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8
這是電流的磁場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設計思想
“場”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概念,“磁場”看不見,摸不到,十分抽象,難于理解。初中學生又是首次接觸“場”這個概念,學習的難度較大。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宗旨是要充分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實踐經驗,采用“類比”的方法,促使學生把生活實際中認識“風”的方法、手段“遷移”到物理課堂上,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找到探究磁場的途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在親身參與探究的過程中,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啟迪。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
(2)知道磁感線可以用來形象地描述磁場,知道磁感線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
(3)知道地球周圍有磁場以及地磁場的南北極。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場的存在。
(2)通過親歷“磁場”概念的建立過程,進一步明確“類比法”、“轉換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對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重點:磁場的概念
難點:磁場和磁感線
四、實驗器材及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
風力演示儀(自制)、條形磁體、磁針、鐵屑、實物投影儀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手端著磁針,站在遠離講臺的位置,磁針指向南北。
【問題導引】:在上一節課里,我們已經知道,磁體具有指南北的性質,現在請你們判斷:教室的哪個方向是南?
【實驗演示】:教師把磁針放在講臺上,磁針立即發生了偏轉,不再指南北了,在學生驚詫目光的注視下,教師把講臺上的報紙揭開,發現講臺上有一個大磁鐵。
【問題導引】:磁針在剛才的那個空間里能夠指南北,到了磁鐵周圍的空間就不再指南北了,那么磁鐵周圍的空間與其它空間有什么不同呢?
在磁鐵周圍的空間存在著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能夠使磁針偏轉,這種物質叫做磁場。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磁場
(二)新課教學
【問題導引】: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磁體周圍的磁場是什么樣子的?
結論:磁場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無法直接觀察
【問題導引】:看不見摸不到的現象怎樣研究呢?
【實驗演示】:拿出風力演示儀,引導學生研究怎樣確定是否有風、各點風的方向。
【問題導引】:你能否把風力演示儀中的風的狀況描述出來?能利用圖表示更好。
結論:我們可以用帶箭頭的曲線來描述風的狀況,每一根曲線的方向都代表風吹動的方向,在一些漫畫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
【方法啟迪】:如果看不見、摸不到的事物能夠對某些對象施加影響,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對象來認識這個“神秘”的事物。在物理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采用這種方法。磁場能夠對磁針發生影響,我們就可以通過磁針來認識磁場。
【實驗演示】:把磁針放在磁場中的A點,觀察磁針N極所指的方向;在A點放置不同的磁針,觀察磁針的指向。
【問題導引】:觀察實驗現象,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結論:我們發現:磁場很有“個性”,它把放在A點所有磁針的N極都“吹”向同一方向(見圖1)。
【方法啟迪】:如果風把紙片吹向東方,我們就說風是向東吹的,同樣,放在A點的磁針N極都被磁場“吹”向圖示方向,在物理學中就把這個方向規定為磁場的方向,
【問題導引】:我們利用磁針確定了A點的磁場方向,那么磁體周圍B點、C點的磁場方向又如何呢?
【實驗演示】:在磁場的B、C點都放置磁針,觀察磁針N極所指方向,每個磁針都顯示了該點的磁場方向,
【問題導引】:怎樣讓磁針更小,顯示的點更多呢?
【實驗演示】:鐵屑撒在磁鐵周圍,觀察鐵屑形成的圖案。
【方法啟迪】:鐵屑撒在磁鐵周圍被磁化成一個個細小的磁針,磁場“吹”動每個鐵屑的N極,形成了奇妙的圖案,這和風吹落葉的景象多么相似呀!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也可以把鐵屑排列的圖案用一些帶箭頭的曲線表達出來,這樣的曲線叫磁感線。
【實驗演示】(或圖片展示):各種磁體周圍的磁感線(條形、碲形、同名、異名)
【問題導引】:觀察各種磁體周圍的磁感線,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結論:從N極出發回到S極等。
【問題導引】:磁針受力轉動是磁場作用的結果,那么磁針在世界各地都能夠指南北又是誰的磁場在施加作用呢?
你能說出地球的南磁極在哪里嗎?
介紹地磁場、磁偏角、沈括的貢獻。
【問題導引】:你認為地磁場是怎樣產生的?
(三)課堂小結
1、知識梳理(略)
2、方法概述(略)
(四)鞏固練習 (略)
(五)作業
思考題:在物理學中,把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方向規定為磁場方向,如果我們把S極所指方向規定為磁場方向,本課中的哪些說法會有所改變?你能否按著新說法把這節課重新講述?
(六)板書設計 (略)
六、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主要是展現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展現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場景,如對生活中“風”的研究。另一條主線是物理場景的展現,對磁場進行研究。兩條主線并行,前一條主線是后一條主線“遷移”的素材,為后一條主線打基礎,有效降低了學習難度。同時教學中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設課堂情景,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
磁場教學反思
本章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磁場,另一個是磁感線。教學特點是比較抽象,磁場是客觀存在的卻看不到,磁感線本身是不存在的,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場用磁感線這一概念描述而畫出的。重點和難點是建立磁感線的概念,強調磁感線是人們為形象表示磁場而假定的一組曲線,其實并不存在。
磁嘗磁感線的教學相對比較抽象,磁場雖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著。要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必須做好演示實驗,同時利用投影,巧設提問,使學生的觀察方向化,通過改變小磁針位置觀察其指向的變化,通過鐵屑磁化后在磁場的分布感受磁場的存在和磁場的分布.讓學生通過現象去認識磁常通過演示實驗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說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后在磁場的分布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布.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利用多媒體將現象重復,組合;學生類比理解很快明確各種情況下磁體周圍磁場的分布,并用磁感應線來描述。明確強調磁場的客觀存在和磁感線并不存在只是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一組假想的曲線,讓學生會觀察并學會分析和歸納。這比記住什么是磁嘗什么是磁感線更重要。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很抽象,因此,選用實驗的方法,盡可能使內容形象化。講授的關鍵是:1.小實驗要多做,盡量采用演示的方式,讓大多數學生看得見,感受得真。用多媒體課件和實物投影將演示實驗情況展示出來,效果很好。2.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光看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知識必須應用到實際中才會印象深刻,所以學生必須要做針對性的練習,題目宜精不宜多。通過演示實驗應當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說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后在磁場的分布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布。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3、緊扣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4、做好演示實驗,有層次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抽象思維能力;5、類比空氣流動成風、磁場對磁體有力的作用,說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也是可以認識的,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
本人通過探究式教學,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具體講,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感到比較滿意。
一、教學程序的設計比較合理
提出問題→實驗演示:→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課件模擬→讓學生推導→實驗演示→通過例題鞏固→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并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于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
學生自己分析探究,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著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發揮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后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論分析,講解例題時讓學生充分思考,提問學生解題思路,讓學生演算,并把演算結果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潰無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課后認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面部分的內容花的時間過多,后面講的時顯得太匆忙,有前緊后松的感覺。
二、課堂小結不僅局限于知識點的小結,還要包含學法的小結,本人忽視了這一點。應該把這節課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作一小節,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
三、學生互動、反饋還有待加強。
成功之處:
1、磁場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本節課中,用小磁體形象的描述了磁感線,在學生大腦中建立了一個很牢固的磁場形象,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節課重點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上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探索的空間,讓整堂課都充滿了學習的氛圍。
3、著重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擺脫了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描繪出各種磁體的磁感線。
有待改善之處:
1、本節課的部分演示實驗,操作性簡單,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老師在一旁作為指導
2、由于本節課容量較大,時間凸顯緊張,導致課堂的練習不夠。
體會:
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建立磁場的概念,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對于學生來說,初次接觸到這個概念并且在大腦中形成第一印象非常的重要,這堂課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整個磁概念的認知,尤為重要。在本堂課中,務必要使用最簡便、最直接的'辦法,在學生的心目中烙下一個深深的烙印,讓他們永遠記住看不見的磁場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為后面的電生磁、磁生電等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一印象建立得不好,后面的一系列的電磁學都無法讓學生形成知識系統,最終會導致學習起來,困難重重。所以我們在實驗室尋找了很多能夠模擬磁場的形象,最終確定用那種玻璃板里面每一個圓形空間里放置一個永久性的條形磁石作為演示對象,效果明顯,讓學生”大開眼界”。
一、教學程序的設計比較合理
本課的教學程序分為11個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什么運動?
2、實驗演示:沒磁場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垂直射入磁場時做圓周運動。
3、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上節課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
4、課件模擬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別注意向心力(洛倫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讓學生推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周期公式。
6、實驗演示:改變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應強度B,觀察半徑的變化。
7、課件模擬:改變m、v、q、B,觀察半徑的變化。
8、課件模擬:兩個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樣的磁場中運動,觀察周期是否相同。
9、通過例題一(題目略),鞏固半徑公式和周期公式。讓學生先演算,老師把學生做的情況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然后點評。
10、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并指出這就是質譜儀的`原理。老師進一步詳細講解質譜儀的構造、原理及應用。
11、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并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于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周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著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發揮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后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會做勻速圓周運動,接著讓學生推導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周期公式,講解例題時讓學生充分思考,提問學生解題思路,讓學生演算,并把演算結果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無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課后認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面部分的內容花的時間過多,后面講質譜儀時顯得太匆忙,有前緊后松的感覺。
二、課堂小結不僅局限于知識點的小結,還要包含學法的小結,本人忽視了這一點。應該把這節課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作一小節,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