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1
這是比較運動的快慢有哪幾種方法,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比較運動的快慢有哪幾種方法第 1 篇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數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出國留學網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比較運動快慢的方式
方式1:距離一定,時間越少,運動越快
例如:在雅典奧運會上的110米跨欄中,誰先跑到終點,即誰用時最少,誰最快.我國運動員劉翔用時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時間一定,位移越大,運動越快。
例如:兩個同學在吹牛,甲說我只用2分鐘可以騎到紅太陽廣場,乙說你真慢,我2分鐘早騎到老街了。
以上兩種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來比較運動的快慢,總結如下:
相同位移--比較時間
相同時間--比較位移
二、探討問題:
1、以上是我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共同的標準來同時衡量這兩種方式?
2、我們在初中學過電功率,若做功為w,時間為t,則表示用電器做工的快慢的電功率p為
p=w/t
單位時間內做工越多,說明做功越快。
3、我們現在也采用同樣的方法求單位時間內物體的位移,若單位時間內的位移越大,說明運動的越快.
例:甲乙運動員沿直線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問誰跑的快?
解:甲每秒跑32÷4=8米
乙每秒跑30÷3=10米
∵8米<10米,所以乙運動員跑的快.
4、為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個物理量--------速度
定義:速度v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
符號:vv=s/t
單位:m/skm/hcm/s
速度的矢量性:
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同
大?。旱扔趩挝粫r間內的位移大小
三、鞏固練習:
1、某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在8秒的時間內從東往西移動了24米,其速度為多少?
解:運動的速度v=s/t...
比較運動的快慢有哪幾種方法第 2 篇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通過各種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不同物體下落速度不同是與物體重力和空氣浮力有關。
3、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操作材料:各種糖紙、羽毛、報紙、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絹、紙杯
輔助材料:剪刀、透明膠、夾子、雙面膠、泥工、彩帶。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感知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
?。?)師:“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東西,請你們來玩一玩,把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會發現什么。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你剛才扔的是什么東西?你扔這些東西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它落下來的速度是什么樣的?
2、再一次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啟發幼兒任意選兩樣玩具同時拋接,發現物體下落速度不同。
?。?)引導幼兒兩兩相伴,同時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啟發幼兒探索改變物體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師出示兩張相同的紙,啟發幼兒能讓我們以不同的速度落下來。
(2)幼兒嘗試探索:如將紙折成飛機就扔得高些,落下來也快些。夾子夾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為什么物體都會往下落?
師:“扔上去的物體為什么會落下來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結:今天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知道物體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會下落。輕而大的物體扔不高,落下來也慢;重而小的物體扔的高,落下來也快,通過改變,也會改變它的速度。
6、組織幼兒觀看人在太空中的錄象。
7、活動延伸: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繼續感知。
比較運動的快慢有哪幾種方法第 3 篇(1)重視這道題的考點分析,類似考點的比較。
這道題為什么用動能定理來求解,而不用能量守恒呢?能用牛頓動力學公式來求解嗎?這些公式的區別是什么?動能定理的公式總是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如果把這道題的條件變一下,還能用動能定理來求解嗎?
……學霸們就是這么研究物理難題的,他們并沒有停留在這道題會做了就行了,而是更深層次去研究、分析考點的應用及之間的區別。
物理題的確有難度,可再難的題,也都是用教材上的公式和定理定律求解的,都是這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使用。所以通過難題去整理考點,更深度的理解考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課下看物理課本時同學們也要結合做過習題,想一想,原來這個考點還可以這么去命題啊;這樣就能起到雙重復習的效果。
這一點是最值得咱們普通的中等生們去學習的。
(2)勤于動筆。
上述分析的問題,或是課題老師講解時的一些關鍵點,切入點,覺得有必要的學霸們會趕緊記錄在這道題的旁邊。
有的時候的確你聽懂了,也理解了,可是你能保證一個星期后印象還這么清晰嗎?恐怕很難。那就趕緊做個記號。
另外,沒有必要去把動能定理的內容寫一遍,只是寫上:“動能定理要優先考慮”或“碰撞必考動量守恒定律”,等等。做標記并不是字寫得越多越好,要簡潔;否則后期復習時看到一大篇文字你自己都不想看了。怎樣才是簡潔的標準呢?就是能讓你下次看的時候,想到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當時遇到的障礙就可以了。學物理同學們要勤于動筆,要善于動筆。
(3)遇到類似問題積極聯想。
在后面的課堂聽課的時候,或者自己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了與上面那道難題類似的問題,學霸們會積極聯想,想這道題與原來做過的那道難題的區別和關聯,從解題思路、考點、運動過程等多個角度進行對比。這樣的話,并非僅僅掌握住了這道題,還復習了那道難題,而且通過對比分析,對兩題共同的考點、思路理解的更深入了。為什么這道題里可以用動能定理,那道題不能用呢?只有這樣去較真兒,去和考點較勁。
(4)經常翻看。
錯題要想體現出來價值,就要多看,勤看,做過的難題更要經常翻看。本來題目就難,考點綜合,不去復習鞏固,怎么能吃透呢?
不想給同學們和家長們說狗熊掰棒子的故事,我并不想把同學們比喻為狗熊。可是我們不妨思考下,那些在一年前做過、聽老師講過的難題,自己都掌握住了嗎?所以,需要的是同學們勤奮,多去翻看做過的題,利用物理自診斷學習系統,多去給自己做診斷,找出模糊或馬上就要忘掉的考點,去及時鞏固和復習。
比較運動的快慢有哪幾種方法第 4 篇知識目標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知道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2、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介紹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講述比較詳細,通過兩種通俗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一個統一標準,自然地給出比值法定義速度.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講述也非常便于學生的接受,且適時給出了速率的概念;課后給出的“閱讀材料”和“做一做”對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擴展思維有很大的好處.
教法建議
在學生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要讓學生參與速度的定義過程,通過一些討論突破瞬時速度這個難點,配合一些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時,也可采用,給出兩個具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讓同學體會,介紹一種運動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由此得到速度的定義.講述平均速度時,最好給出一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的定義,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理解.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主要設計: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問:在百米賽跑中,如何比較運動員跑得快慢?
(展示媒體資料:運動會上百米賽跑的資料)
2、提問:兩輛汽車都行駛2h,如何比較哪輛車更快?
3、提問:如果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不同,發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較它們誰運動的更快?
4、提問: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的單位?速度的方向?
5、討論:如何在位移圖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給出如圖所示的甲、乙兩輛汽車做勻速直線情況,請同學觀察它們的特點.
2、引導同學思考與討論:
(1)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兩個的運動?誰運動得更快?
(2)只比較兩車的位移,或只比較兩車的運動時間,能知道哪輛車運動底快嗎?為什么?
(3)引導:在介紹某一事物時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得到速度的定義.
3、討論速度的單位、矢量性等.
4、討論:如何利用位移圖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問: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2、提問:如何粗略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問:在百米跑的過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嗎?
4、練習:在百米跑的過程中,某運動員10s鐘到達終點,觀察記錄得知,他跑到50m處時,用時5.5s.經過5s時跑到45m處,分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
(二)瞬時速度:
1、引導啟發:某人靜止在A位置,與慢走經過A位置,或快跑經過A位置,情況是不同的(運動狀態不同),這種不同需要用瞬時速度來描述,第一種情況瞬時速度為零,第二種情況的瞬時速度小于第三種情況的瞬時速度.
2、引導啟發:百米賽跑運動員,若全程用10s,則10s內的平均速度為10m/s,若測出每一秒內的位移,如第1秒內的位移為8m,則 m/s,第二秒內的位移為9m,則 m/s,第3秒內的位移為11m,則 m/s,這樣對運動員的情況就了解得比較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要更精確的掌握物體的運動情況,則需要知道物體各個時刻的速度.
3、提問:什么叫瞬時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體資料:汽車速度計及理程計,讓瞬時速度的概念更加具體化.
5、練習書后“做一做”,模擬打點計時器.
探究活動
請你想辦法測量下列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時的情況.
2、人騎自行車時的情況.
3、某人在運動會上400m跑時的情況.
4、公共汽車運行時的情況.
并思考:平均速率與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