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4
這是自相矛盾文言文教學,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不能說話、做事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中華民族有燦爛悠久的文化,簡單的幾個字就濃縮了深刻的道理,其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知道有哪些成語呢?(同學們說的有的是神話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今天我們再學幾個成語。
二、預習檢查
1.檢查生字音
要讀準平舌音“腮”,翹舌音“楚、銳”,后鼻音“俸”。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關于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故事)
2.認準字形、了解字意
出示古漢字“矛”、“盾” 同學們猜一猜這是哪兩個字?
矛:古代的一種長柄兵器,在柄上一側或兩側有耳,可以用繩子穿過,“矛”的一“丿”相當于刺殺敵人時繩子飄起來的樣子,豎勾是矛的長柄。(板書)
過渡:當敵人用長矛來刺你時,古人用什么來防御、保護自己呢?這時“盾”就應運而生了,盾就是古人用來擋住敵人刀劍的牌子。
盾:外面的像盾牌側著看的樣子,“十”表示盾牌的把手,“目”表示用盾牌擋住身體只露出眼睛。(板書)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關于“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故事。(完成板書自相矛盾)
三、精讀《自相矛盾》
1.同桌互讀《自相矛盾》
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要特別關注描寫楚國人語言和動作的語句,從讀中體會楚國人的自相矛盾。請同學示范讀。
2.剛剛說了,矛和盾分別是什么?這兩個兵器是相互抵觸的, 古時候啊,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因此有了自相矛盾這個成語。
(相機識字“賣”:和“買”不同,“賣”上面有個“十”表示出,賣出去而不是買進來,相傳古人賣東西換錢時會在要賣的東西上插根草,也就是這“十”的由來,即買、賣二字的不同)
3.這個楚國人賣他的矛和盾的時候是怎么賣的?是坐在那靜靜地等嗎?(邊叫邊夸)文中用了個詞“夸口”,“夸口”是什么意思?
(相機識字“夸”:上面是個“大”,“夸口”就是說大話,下面是個“虧”,說大話是要吃虧的)
4.他夸口說了什么?(課件出示:“我的盾堅固的很,隨你什么矛都能戳不穿它。”“我的矛銳利的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動作演示“戳”。
5.讀楚國人的話,從中你看出楚國人賣的矛和盾怎么樣?(課件出示:從楚國人的話中,我們感到他的盾是全天下最堅固的;從他對矛的夸口中,又感到他的矛是天下最鋒利的矛。) 板書:銳利、堅固
再讀一讀,要讀出“大”的感覺,讀出楚國人夸口說話的語氣,甚至可以加上動作表演出他夸口時候的神情與動作。(自讀、小組成員互相讀、示范讀)
6.竟有如此銳利的矛,如此堅固的盾!可是圍觀的人給這個楚國人出了個難題,他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同學們想想,會怎么樣呢?
7.被問到的楚國人是什么表現?他為什么會有這種表現?(課件出示: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課件出示) 你能表現一下嗎?
他為什么會張口結舌?(因為他說的話相互抵觸,前后不一致。)
8.想一想:這則成語故事給你什么啟發?(同座位互相說一說)
9.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把課文讀一讀,在讀的時候要注意說話者的語氣、動作、神情表現到位。(演一演)
10.總結概括
11.寫字
三、作業:
課后了解了解還有哪些成語故事?下次課上交流。
四、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堅固 矛不鋒利 相互抵觸
前后不一致
戳得穿————矛鋒利 盾不堅固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
初步按觸文言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4、仿編成語故事,培養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及模仿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創編成語故事
教學準備:課件《自相矛盾》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分兩組比賽,說一說“自”字開頭的成語。
一、積累成語,揭示課題。
1、試說“自”字開頭的成語
(多媒體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齊讀成語。
3、引入課文,板書課題,簡介矛與盾(矛:長矛,古代用于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初讀課文
2、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
3、“夸口”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學生勾畫相關語句,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師:誰來學著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設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讓學生品味語氣。)
5、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能換一個詞語來替代嗎?(啞口無言)他為什么張口結舌?
那個人售物時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
(四人一小組討論。)
7、通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說話、做事不能相互抵觸,要前后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會有怎樣的后果?你應該怎么辦?
三、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一則成語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里。
韓非子簡介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2、練讀原文
3、看著原文復述課文。
四、仿編成語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現代版
2、四人小組編成語故事。
3、交流,評價。
五、教師總結。
活動目標:
《自相矛盾》教案
1、學習成語故事,理解故事所表達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語故事。
活動準備:矛和盾的圖片或實物模型。
活動過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圖片,引出話題。
1、教師提問:你們認識這兩樣東西嗎?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師小結:這兩樣東西是古時候打仗用的武器。長長的,一頭有鋒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來刺殺敵人的。這個橢圓的.鐵牌叫盾,它很堅固,是用來當住矛的。
二、游戲《成語對對碰》,鞏固所學成語。
每兩個幼兒為一組選擇兩張圖片,組成一個成語。游戲進行2-3次。
三、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兒邊看大圖書,邊猜故事情節。
2、告訴故事名稱,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3、通過探望與討論,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訴我們說話、做事前后一致,不能對立。
四、告訴幼兒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互不相容的現象。
五、幼兒學說故事。
1、幼兒自由結伴,自由講述故事。
2、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幼兒創造性的表現學過的成語。
1、教師做動作,幼兒猜成語。
2、個別幼兒做動作,幼兒猜成語。
3、教師出示成語字卡,幼兒做動作。
4、在音樂伴隨下,幼兒自由發揮表演成語。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通過課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標: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明確學習方法。
1、同學們,今天我們又將開始新的學習。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成語。提起成語,我想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涌現出許多吧?能說幾個嗎?
我們來個成語填字大比拼,看看誰掌握的成語最多?(師出示)自( )( )( )
小組處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師:中華民族的悠久燦爛的文化之中,成語又是其中璀璨瑰寶,我們要多多學習成語,積累成語并能夠在今后的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增加語言的藝術性。今天我們就再學一個成語:自相矛盾。 (課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的牌。
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師:簡要介紹作者韓非子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師: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師:同學們,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們學過那些寓言?是怎樣學習的?(使學生知道學習語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
師:這篇寓言與以前學過的有哪些不同?
(課件演示)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要先把語氣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個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二)、讀通語句,整體感知課文大意(課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字音,知道如何隔詞斷句,讀出句子的語氣。
2、學生練習把語氣度通順、讀流暢,然后整體猜想寓言大意。
(三)讀懂,對照注釋自悟句意文意
1、喜歡這個故事嗎?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
2、小組交流不好理解的語句和說不通順的語句。
3、全班交流,師重點檢查難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導學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課件演示)
師:誰能告訴大家,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現代語言表達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靈活些,不必強求說法一致,意思不錯即可。)
[寫]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4、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指名朗讀,學生評議。誰來學著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品味語氣、語調。)
6、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他為什么張口結舌?
師:我們來看一看(課件演示)Flash動畫,通過看Flash動畫,進一步理解原文。
7、學生分小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現在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四人一小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確寓意,聯系實際談受到的啟發
小組討論:通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
做事不能互相抵觸,說話、要前后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師:那個人買東西時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
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級交流討論: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你悟出什么道理。
師指導點撥:(課件演示)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說話不顧事實,把事實夸大到絕對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的境地的人。告訴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總結學習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師:同學們,上面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篇寓言故事,大家說文言文好不好學?下面我們再看一下怎樣學習文言文:(課件演示)先把語氣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個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2、學生到講臺上表演本課,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體會賣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張口結舌的語氣、神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