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7
這是江城子密州出獵教學目標,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品讀鑒賞,學習詞作純系白描、虛實相生的手法。
2、誦讀體悟,感悟蘇軾對亡妻的凄婉的愛情與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
1、誦讀體悟,感悟蘇軾對亡妻的凄婉的愛情與思念之情。
2、賞析詞作抒寫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學難點
想象豐富,往復曲折的結構。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公元1055年,一對新人結婚了。新郎是19歲的四川才子蘇東坡,新娘是16歲的王弗。新郎羽扇綸巾,雄姿英發,新娘也是年輕美貌,天資聰穎,一對新人可謂才子佳人,琴瑟和諧。據記載,在一個正月夜里,王弗見庭前梅花盛開,月色清朗,對蘇軾說:“春月勝與秋月。秋色讓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烧偾甯咧孙嫶嘶ㄏ?。”東坡聽了高興地說:“此乃詩家語也。”王弗賢淑端莊,曾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識見的告誡、囑咐??梢娡醺ド?,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上於柿季墸t顏薄命,王弗二十六歲時就謝世了。這對詩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公元1075年,東坡來到密州(今山東諸城縣),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此時詩人四十歲,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題目上“乙卯”,指的就是這一年。
蘇軾一生共有三個伴侶:結發妻王弗、繼室王閏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閏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著蘇軾貶謫嶺南,病死于惠州。
蘇軾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后,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可惜天命無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時蘇軾30歲,中年喪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蘇軾21歲中進士,開始為宦生涯。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自請外調,在密州做地方官。這時他已經40歲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F實里的境遇,對亡妻依舊的一往情深,這年正月二十日夜,蘇軾夢見亡妻王氏……
二、誦讀感知
1、幻燈片展示課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播放朗讀帶(可選擇多次播放),學生聽,跟讀,學生代表朗讀,集體范讀。漸融于此境。
3、誦讀指導
(1)不思量,自難忘。
誦讀指導:注意詞語“兩茫茫”的朗讀特色、輕音“思量”、重音“難忘”的朗讀。“十年”一詞要讀得悠長而凝重;“兩茫茫”要讀出迷茫的感覺,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闊大的,所以我們要盡量把聲調壓低,拉長;中間“生死”兩個字,音調要拔高。
(2)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誦讀指導:“孤墳”,這是一個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們自然要讀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詞,要用我們語音的悠長來表現其距離感;“無處”讀出無奈與無助來,“話”字不妨重讀;“凄涼”不用說,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帶出顫音。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誦讀指導:朗讀注意“縱使”讀長,“塵滿面,鬢如霜”短促。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誦讀指導:表現出夢中相見時的復雜情感:驚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顧無言”開始,要讀得悲傷;“唯有淚千行”語帶顫音;“腸斷處”要讀出特別傷痛的感覺。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誦讀指導:“料得”推測之詞,語氣卻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岡”是短句,卻是長節奏朗讀法。
4、整體感知
?。?)本詞題為“記夢”,寫“夢”,上闋是寫夢嗎?是否刪除?
不能,是一個情感鋪墊。有了上闋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闋的“夜有所夢”了。
?。?)理清思路
上闕: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寫景、記事、抒情,以白描取勝
下闕:夢見亡妻和相見之喜――寫人、寫事、寫情,無聲勝有聲
時間線索:夢前――如夢――夢后
三、品讀鑒賞
(1)“不思量,自難忘。”
如何理解“兩茫茫”?傳達了怎樣的情思?
“茫茫”二字傳達出了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生者和死者,一樣的情思,一樣的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既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可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如果墳近在身旁,就“有處”“話凄涼”?
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癡語、情語呀!
教師補充:王弗死后,遷葬于四川眉山(蘇軾的家鄉),而此時蘇軾則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沒有昔日的伴侶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靈,連訴話凄涼的地方也沒有。這該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過生者與死者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隔離,表達了對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遠不得相逢的遺恨。
(3)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請想象蘇軾“塵滿面,鬢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詞句來概括其特點。
一個老者、飽經風霜、灰塵滿面、鬢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結:一個老者,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勞碌、辛勞坎坷,讓滿腔豪情的蘇軾灰塵滿面、鬢角如霜,而此時的蘇軾才四十歲,一個正成熟的年齡卻過早的衰老了。
教師補充:這十年,正是圍繞王安石變法,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壓,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可以說,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夸張,但我們也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涼。
?。?)作者是如何為下闋記夢做鋪墊的?
“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里”,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
(5)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下闋首五句記夢。請以第一人稱蘇軾的口吻進行描繪,加入想象,越細膩逼真越好。
教學預設:還是那個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親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終于見到魂牽夢縈的你,那個嬌小溫柔的你,你還在對鏡梳妝,還沒有看見我呢?我是該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讓你看看我是誰,還是給你一個甜蜜的擁抱呢?可是作者與妻子相見,卻沒有卿卿我我,也沒有共訴衷腸,而是“相顧無言,淚流滿面”!
“夢”是“幽夢”,一“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
“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死別,思念至苦,一旦相見,該有千種哀愁、萬種凄涼要向對方傾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萬千思緒盡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夢醒了,展現在作者腦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岡”營造了悲涼腸斷的環境氛圍。詩人的思緒又回到了上闋的“千里孤墳”處。短松崗,即指王弗的墓地。詩人推想妻子的亡靈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樹的墳地上,該是何等傷心斷腸!
四、當堂訓練
1、師生一起有情朗讀此詩,再入詩境。并嘗試背誦。
2、請用一句詩小結夢前、夢境、夢后的情感。
示范:夢前——此情無計可消除
夢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夢后——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導語
我們聽過梁山伯與祝英臺,我們聽過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聽過劉蘭芝與焦仲卿,我們也聽過泰坦尼克號中的羅絲和杰克,我們會為他們??菔癄€的愛情熱淚盈眶,為他們為愛殉情的勇氣大加贊(zan)賞,然而,這畢竟都是小說,是藝術,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堅貞的愛情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的《江城子》這首詞吧。
二:介紹蘇軾和王弗
蘇軾(1037—1101),字子瞻(zhan),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學傳統,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文學上的三蘇指蘇軾,其父蘇洵,其弟蘇轍。22歲中進士,入世后奮厲有用世之志,為人坦蕩,講究風節,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進言,由于注重政策等實際效果,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當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45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59歲被貶惠州,62歲被貶詹州,
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十六歲時,與當時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她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見識的告誡和囑咐。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 王弗的去世,無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對蘇軾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正是由于與妻子情深意篤,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樣的長久。
三:介紹本詞背景,詞牌名,序言
這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乙卯即熙寧八年。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詩人十九歲娶王弗為妻,二人恩愛和睦,感情篤厚。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里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這首詞即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
四:讓學生自瀆,整體感知本詞的情感基調:凄婉哀傷
五;引領學生從字,詞,句上理解本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
長久郁結于心的深長的悲嘆,首句即從心底迸發而出,為全詞定下了主調,凄哀至極。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她,而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
“茫茫”: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
“兩”字,“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讀此一句,仿佛聽見了詩人對亡妻凄苦的告語: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無音訊;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樣音訊杳無。生者和死者,一樣情思,一樣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
哀思萬縷,盤結于心,解不開,亦拂不去,深沉綿邈。不去想它,卻又實難忘懷。在生活中,有時會出現某種纏繞心間、擺脫不掉的思緒,這種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亡妻之墳在眉州,與詩人所在的密州遙隔千里。千里之外,沒有自己相伴身邊,想見得她一人獨臥泉下,該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無處話凄涼”一句,說者多解釋為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產生的滿懷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尋索下句詞意,這種解釋自然是不錯的。但又還不夠。此句從“千里孤墳”而來,自應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詩人訴說凄涼在內。這兩句直承開首“兩茫茫”句意,同樣是將無知作有知寫,是概括了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的。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揣其語氣,這三句便是詩人在向亡妻訴說“凄涼”了:我們即使能夠相見,看見我這般風塵滿面、兩鬢斑白的衰頹模樣,也一定認不出來是我了。死生異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設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個“縱使”。
縱使:表讓步,其效果卻是使感情的發展更逼近了一層,下面說相逢而不相識,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風塵滿面,兩鬢如霜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里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擊,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梢哉f,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夸張,但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涼。
總結:上片寫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下篇即轉入寫夢。古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思”而成“夢”,先寫所“思”后寫所“夢”,自然成章。
夜來幽夢忽還鄉
筆墨輕巧地一轉,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寫夢。
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
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平時多少個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現在倏忽之間就變成了事實,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這不過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夢境。入夢是輕快的,所表現的感情卻極為沉重。仔細吟詠,不難體味出隱含其間的亦喜亦悲的復雜感情
一、 導入
《江城子》的課文教案
蘇軾《江城子》簡單賞析。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細節描寫,“無言”。包括了萬語千言,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訴各自的別后種種,相憶相憐,哪將又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
二、 解題
亡人 逸事
亡人:孫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關于某人的事跡,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在文章中,特別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 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具體記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全班四個大組根據文章具體內容給文章四個部分擬寫小標題。
明確:
1. 妻子跟“我”學認字時的話語。(從“天作之合”寫起,回憶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結婚的。)
——緣定
2.“我”妻子初次見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車來接。
——初識
3.妻子向父親哭訴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學習織布;妻子帶孩子;妻子照顧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臨終前回憶起“我”給她寄花布之事。
——臨別
眾多細節描寫構成全文的主要內容。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是“一些不太使人感傷的斷片”。
四、 文本分析
(一)分組討論,“亡人”是個怎么樣的人?在文中體現在哪里?
勤勞:
質樸:
禮教觀念重:
第一部分:
1.作者與妻子的“緣”是如何“定”下來的呢?
明確:一次偶然的機會定下來。(請學生講解)用文中一個詞語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為什么作者一開始沒有直接敘寫“亡人”,而是圍繞“天作之合”這個詞語展開?這樣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ㄐ栴}:“天作之合”的含義?聯系舊式婚姻的一般情況。突出反差。體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天作之合”是表達人們對天意的感謝,因為他們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難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將自己與妻子的'婚姻記為“天作之合”,因為妻子給他帶來了愛、幸福、寬慰、甚至寫作的靈感、語言的源泉。表達了對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3.妻子的話表達了怎樣一種感情?
明確:妻子的話也正是作者的心聲,因此才會牢記心中。在此,“天作之合”不僅僅是一句虛言,而是成了帶上神話色彩的一句論斷。兩人對那天的雨,都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與其說作者在謝天,毋寧說他在感謝妻子,對天的感念,實際上也就是對妻子的感念。(語言細節)
——從中我們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滿懷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
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記憶之海的深處,作者最難忘的是與當時還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見面的情景:
我看見站在板凳中間的那個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從板凳上跳下來,走到照棚外面,鉆進了一輛轎車。
說說加點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極其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未婚妻靦腆害羞的神情姿態。
作者為什么對這件小事記憶到如今?
明確:作者對妻子的深情;這件小事很好地表現了妻子的直率性格。(動作細節)
2.結婚已經好多年,有一次我路過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嚴肅地說:“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著你走。”
體現出妻子是個怎么樣的人?
明確:這一讓人忍俊不禁的場景,突出了妻子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濃重的禮教觀念,表現了她的質樸。
第三部分:
1.從整個部分來看,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明確:對比。
主要通過哪幾組對比來表現妻子的變化?
明確:妻子回家訴苦和后來從來沒有對我叫過苦作對比;從小只會做針線活不會織布與從紡線到織布都學會了作對比;小時候沒有下場下地勞動過與自己賣線賣布糶米作對比;背不動北瓜與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對比。
2.寫得最詳細的是妻子隨母親去場院摘北瓜這一細節,詳細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細節生動地寫出了妻子的嬌弱、力氣小、為下文寫妻子的變化作鋪墊,也與下文的吃苦耐勞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細節是妻子性格變化的轉折點。(動作細節)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對孩子們說的那句話?
明確:一是因為作者不在家,幾個孩子,確實是妻子在戰爭年代里一手拉扯長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記得母親的辛苦;更是作者對妻子的衷心感謝。
第四部分:
一個雨天牽出的一段姻緣成就了一個妻子、一位母親,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無論是當年戲臺下那嗔怪的一“盯”,還是那一雙因為推機杼而變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為作者心中難以忘卻的一個個片段,一個個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接下來請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體會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達對亡妻的懷念的。
1.作者對亡妻的懷念是直接通過自己的口表達出來嗎?
明確:不是,是通過一位老朋友、老鄰居的口來表達出來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明確:A.在生活上對作者無微不至的照顧;B.在文字工作上的幫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寫進小說,是作者語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屢屢勸作者寫一寫“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
配樂朗讀“我唯唯”至文章最后。
作者為什么原來一直沒有寫,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動筆呢?
明確:當作者“衰年多病”的時候,實在不愿去回顧這些。而如今“老年孤處,四壁生寒”時,“幾乎每晚都夢見她,想擺脫也做不到”,因此記敘這些“斷片”,來遙記對妻子的思念。4.文章最后一個細節,在妻子臨終前,還向作者問起曾經買過兩丈花布的事。對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為什么要問起這件事?
明確:“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這句話的理解。為什么說寄到娘家才方便?
體現出丈夫的細心。
這或許是夫妻生涯中,作者為妻子所做的,為數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到臨終時,還牽掛在心。兩句對話看似平淡,實際上,將夫妻的恩愛之情寫到極致。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正如《詩經》中最單純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簡單的一句話,一位辛勞一生,溫柔善良卻又不乏堅強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正因為四十多年來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內心深處才會覺得愧疚與不安,才會有“我們結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可以說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
五、 小結
斯人已逝,當作者滿懷愧疚與不安之情來懷念逝者,把思念傾訴于筆端,寫下這些“不太令人傷感的斷片”時,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時光,沉淀歲月的目光。“不思量,自難忘。”在這里,沒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式的浪漫,沒有“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式的恭敬,也沒有“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這里只有一種帶著些許酸楚、些許溫暖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細節充滿了真實感,才具有如此感動人心的力量。
這也是我們在以后讀文習作之時所要借鑒的。
六、 擴展閱讀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七、 作業
運用細節描寫來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形象。
夫妻愛是高尚的,男女之間的愛應該是志同道合、休戚與共、相濡以沫、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義務真摯情感。
一、課文分析
1、集體背誦。
2、蘇詞背景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詞風)蘇東坡是北宋詞壇的大革新家,他作詞時,正當柳詞風靡一時之際,他有志于改變《花間》以來柔媚的詞風。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于鐵溝,寫下了這首出獵詞。他因自己的詞有別于“柳七郎風味”而頗為得意。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自己的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3、補充注釋與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蘇東坡,作者自稱。寫本詞時,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孫郎:即孫權?!度龂?middot;吳志》載:“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廢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
?、乔柴T唐: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因報功不實,獲罪削職。后來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仍叫他當云中太守。這里東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邊任,到邊疆抗敵。
?、壬涮炖牵禾炖牵敲幻?,“主侵掠”,這里指代西夏軍隊。
4、內容與形象分析:
?、庞傻涔蔬\用,我們可以看出,詞人蘇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雄心勃勃、英武豪邁、挽弓勁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⑵再來分析詞的內容,看作者是怎樣塑造這個英雄形象的。
明確:
在這首詞中,上闋寫出獵,下闋寫請戰,場面熱烈,情豪志壯,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軟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立叻、剛強壯武的英雄氣了。
上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獵圖,勾畫出一個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獵而“報”知人民跟隨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須“傾城”,其狂二也;獵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孫郎,其狂四也。
下闋:“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個豪放不羈的個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壯志:鬢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節云中,此豪二也;會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詞為例,概括豪放詞風格。
(課后記:學習這首詞,不能撇開詞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點,而要緊緊圍繞詞,讓學生從詞出發,去體會,去感悟。)
6、聯系學習《江城子》。
二、課堂訓練
1、熟背二詞。(讓學生再體會、感悟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詞風。)
2、根據《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數、字數、調數,任選其中一個詞牌試著填詞一首。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宋詞,初步接觸風格迥異的宋詞兩大流派,對詩詞的意境、形象、風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廣泛閱讀,深入思考,認真分析,對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四、布置作業
聯系辛棄疾的生平、思想、風格自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課后記:訓練1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做到;訓練2只要求有能力有興趣者完成即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