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30
這是教學評價的五個功能,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評價的五個功能第 1 篇
目標設計
[認知探索要點及教學目標層次]
1、你知道芽的種類以及葉芽的結構和發育情況嗎?(理解并說明)
2、你知道木本植物莖的各部分結構嗎?(理解并說明)
3、你能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及功能嗎?(理解并說明)
[技能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愛護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重點]
1、木本植物莖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2、莖的輸導功能的實驗,探究莖的各部分作用。
[難點]1、枝芽和莖的關系。
2、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學
方法實驗、探究、交流授課時數一課時
教具
準備(一)實驗用具:顯微鏡、玻片標本、刀片、放大鏡、探針等
(二)教具:莖的結構模型、楊樹莖若干段、楊樹的頂芽、多媒體課件
板書設計第一節植物莖的輸導作用
1、芽發育成莖:(圖略)
2、莖的基本結構:(圖略)
3、莖的'輸導功能:
認知
程序教 師 指 導學生自主合作
探究交流環節點評
知識
回顧:1、組成植物體的四大基本組織分別是()、()、()、()。
2、一棵完整的植物體有六大器官組成,它們分別是:()、()、()、()、()、()。
3、根的功能:()葉的功能是:
(),莖的功能:()。
課件展示,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問題
由學生矯正摸清學生的基礎,從而為本節教學作好鋪墊。
知識回顧針對性強。
導入新課
師生互動
教師釋疑
1、一棵小樹由小長大,它需要什么?
2、水和無機鹽從哪里來?
3、根進行生命活動時需要的營養物質
從哪里來?葉制造的有機物是怎樣到達根的?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又是怎樣到達葉的呢?引出課題——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
教師出示一株植物,學生看標本,說出哪是植物的莖。
結論:莖包括主干和側枝
探點一:枝芽是怎樣發育成莖的?
1、芽分幾種?(芽的分類)
播放一小段動畫,展示芽的種類。
提出:為什么叫葉芽、花芽和混合芽?(概念)
2、葉芽的結構及發育情況:
出示枝芽結構圖
學生思考:
1、幼葉將來發育成什么?
2、芽軸將來發育成什么?
3、芽原基將來發育成什么?
鞏固練習:
結構名稱將來發育成什么?
芽 軸
芽原基
幼 葉
圖連線(略)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莖在植物中起著重要的輸導作用,這是為什么呢?這跟莖的結構有關。
探點二:莖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1、莖的外面是什么結構?有什么作用?
除此以外,樹皮還有什么作用?
學生觀察兩幅圖片之間的變化
樹皮的變化位置在上方,長出節瘤,這是為什么?
2、什么樣的植物能逐年加粗?
小麥、玉米能逐年加粗嗎?為什么?
引出形成層,課件展示,(形成層的位置和作用)
形成層薄如蟬翼,只有幾層細胞,但是它們的作用不小,能使木本植物逐年加粗
3、大自然中的大樹,經過風吹雨打,依然屹立于天地之間,大風有時候把大樹連根拔起,也不會使大樹折斷,這是為什么?是樹皮的原因嗎?是形成層的原因嗎?
引出莖的又一結構----木質部
木質部除了具有很強的支持作用以外,還有什么功能?
實物展示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操作。
4、莖中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結構跟輸導有機物的結構分別叫什么?在什么位置?輸導的方向是怎樣的?
鞏固練習
位置運輸方向功能
導管
篩管
木質部的中央是否被染紅了,用探針試試它的硬度,引出莖的又一結構---髓
作用是什么?
觀察楊樹莖的橫切面
用顯微鏡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標本
教師出示自制木本植物莖的模型,以鞏固莖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結構功能
樹皮
形成層
木質部
髓
遷移運用
張明的表哥家有一片蘋果園。秋天,他去蘋果園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蘋果樹干的樹皮上都被割了一刀,但是樹皮沒有完全割斷,這是怎么回事?張明去問表哥,通過表哥的一番講解,張明聽了直點頭,說:“科學種田真重要呀!”同學們想一想,他的表哥是怎樣解釋的?
創新設計
康乃馨是母愛的象征,許多同學除了把它獻給母親外,還送給象母親一樣關懷我們的老師。康乃馨是草本植物,它的莖很特別,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它的導管的存在嗎?
思維拓展
1、舉例證明莖除了輸導和支持作用外,還有貯藏和生殖等功能。
2、為什么樹怕傷皮,不怕空心?
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和學過的內容學生回答
學生認真觀察,互相修正、補充,得出結論。
看動畫后,對芽進行分類
學生觀察討論,說出三種芽的不同。
結合枝芽結構圖,解剖楊樹的頂芽,用探針挑動,用放大鏡觀察,得出探索結果,說出各個部分的名稱并探討將來發育成什么。
做完后,學生相互修正。
據生活中的經驗回答!
觀察圖片,小組討論,分析回答:樹皮折斷,其中的輸導組織被破壞,有機物不能向下運輸而大量積累形成的。
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回答
學生討論、生生相互釋疑。
討論后回答:木質部,有很強的支持力。
學生思考后回答,看誰回答得又快又好!
填好表格后,學生相互修正,改錯。
很軟,看書后說出它的作用。
學生剝開樹皮,手摸光滑的形成層,生生質疑,對照實物說出結構。
學生回答莖的結構和功能。
填完后,同位之間交換糾正。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小組討論,一名代表回答,然后其他小組修正補充!
導入新課從學生的生活感知入手,層層深入,引出本節課題!
形象直觀的錄像,解決了因季節帶來的實物短缺困難。使學生對芽的種類有了直觀的認識。并且考察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結合圖示,借助解剖工具,對枝芽進行解剖,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直觀感受。
枝芽與莖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練習使知識得以鞏固!并且采用圖連線的方式突破了難點!在學中練效果好。
學生觀察兩幅圖,找出不同點,培養了觀察能力!
根據學生生活中的經驗,提問逐步深入,使學生的興趣大增、思維集中。
一段形成層的活動錄象,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對形成層活動有了一個動態的認識。
教師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步步深入。
通過現場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且現象明顯,增強教學效果!
導管和篩管是學生易混的知識點。該練習通過比較,使學生不容易混淆!
學生通過利用顯微鏡觀察莖的橫切、觀察莖的模型、教師自制莖的結構模型,使學生從多角度來認識莖的結構,突破了重點。
該事例的運用體現出了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灌輸“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創新設計》、《思維拓展》欄目的增設是開發學生求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良好手段,能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能充分體現新的課改精神!
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通過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教學程序,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課的內容特點,靈活采用多種形式、多層次的直觀教學手段,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通過聲圖并茂的動畫多媒體課件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仔細觀察,探索求知,積極思考,樂此不彼,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欲望,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愿望。
2、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實物標本、小故事、小圖片、縱剖芽的小實驗、顯微鏡下觀察莖的橫切玻片標本等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探索求知的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觀察、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并用,增強學生對知識理解,加深對知識的鞏固。
3、自制生物教具《莖的立體分層活動結構模型》,直觀性、解剖性、實效性非常強,使學生對莖橫切面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清晰明了,對突破教學難點,分清易混知識點,具有獨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更清楚、理解更透徹。
不足之處:
1、學生的有效情感教育較少,應該教育學生樹立熱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2、缺少板書,學生剛剛接觸的新概念,新學術用語以及陌生字應該及時強調
3、及時處理課后習題,課后習題是一些基礎知識,應該及時處理,加深對知識的鞏固
教學評價的五個功能第 2 篇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皮膚的結構、皮膚的再生和皮膚的衛生保健知識。
2、理解皮膚的功能。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皮膚結構的掛圖及模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討論皮膚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通過觀察并分析皮膚調節體溫的示意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皮膚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皮膚的衛生保健常識的介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對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學難點
皮膚的體溫調節
教學重點
皮膚的結構及功能
本章知識要點
(一)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1、保護功能:
(1)表皮的角質層:防止細菌侵入,防止體內水分過多散失
(2)表皮的生發層的黑色素細胞形成黑色素,可防止紫外線損傷皮膚內部組織
(3)真皮中的結締組織是皮膚具有彈性和韌性,可以承受一定的摩擦和擠壓
(4)皮下組織中的脂肪組織可以緩沖機械壓力
(5)毛發可以起保護作用
(6)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滋潤皮膚
2、排泄功能:
汗腺可以產生并排出汗液(含有大量的水,少量的無機鹽、尿酸、尿素等)
3、調節體溫的功能:
(1)真皮中的毛細血管通過收縮舒張調節體溫
(2)皮下組織中的脂肪有保溫的功能
(3)毛發有一定的保溫功能
(4)通過汗腺排汗量的多少來調節體溫(因汗液蒸發可以帶走熱量)
4、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真皮中有各種感受器,能接受觸、壓、溫度等刺激
(二)皮膚的衛生保健
1、皮膚的清潔:
(1)清除皮膚表面的污垢,使皮膚能正常發揮功能
(2)減少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防止皮膚病的發生
2、皮膚的鍛煉:
(1)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和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
(2)提高皮膚對溫度驟然變化的適應力,減少疾病發生
(三)皮膚的再生
1.生理性再生:正常代謝過程中的再生(如:角質層細胞脫落后會自然得到補充)
2.補償性再生:由損傷引起的再生(如皮膚擦傷后傷口愈合)
教法建議
本章教學建議為2課時:第1課時主要學習皮膚的結構(與功能);第2課時總結皮膚的功能(突出結構與功能的適應)及皮膚的衛生保健。(如果課時允許,可以安排3課時,第3節課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基礎上,上一節關于“擁有健康的皮膚”的討論交流課。)
本章的引入建議從生活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出發,如:“夏天剛過,許多同學都發現自己的皮膚變黑了,這是為什么呢?”、“人們常說‘這個人的臉皮可真厚’,臉部的皮膚真的很厚嗎?”、“一些同學進入初二以后,發現自己的臉上長出了‘小痘痘’,這是怎么回事呢?怎樣預防呢?”等等,可以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于“皮膚的結構”的學習,應盡量借助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來輔助學習,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學生觀察人體皮膚過毛囊切片,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序觀察)。
學習“皮膚的功能”時,應在理解皮膚結構的基礎上,建議采取學生討論的形式,結合實際(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或書上示意圖引發學生思考,并注意強調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如皮膚可以防止細菌侵入是因為皮膚最外面有數層已經角質化的細胞構成。
對“皮膚的衛生保健”的教學,應注意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年齡、生長發育特點),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收集一些關于“皮膚健康與疾病”、“如何正確選擇、使用化妝品”等方面的資料或借助<擴展資料>和<媒體素材>中的內容幫助學習),讓學生通過學習能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皮膚更健康。如:怎樣正確清潔皮膚,怎樣注意皮膚的營養,怎樣預防痤瘡等。
教學設計示例
本章安排2課時。
前面幾節課的學習,讓我們對人體的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人體作為一個統一整體,能夠完成各種生命活動,這首先離不開一個重要的保護屏障——皮膚。
<板書>
對于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皮膚,同學們有多少了解多少呢?(請一些學生回答,從中可以發現學生對此知識的已有水平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同學們對皮膚有一定的了解,但還是會有一大堆問題亟待解決。比如說:夏天剛過,許多同學都發現自己的皮膚變黑了,這是為什么呢?人們常說“這個人的臉皮可真厚”,臉部的皮膚真的很厚嗎?一些同學進入初二以后,發現自己的臉上長出了“小痘痘”,這是怎么回事又該怎樣預防呢?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么不腐爛變質呢?人的膚色為什么會有差異……這些問題都與皮膚的結構密切相關。
<板書>
皮膚覆蓋在人體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皮膚展開面積接近2平方米,重量約為人體重的1/20。雖然是最大的器官,皮膚卻很薄,平均2毫米左右,最薄的部位是眼皮的皮膚,只有0.5毫米,而最厚的部位是手掌和腳跟的皮膚,也不過為4-5毫米。既然是“器官”,同學們回憶一下器官的概念,想想皮膚應該是由哪些組織,按著什么樣的方式構成的呢?可以觸摸自己手部或臉部的皮膚,體會一下,也許對尋找答案有所幫助(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構建出皮膚結構的模型,匯報結果并說明理由。可以讓學生畫簡圖,利用實物投影來展示)。
同學們構建的皮膚結構正確嗎?我們先不急于評價,大家一起來看一幅皮膚結構的掛圖。<出示掛圖,也可以用投影片或模型取代>
根據上皮組織在人體分布的特點,我們可以確定皮膚的外層應當是上皮組織,具體的說是復層扁平上皮,我們把它叫做——表皮。<板書>
我們來看一下放大后的表皮<利用每體素材中的視頻資料>,想想它具有什么功能?保護。<板書>死亡的表皮細胞不斷脫落,有人計算過,把一個人一生中脫落的皮膚表皮加起來,平均重量將超過227千克。
表皮不斷脫落,為什么皮膚不會越來越薄呢?原因就在于表皮又分兩個部分。剛才我們說到和看到的那些排列緊密,不斷脫落的實際上是表皮的外層,叫做——角質層。<板書>而角質層內側的部分叫——生發層,<板書>補充脫落的角質層的任務正式這層結構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斷生發層的細胞具有什么特點?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板書〉想想看,平時我們不小心擦傷了皮膚,過幾天傷口就痊愈了,現在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補充解釋一下:生理性再生和補償性再生的不同。
在生發層中還有另一種細胞也執行著重要的功能,夏天過后我們的皮膚變黑了,就與這種細胞有關——黑色素細胞。<板書>(介紹一下黑色素細胞的分布與膚色的關系,還可以補充一下不同人種皮膚中黑色素的特點及白化病人缺乏黑色素的原因)。黑色素細胞可以產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線,防止其損傷深層皮膚,對人體有保護作用,是人體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性表現。參加室外活動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很有好處,但在夏天外出或進行日光浴時應當適度,因為過度的日曬會加速皮膚的老化,甚至會引發皮膚癌。
回顧一下剛剛學過的關于表皮的知識,思考一下:嚴重的大面積皮膚燒傷的病人為什么容易死亡?(加強學生對皮膚是保護人體的重要屏障的認識)
皮膚損傷會有血液流出,觸摸皮膚會覺得有彈性,尖銳的物體碰到皮膚會覺得疼……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與表皮下方的結構——真皮有關。
<板書>
請同學們看掛圖,找找真皮層與表皮層結構上有什么不同,能確定真皮層主要是由哪種組織構成嗎?皮膚具有彈性離不開真皮中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板書>它們是真皮中最主要的組織,屬于致密結締組織。它對皮膚內部組織起保護作用。(可以用一塊較厚的新鮮動物皮演示:撕、拽、切割,從中看出皮膚的彈性及韌性都很強。并簡單介紹如何保持皮膚的彈性、皺紋和疤痕的形成等知識)。
天氣熱或運動時,可以看到臉部的皮膚發紅,天冷或不運動時則相反,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在于真皮層內有豐富的血管,<板書>人體血液循環中10%的血液要流經皮膚。這對人體有何意義呢?調節體溫。(繪簡圖或利用書上的圖介紹毛細血管調節體溫的原理)這是皮膚主動地進行調節,適應環境的表現。(補充說明毛細血管的存在也是決定膚色的原因之一)。
皮膚被人們稱為“感官”,這一功能的實現離不開真皮中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
<板書>。
它們可以接受哪些刺激,產生哪些感覺呢?我們請4位同學上來做一個活動。4人均蒙上眼睛,第一位,將同為金屬質地大鎖和小鎖放在兩只張開的手掌上;第二位:給一個木塊和一個乒乓球;第三位:讓其兩只手分別觸摸盛冰水和熱水的兩只燒杯;第4位,讓其把手伸進一個小罐子里,找“寶物”(罐中放一些糖果,混有幾個不很鋒利的圖釘);請4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感受,大家一起討論在這過程中皮膚接受了哪些刺激?產生了哪些感覺?壓力感覺——重量,觸覺——形狀、質地,溫度感覺——溫度變化,痛覺——有“針” <板書>皮膚的這一功能對人體有什么意義?這也是人體適應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的皮膚就是有表皮和真皮兩個部分構成的,不過皮膚在長期的適應過程中,還演變出了一些附屬結構,它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書>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自己的皮膚,結合掛圖,說出皮膚上還有哪些附屬結構?它們分別具有什么功能?(教師根據學生發言,做簡單講解。)
指(趾)甲——介紹其生長、質地和作用;<板書>補充介紹“中國望甲診病歷史悠久,根據指甲的顏色、質地等可以診斷疾病;建議學生不要涂指甲油、留長指甲,進行審美教育。
毛發——結合掛圖介紹毛發的結構、類型、分布特點及主要功能;<板書>補充介紹直發與卷發的產生原因、頭發變白的原因(參考“擴展資料”)、打“寒戰”或受到驚嚇時會毛發“豎立”的原因;建議同學不要染頭發,留怪發,進行審美教育。
汗腺——介紹汗腺的類型、分布特點、功能(可以參考“擴展資料”或利用“媒體素材”中的視頻資料)及排汗的意義<板書>(結合書上的圖討論通過排汗能調節體溫的原理;通過介紹汗液的主要化學成分說明排汗有排泄功能);補充介紹生活中人們常說的“狐臭”和“痱子”的成因,進行衛生教育。
皮脂腺——從生活中的實例:有些人頭發愛出“油”,有些人鼻子愛出“油”出發介紹皮脂腺的分布、結構及作用。<板書>補充介紹青少年進入生長旺盛期會長“青春痘”的原因及防治常識。
拉扯一下自己手臂的皮膚,感覺到皮膚與肌肉之間不是聯系很緊密,實際上,在皮膚與肌肉之間還有皮下組織。<板書>它主要由脂肪組織構成,在身體的不同部位,皮下組織的厚度也有差別。想想皮下組織有什么功能?保護和保溫。
教學評價的五個功能第 3 篇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外力做工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2.通過實驗數據分析,總結出外力做功與物體速度平方的正比關系
3、為增強實驗的可靠性對實驗器材和方法實施控制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實驗法,合作討論法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的能力
3、用圖像法處理數據的技能。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參與整個探究過程,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艱辛歷程。
2、通過解決變力做功問題,體會科學方法的精妙。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再次體會合力功和動能變化關系;實驗多種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數據的圖像處理。
教學難點:
是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如何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評價。
教學方法與手段
師生、生生討論交流,互動探究方法
三、教學過程
師:上節課我們用“橡皮筋變力做功法”探究了什么問題?
生:探究了“合力對物體做的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師: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的設計思想。如何設計求變力功?
生:控制位移不變,改變力。用一根橡皮筋,二根橡皮筋,三根橡皮筋……做實驗,做功分別是W、2W、3W……
師:如何讓彈力做功代替合力做功?如何確定初速度和末速度?
生:平衡摩擦阻力,初速度為釋放小車瞬時的速度為零。末速度為橡皮筋回復原長,即小車勻速運動的速度。用圖像法,作圖處理數據。
二、數據處理
師:請一組同學展示你們的測量數據
生:(一組同學展示數據)
你們的實驗結果如何?我們通過圖紙上作w—v圖處理。
請同學們觀察他們的圖像特征。
繼續作w—v2圖像
再次作w—v3圖像
同學們觀察三個圖像,有什么不同?
(展示w—v圖、w—v2 w—v3圖)
師:請二組同學用作圖法做w—v圖像。并總結出你們的結果。
請三組同學用作圖法做w—v2圖像。并總結出你們的結果。
請四組同學用作圖法做w—v3圖像。并總結出你們的結果。
生:我們的圖像和第一組的基本相同。圖線基本一樣,但w—v2圖像不過原點。我們的圖像和第一組的基本相同。
師:這說明什么問題?
甲:合力做功與速度的平方萬正比。
師:大家猜想,合力做功還與什么有關
生: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師:我們可以證明確實還跟物體的質量有關。實際上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合力功與動能變化的關系,這就是我們下節課將要研究的動能定理。
能不能用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和實驗來探究“合力做功與動能變化的關系”呢?板書標題。
二、再探“合力做功與動能變化的關系”
探究思路
1、如何測量功
我們的設計思路是:
(1)是控制位移不變,變力做功
(2)是控制力不變,變位移做功
我們用“橡皮筋變力做功法”是控制哪個物理量不變?
我們能否用“控制力不變”,通過測量位移求功呢?最好是讓哪個力保持不變?
很好,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重力法”
我們常用的“重力法”有:水平牽引;自由落體;斜面下滑。
(1)水平牽引法
回顧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是怎么樣的?
(1)我們能否用運用這個裝置測定重力做的功?需要用什么儀器測定速度?
(2)我們能否運用自由落體運動,研究重力做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你來設計一個實驗,研究重力做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物體的速度用什么儀器測定比較好?
(3)氣墊導軌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測定速度的儀器,我們能否想辦法進行改進,既能研究重力做功,又能測定物體的速度呢。如何測定速度?本實驗打點計時器不好固定,我們將會再學習另一種測定速度的方法——光電門法。除還有一種方法叫速度傳感器。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探究
讓學生自己合作學習探究,合力做功與動能變化的關系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中待測量:外力,位移,速度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解說實驗原理,需要的實驗儀器,誤差分析
板書設計
功和速度變化的關系是:w∝v2
合力做功與速度平方有關系。
作業布置
1、合力功一定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嗎?
2、請同學們用你們學過的牛頓定律與運動學公式加以證明。
3、請你自己總結求功的方法,。
求物體的速度有哪些方法,請你查資料說明。
教學反思
盡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確,無非是為了得出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明確探究實驗的設計思路以及實驗數據的采集與處理。但為什么要設計一個這樣的實驗?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在思維的發散與聚合的層次上、在分析考慮問題的能力上、在對已有知識進行分析與綜合的水平上,將經歷一些怎樣的情感體驗?會有一些什么收獲?能夠達到什么層次?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認真考慮并進行積極突破的問題,也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教學評價的五個功能第 4 篇【摘 要】教學設計是教師實施多元課程設想的教學方案。其內涵有三個要素:一是課程資源要素,包括學情分析、情景設置及環境優化等,其中學情應是教師不可或缺的研究要素;二是課程設想要素,包括課程實施的計劃與預測、虛擬與假設、目標與意圖及反思與總結等;三是課程策劃要素,包括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篩選、教學模式的創構等,是一個有目標、有步驟、有序列的教學實施計劃流程。
【關鍵詞】教學設計;文體特點;交際功能
首先認識一下教學設計的文體特點。
教學設計具有一定的計劃性和科研性。教前擬編教案是有常規要求的,有課標的導向,有學情的依據,有原則的遵循,有方法的指導,有課程的載體,有情景的設置,有環節的過度,有能力的遷移等,各個策略的實施和理念的滲透都是比較周密的、合理的、科學的,是一個有理有據、有序有列的教學課時計劃。教學設計本身就是教師自主教研智慧的創造和展現,依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不斷充實教學理論。每每備課堅持鉆研體驗,總結積累,使自己的教學探究,在課堂實踐中定能有成效,見裨益。
同時,教學設計又是教師教前的經驗反思和構想,具有一定的預測性和前瞻性。一篇教學設計,能深深地蘊藏著設計教師的教學和教研資質,這里有教師教學經驗的支撐,有教師教學實踐的感悟,有教師積累的相關科學理論的啟迪,有教師的善于思考和鉆研。當然,也有教師的熱情與投入,使得教學設計有一定的教研底蘊,有一定的推廣交流價值,有一定的構想主見。
教學設計還是教師創新思維的構想與投入,具有一定的創見性。這里的“創新”與“創見”有其特定的內涵。一課教案的設計比上一課教案的設計在某方面若能提高和進步,就可謂該方面就是一種創新,就有了創見。每位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都有其一定的主觀見解和設計意圖,這是一種教學資質的財富,是一種創見性的收獲,也是一種自我激勵和喜悅,在教學工作中不覺地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由此說來,這個意義的創新和創見,任何人不應有半點鄙薄的眼光,況且,對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不無裨益。另外,教師的自身這種創新和創見的理念,在校本制度建設中,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機制構建,也無妨可資依循。
其次,了解一下教學設計的交際功能。
1.教學設計是執教者上課的備忘錄,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施展具有提示作用。
這種文體與一般教育應用文有所不同,它不是寫給別人看的,完全是給自己看的。說明教案設計的寫作客體是課程(教材、教學、學生等),其主觀交際的對象是設教者自身,并不是普通交際的群體讀者。而教案設計的寫作主體也是設教者自身,其主要用途在于設教者上課備忘,教學提示,在環節上能明了、周全即可,不必刻意追求表現形式。現實中許多教學管理者把查閱教案作為評價教師教學績效的依據之一,這是錯誤的,也是避重就輕的教育作風。聽課和研課是最有利、最有實效、最有說服力和最有鞭策性的教學評價方式。因為,聽課能直接反饋出備課是否下功夫,是否吃透教材內容,是否了解學情,是否明確教學目標,是否突出重點,是否滲透出嶄新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原則,是否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是否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否在情境設置中折射出其蘊藏的教學素養、專業知識、創新意識、教研理論和教學能力,是否注重發展學生自主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等。至于,新課改以來普遍將課程教研的一個載體進行征集交流,統稱為教學設計,這是對本文體原生態功能的豐富和發展。這種教案設計寫作直接受體對象的擴展,即文體的教研交流作用,也是本文體的一個功能。
2.教學設計是執教者自主備課的閱讀札記,客觀上對教師教育具有促進和提高作用。
教師教育是一項教師終身教育的長遠工程,特別是校本學習和自主學習尤為有效。而無論哪個學科教師的備課都離不開采摘大量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同時也自然在撰寫讀書筆記。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教師的學業、專業、素養等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校本學習成績也會在客觀中得到提高。看來,教學設計的寫作與研閱,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健康成長,既有主觀努力的內在作用,又有客觀條件的發展因素。這種文體的功能的意義表明,教學設計的撰寫實屬以研閱為基礎的課堂教學設計成果的表現形式。這個常規教學工作的一個個環節,客觀上也是教師校本行動研究的一個個鮮活的教學案例。
3.教學設計是執教者教學研究的成果形式,具有教科研推普的作用。
教科研的成果形式雖然主要是教育教學論文,但就其教學研究領域的教科研成果形式,除了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之外,教學設計也是一種比較顯著而有說服力的成果形式。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是教科研的成果形式,更是課堂教學研究的載體,所普及與推廣的教研課題成果須經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活動的展示來完成的,對教科研成果的應用,主要是在備課教案設計中的應用,這樣的課時計劃才是教科研推普的課時設計方案,才能把教學經驗成果落實到實處,使知與行共寓于教案里,教與學共贏于課堂上,師與生共享于喜悅中。比如,“關于課堂自主學習培養對策實踐研究”課題,學習背景的環境是課堂上,實施策略是應用實踐法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堂自主學習活動。而無論是課堂主體地位的發揮,還是教師的導引作用以及學習興趣情景的設置等,都要由研究者不斷探究反思并予以科學構想,從而,此課題的研究成果,除了以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來表現之外,參研教師的相應教學設計也是很重要的表現形式。
4.教學設計是執教者教學設計智慧的結晶,具有社教共同體結伴交流的作用。
校本建設積極發展自主、自立的地位,但并不是孤立無援,是一種以科班小組為單位的教研共同體,同一個教研共同體常結伴互助,彼此交流,共建多樣交流方式。比如由備課到作課交流;由聽課交流到說課交流,由討論交流到書面交流。教案書面設計,由原生態的單一對象擴增到教研共同體,這一重要發展,實際上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顯示表,也是教研取得的成果。教師備課要求和目標達成同步進展。
總之,當前已將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經驗交流的教研對象和對策,在校本建設中也形成了濃重的教研氛圍,取得了很突出的成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