份、實驗匯報表;重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個,大而結實的木凳一條,厚實的大木板一塊。
教學建議
1.活動中注意安全。
2.充分的預見,隨時為出現的新問題點撥、領航。
3.要注意學生的層次性,隨時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組合,全班成馬蹄形組織;在中間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個,大而結實的板凳一個。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已經認識了不少機械工具,如果現在要你把這個大箱子搬到那條板凳上,你會用什么方法?
2.學生反饋交流,教師盡量滿足學生的需求,并讓學生去操作,在困難中,教師提供幫助,搭一塊木板,再讓學生搬,搬后問學生感覺如何?
3.此時你的腦海中是不是出現了一個個小問號?
二、自主實驗,隨時指導
1.交流學生的疑問之處,有選擇地進行板書。
(真的能省力嗎?為什么會省力?怎樣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個問題必須有,因為課始的游戲只是感知而已,并無具體科學證據,因此在說后幾個問題時也應引導學生用上“假如省力”這樣的話。
2.為了方便同學們研究,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些材料,請同學們看看這些材料,討論一下你們組將怎樣利用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3.小組討論,形成書面實驗方案。
4.小組上臺運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匯報,集體交流評議,使各小組的實驗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備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方法、實驗結論這樣四個內容)。
實驗記錄表
第 小組 記錄員:
實驗次數
豎直提起重物所需要的力(N)
斜面1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長 )
斜面2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長 )
斜面3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長 )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數
我們的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后,教師可追問:還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確使用)
6.小組實驗,師巡回指導。
7.小組匯報實驗結果,組織交流,啟發引導,得出結論(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運用斜面一定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
(1)在這一環節中,可讓各小組派代表上臺匯報他們實驗的經過及結果,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
(2)對交流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除了共同討論之外,還可以用師生共同實驗的方法來驗證真偽。
8.說說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沒有?
三、聯系應用,擴大認知
1.斜面果然能夠省力,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看到過利用斜面的地方嗎?
2.老師也有一些照片請同學們看看,想想其中的奧妙。出示生活中人們應用斜面的照片,讓學生說說其中的斜面原理。
四、小結延伸,鞏固聯系
1.學了今天的課,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完成作業本作業。
教學目標:
1、通過制作實驗發現齒輪傳動的秘密。
2、了解齒輪傳動的規律,知道其它幾種常見的傳動方式,
3、關注科學技術對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點:
要學生在探究中認識,齒輪的相互作用可以改變運動的方向和改變運動速度。
簡單機械大聯盟,是單元學習的總結與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廢舊電動玩具汽車一輛,實驗用齒輪一組、介紹其它傳動方式的圖片或視頻。
學生:齒輪組(盡量在課前收集,若難于保證所有小組都有實驗材料則帶領學生制作)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提出問題:小馬達是通過什么裝置將動力傳到玩具小車的車輪的?
二、新授:
(一)奇妙的齒輪:
1、感受功能:分組把玩帶來的電動玩具汽車,功過觀察探究感受齒輪能夠起到傳力的作用。
2、探索奧秘:
(1)、介紹齒輪制作方法,發放齒輪組合。(齒輪制作方法1:按照課本用卡紙制作;2:用瓦楞紙和塑料瓶蓋黏制)
(2)、分組實驗記錄。
實驗記錄表
齒輪變化
齒輪的轉動方向
齒輪傳動圈數
齒輪1
齒輪2
齒輪3
我們的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匯報研討:分析自己小組的實驗數據,你發現了齒輪傳動的哪些秘密?
3、生活中運用齒輪的例子。(鐘表、自行車等)
(二)各種各樣的傳動方式
1、觀看圖片、視頻,認識更多的傳動方式。
2、你還見過哪些轉動裝置,它們也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嗎?(鏈條、皮帶、齒輪)
(三)簡單機械大聯盟
1.生活中,人們常各種簡單機械用各種傳動方式組合起來,自行車上就集合了各種簡單機械,試試看,誰慧眼,能發現它們。
2.胡小楠同學設計的吊橋。(課本38頁)
3.你們也能利用本單元所學設計制作除自己的小建筑或小玩具嗎?
(1)獨自思考后,與小組同學討論設計:將各種傳動裝置和簡單的機械組合起來。小組內選取設計方案。
(2)利用現有材料,分組制作。
(3)展示交流學生的設計制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