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9
這是探究生活超重和失重,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探究生活超重和失重第 1 篇
一、教學目標:
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實質重力并沒有改變 能夠分析解決有關超重、失重的生活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超、失重的實質
難點:生活實際問題的解釋
三、教學方法:
體驗式教學
四、教學過程:
1.課堂準備:
(1) 磅秤準備
(2) 一個凳子放在講臺
(3) 分發儀器,注意擰緊瓶口
(4) 教學實驗視頻
2.導入新課:
(1)播放實驗視頻,通過電梯上下過程中體重秤示數的變化,引入超重、失重現象
(2)分組小實驗:體驗失重、超重現象
實驗用具:鉤碼、彈簧秤
實驗過程:將彈簧秤懸掛鉤碼,上拉一段位移,觀察彈簧秤示數變化
3.新課講解
(1)超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重力的現象。
失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重力的現象。
成因分析:
(2)超重、失重時,物體的'重力實際上沒有改變。
小實驗:分別加減速蹲起,觀察體重秤上示數變化
現象:
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 總結: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超重
(3)完全失重: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時,物體對支持物、懸掛物完全沒有作用力
4.課堂實驗
(1)物體疊放在一起,讓其一起下落,觀察它們會不會分離
(2)在水瓶側面打孔,灌滿水,擰開瓶蓋使其下落,觀察噴水口現象
(3)將書本隔頁重合,向兩側拉書發現無法拉開
對于以上實驗,讓學生分別分析原因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效果相對較好,讓學生在實驗體驗與總結規律中掌握超重和失重,應對新課講解的第二部分進行適當調整,讓學生更高效的接受新知識。
六、板書設計
探究生活超重和失重第 2 篇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超重和失重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教學難點: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關對支持物的壓力和對懸掛物拉力的計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練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自從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發生成功以來,人們經常談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組1:
a: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運動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b:物體做加速或減速運動時,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點擊下載word版教案:3.7超重和失重,超重和失重
探究生活超重和失重第 3 篇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理解產生超重和失重現象的條件和實質;
2.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能夠利用超重和失重現象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具體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經歷超重與失重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引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發生超重、失重現象的條件及實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培養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實踐的意識;
2.通過分組合作的探究性學習過程,鍛煉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堅持正確觀點,勇于修正錯誤,具有團隊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二)教學難點
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以及知識的應用。
三、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中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式學習為主線的原則,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具準備
1.多媒體投影儀;
2.實驗器材:彈簧秤、鉤碼、重錘、非常細的線、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看視頻課件:《航天飛機上的失重現象》、《失重物體的運動》。
提問:剛才所看到的錄像片是在什么地方發生的?它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什么現象?
總結引入:這里給我們展示了失重現象,是在航天飛機中發生的。航天飛機在起飛中產生了超重現象,在太空中又產生了失重現象。超重和失重是怎么產生的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內容。
(二)超重現象
實驗一:如圖裝置鐵架臺,用多媒體投影儀放大彈簧秤讀數。裝置左邊為彈簧秤和彈簧秤下掛一鉤碼,右邊為一重錘。
高中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
操作1:用手抓住重錘,使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請學生觀察屏幕上彈簧秤示數并記錄。操作2:將抓住重錘的手放開,與此同時請學生觀察屏幕上彈簧秤示數并記錄。
實驗現象:后者彈簧秤示數比前者大。
分析:
當用手握住重錘時,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平衡狀態)此時彈簧秤示數應等于鉤碼的重力,也就是鉤碼對彈簧秤的拉力等于鉤碼自身重力。
當放開握重錘的手時,在重錘作用下,彈簧秤與鉤碼加速上升,設加速度為a,以鉤碼為研究對象,據牛頓第二定律F合=mg可知:
F合-mg=ma
所以:F合=mg+ma>mg
由分析可知,當物體具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時,彈簧秤對物體的拉力大于物體的重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物體對彈簧秤的拉力大于物體的重力。
結論:當物體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時,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的重力,這種現象稱為超重。
(三)失重現象
實驗二:如圖裝置鐵架臺,左邊為彈簧秤和彈簧秤下掛一重錘,右邊為鉤碼。仍請同學觀察屏幕上彈簧秤讀數并記下。
高中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
操作1:先用手抓住鉤碼,使整個裝置平衡,請同學觀察屏幕上彈簧秤示數并記錄。
操作2:迅速放開抓住鉤碼的手,重錘加速下降,與此同時,請同學觀察屏幕上彈簧秤示數并記錄。
實驗現象:后者彈簧秤示數比前者小。
分析:
當用手握住鉤碼,整個裝置平衡,彈簧秤示數應等于重錘的重力,或者說重錘對彈簧秤的拉力等于重錘的重力。
當放開握鉤碼的手時,重錘加速下降,由牛頓第二定律F合=mg可知:
mg-F合=ma
所以:F合=mg-ma
由分析可知,當物體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時,彈簧秤對物體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物體對彈簧秤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
結論:當物體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時,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這種現象稱為失重。
(四)實重和視重
1.實重:物體實際所受的重力。物體所受重力不會因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而變化。
2.視重:當物體在豎直方向有加速度時(即ay≠0),物體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或對臺秤的壓力將不等于物體的重力,此時彈簧測力計或臺秤的示數叫物體的視重。
(五)總結擴展
1.物體具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時,物體就超重;物體具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時,物體就失重;若向下的加速度為g,則稱為完全失重。
2.超重與失重的實質是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增大或減小了,而物體自身重力并未發生改變。
3.超重與失重在生活中常見,為減輕橋梁所受壓力,橋一般造成凸型,使汽車過橋時有一個向下的加速度而使橋梁所受壓力減輕。
本節課從實驗數據入手,結合牛頓運動定律來解釋超重和失重現象,由表及里,讓學生理解產生超重和失重現象的條件和實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承擔主導角色,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得出結論,培養其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探究生活超重和失重第 4 篇【教材分析】
本部分內容講述超重和失重現象及其產生原因,并且將其應用在具體問題中:如電梯中的超失重和體重秤上的超失重等。
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義為:視重大于重力時為超重;視重小于重力時為失重;超失重時物體重力并不改變。
對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從運動學和動力學兩個角度理解。運動學角度:當物體加速上升或減速下降時,物體處于超重狀態;當物體加速下降或減速上升時,物體處于失重狀態。動力學角度:當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時,物體處于超重狀態;當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物體處于失重狀態。前者為表象,后者為本質,兩者為遞進關系。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因此講解本部分內容時應盡量貼近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過程應多安排些學生的動手實驗機會,讓學生有切身的體會,同時也應安排些思考和探討的話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加深學生對超失重的理解。
【學生情況分析】
1.自然狀況:學生為高一年級一個普通班,學生的學習基礎處于年級中等水平,但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思維較活躍;
2.知識基礎:前面學生已經學習并較好掌握了運動學和牛頓運動定律知識,這為超重和失重學習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超重與失重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現象;
3.運用超重與失重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體會應用實驗研究物理問題的過程;
2.體會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多種我們身邊實驗的教學,激發學習的動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超重與失重現象的力學本質;
2.了解完全失重現象;
3.運用超重與失重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思想】
1.以隨堂演示小實驗和學生實驗探究為核心
(1)感受超失重;
(2)實驗研究超失重
(3)實驗探究完全失重;
(4)觀察水瓶的完全失重現象。
2.以遞進式的問題為引導
(1)什么是超失重現象?
(2)什么情況下會發生超失重現象?
(3)超失重現象的力學本質是什么?
(4)什么是完全失重?其力學本質是什么?
【教學器材】
天平,沙漏,紙帶,攝像頭,鉤碼,體重秤,水瓶,兩本書
【教學過程流程圖】
【教學過程】
課堂引入:問題1.我們一般可以用什么來測量物體的重量
學生答:……………….
演示實驗一:天平測量黑箱(內部為沙漏)
先正向朝上測量,在翻轉測量------現象不平衡
一、超重和失重現象
課堂實踐:
(1)用手托住鉤碼,并保持靜止,感受鉤碼的重力大小。
(2)手從靜止開始突然向上運動,再從靜止開始突然向下運動,過程中有何感受?
(3)用紙帶將鉤碼系住,手提另一端,加速上提
現象斷裂
課堂思考:真的是鉤碼的重力變化了嗎?沒有,根據G=mg可知重力不變。
那么,過程中什么量發生了變化?鉤碼對手的'壓力和鉤碼對紙帶的拉力發生了變化。 定義:什么是視重,什么是實重
例1.如圖所示,升降機內質量為1kg的小球用輕彈簧秤系住,懸在升降機內,當升降機以a=5m/s2加速度勻加速上升時,彈簧秤的示數為多少?
拓展:
若升降機以a=5m/s2加速度勻減速下降時,彈簧秤的示數又為多少?
教師學生總結:
超重現象的定義、條件、本質
生活中的應用:測體重人迅速站起
例2.如圖所示,升降機內質量為1kg的小球用輕彈簧秤系住,懸在升降機內,當升降機以a=5m/s2加速度勻加速下升時,彈簧秤的示數為多少?
拓展:
若升降機以a=5m/s2加速度勻減速上降時,彈簧秤的示數又為多少?
教師學生總結:
失重現象的定義、條件、本質
生活中的應用:測體重人迅速蹲下
例3.如圖所示,升降機內質量為1kg的小球用輕彈簧秤系住,懸在升降機內,當以a=g勻加速下降時,則彈簧秤示數為多少?
教師學生總結:
完全失重現象的定義、條件、本質
生活中的應用一:漏水的瓶子的自由落體,上拋運動,平拋運動
生活中的應用二:相互插在一起的書本在桌面上雙手拉和自由落體時拉的區別
四、運用超重和失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請為我國的航天員設計超重和完全失重環境,讓他們進行超重和失重的訓練。
2.在娛樂場所中很多的超重和失重有關的項目
【教學反思】
1.設計好實驗是前提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都需要有一個實驗操作的過程,所以做好實驗是學好物理知識的前提。本節課中設計有隨堂小實驗,學生實驗,課中教師演示實驗,從各個層面幫助學生理解超失重知識。
2.關注實驗的操作和分析是重點
物理實驗過程不能是簡單放任過程,而應該關注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各項細節,以及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的分析與處理,都應給予及時的指導: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關注:學生為了達到實驗目的而采取的實驗策略;為了減小實驗誤差而進行的實驗調整,實驗操作完成后的數據分析與處理等等。
3.科學探究的過程是靈活的
科學探究是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手段,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我們的物理課堂需要科學探究,但不是生搬硬套的科學探究完整流程,而是靈活的采用科學探究的某個環節或某幾個環節,如本節課中有的實驗只需要簡單體會一下即可,而有的實驗需要精心設計和測量,并要有一定的猜想與假設。
同時科學探究不等于科《超重和失重》教學設計學實驗,沒有物理實驗也可以進行科學探究,那是思維探究,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探究方式,且很多時候更適合與高中學生。如本節課中從力學本質上對超失重的分析就屬于思維上的科學探究。
4.科學實驗探究能否高效
這是一個困擾大家的問題,物理實驗的進行會延緩課堂的進程和容量,使課堂效率降低,如何解決好這樣的問題呢?我自己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1)增加課前的培訓,磨刀不負砍柴功,讓學生事先熟悉實驗器材與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可以減少學生在課堂上由于耽誤不必要的時間;
(2)實驗前先明確實驗目的,并且做適當的實驗引導,如本節課中提出幾個實驗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學生實驗過程中的目的性就得到加強,實驗效率也得以提高;
(3)實驗過程中的引入競爭,教師在實驗巡視過程中應及時地發現做得比較好的學生,當眾表揚,并鼓勵其他小組來進行學習,從而加快落后小組的實驗進程,進而提高整體課堂實驗的效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