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7
這是阿城溜索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阿城溜索教案一等獎第 1 篇
知識與技能
1.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內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請學生概括這篇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故事情節。
2.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學習趕牛溜索漢子們沉著、果斷的品格。
重點
把握文章內容,分析人物性格。
難點
理解對比、襯托表現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1.標注法: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標注出重點詞、句,以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而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合作探究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教師:1.準備與課文相關的PPT課件。
2.對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進行預設。
學生:1.查字典,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熟讀課文。
2.查找有關溜索、怒江的資料,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1課時
云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東面是被稱為“萬瀑千湖之山”的碧羅雪山,西面是中緬邊境千里邊防的高黎貢山,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從前主要靠“溜索”橋。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讓人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阿城,原名鐘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慶市江津區,作家、編劇。1984年,出版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棋王》。1985年,擔任劇情電影《大明星》的編劇,從而開啟了他的編劇生涯。2015年,擔任古裝動作電影《刺客聶隱娘》的編劇,該片入圍第52屆金馬
阿城溜索教案一等獎第 2 篇【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故事情節。
2.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人物的形象特點,品味富有特色的語言。
3.學習馱隊團結協作、相互信任、關心愛護的品質,領會人會在艱苦磨煉中成長的內涵。
【教學重點】1.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2.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先來說一說:你心目中最有挑戰性的極限運動
(滑板、攀巖、沖浪……)其實在云南的怒江大峽谷區域就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景觀,那就是溜索過江。
它的驚險程度絲毫不亞于極限運動。
你們聽說過“溜索”嗎
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用兩條或一條繩索,分別系于河流兩岸的樹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頭高,一頭低,形成高低傾斜。
溜索不僅可以溜渡人,而且還可以溜渡貨物、牲畜等。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阿城的《溜索》,見識一下馱隊飛渡峽谷的驚險場面。
2、作者名片:3、掃除文字障礙:4、整體感知,梳理情節:1、小說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馬幫的一次溜索經歷。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開端(1-9):“我”和馱隊抵達怒江邊,等待溜索過江。
發展(10-17):馱隊的漢子們溜索,將牛們以及馱子熟練沉著地運到對岸。
高潮(18-22):“我”在領隊的指導下膽顫心驚地溜索。
結局(23-25):全隊順利到達對岸,再次上路。
5、再讀課文,概括人物形象:1、這篇文章人物眾多,有第一人稱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漢子,
阿城溜索教案一等獎第 3 篇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贊美以及對平庸、畏難的厭棄。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法學法:
朗讀法、指導法、談論法。
課前準備:
準備相關課件。
精彩課堂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云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主要靠“溜索”橋。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二、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鐘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慶江津,中國內地作家、編劇。處女作《棋王》。
2.生難字詞
(1)字音
錙銖(zī zhū)
滇西(diān)
盤桓(huán)
頃刻(qǐng) 千鈞之力(jūn) 絞(jiǎo)
跺(duò) 嘔(ǒu) 戰戰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
(2)詞義
【錙銖】錙和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遲疑】拿不定主意;猶豫。
【俯身】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呈曲身狀態的動作,尤指禮節或表示服從的姿勢。
【頃刻】極短的時間。
【千鈞之力】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戰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探視】看望;察看。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反復朗讀、默讀,讀準字音,體會人物心理。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開端:馬幫抵達怒江邊——等待溜索過江。
發展:馬幫的漢子們決定溜索——將牛們以及馱子熟練沉著地運到對岸。
高潮:在首領的指導下膽戰心驚地溜索。
結局:全隊順利到達對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一個首領帶領馬幫一起溜索過怒江。
2.首領是一個怎樣的人,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首領的語句,分析首領的性格特征。
【交流點撥】①“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穩穩”“笑一笑”與“我”和牛的恐懼形成對比,襯托出首領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領緩緩移下馬,拐著腿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領下馬用手“敲一敲那索”體現了他細心、認真、負責的性格特征。③“(我)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首領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帶“我”溜索時提醒“我”不要看下面,體現了首領對他人的關愛??偨Y:首領是一個認真負責、關愛他人、身手非凡、從容不迫、具有領袖氣質的人。
3.本文用不少筆墨寫牛,這對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牛不肯挪動半步的恐懼和溜索時流淚發抖:①側面表現怒江峽谷的高峻險惡;②與“我”戰戰兢兢互相映襯,又與領隊及漢子們的勇敢無畏形成反襯。
4.文中描寫了峽谷的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特色。
【交流點撥】以壁頂為觀察點,變換視角,從視覺、聽覺、內心感受多方面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局部突破
跳讀課文,分析語句的表達作用。
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馬幫原來就在這壁頂上。……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
隱喧聲騰上來,著一派森氣。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慘叫一聲。
【交流點撥】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相結合,寫出了怒江峽谷壁頂孤懸、高峻、險惡的特點,“一派森氣”“驀地心中一顫”等心理方面的細節描寫充分體現了“我”初次直面峽谷時的震顫、驚恐之情,讓讀者如臨其境。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寫,又有對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峽谷環境的險惡,又表現出了馬幫漢子們的從容不迫、沉著穩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過文中溜索這樣害怕的感覺嗎?
【交流點撥】有。我有一次過玻璃棧橋時嚇得雙腿發軟,直接坐在了地上,旁邊的好友見狀,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讓我站起來。好友見勸說無效,試圖上前拉起我,可是這時,懼怕的我硬是賴在地上不敢前進,無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來,背我走過了玻璃棧橋。這一幕也讓在場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業
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板書設計
溜索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進度比較合理,雖說沒有詳細解讀,但是重點突出。我引導學生們在把握文章內容、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和表現手法做了一定的了解。但其他比較深層的意蘊,如鷹、馬、牛三種動物形象的隱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沒有展開深入研究。
阿城溜索教案一等獎第 4 篇這是一篇小說,我在講課時圍繞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進行分析講解,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質疑解疑,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題。在此基礎上對環境描寫和表現手法,也進行了點撥,學生收獲許多。然而本文意蘊深刻,如鷹、馬、牛三種動物形象的隱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沒有展開深入研究,還有作者的情感取向: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贊美以及對平庸、畏難的厭棄等都沒有探討分析。在今后教學時,要注意改進,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可取之處:
將小說的三要素分為三個目標一一分析講解,讓學生在把握文章內容、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和表現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不足之處
本文意蘊深刻,如鷹、馬、牛三種動物形象的隱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沒有展開深入研究,還有作者的情感取向: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贊美以及對平庸、畏難的厭棄等都沒有探討分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