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5
這是陶淵明歸園田居5首,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2、訓練學生欣賞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教學難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課件、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同學們,我剛才說的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歸園田居》其一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退隱,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
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歸園田居》《飲酒》等
三、朗讀課文
四、文本分析
1、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圍繞“歸”我們思考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2)為何歸來?
明確:
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養家糊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怎樣理解“守拙這個詞”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拓展:“羈絆”、“池魚”
潘岳《秋興賦并序》“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陶淵明之前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一詩時,就曾取潘文中“池魚籠鳥”之意寫了“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提問:找出描寫田園風光的句子,并且請同學們用富有詩意的語言來描繪這一副圖景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空曠的田園背景下點綴著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飄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間
炊煙裊裊,彌漫飄渺,勝似仙境,美似神仙
雞鳴狗吠,一副和諧祥和之景象
提問:這幅圖景給大家帶來什么感覺?
明確:恬靜、優雅、寧靜、和諧、朦朧
提問:為何把這幅圖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明確:這一切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拓展:“雞鳴”“狗吠”
《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樂府詩集·相和曲·雞鳴》“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可見作者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拓展:“虛室”“自然”
虛室:源自《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自然:“自然”一詞是老莊哲學特有的范疇,它不是指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種狀態,即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天然而然的)
小結: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陶淵明有著高潔情懷、傲然浩氣,不僅創造了美麗的詩文,也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五、拓展練習
有的人喜歡淵明的人格,有的人喜歡淵明的境界,同學們喜歡淵明的哪一方面呢?請做下面一個小練習,填補后面的內容
喜歡他的人品:(如:不為五斗米折腰)
喜歡他的心態:
喜歡他的境界:
喜歡他的透徹:
喜歡他的豁達:
喜歡他的夢幻:
六、背誦此詩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 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這節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讀陶淵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思想還未深入理解。《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對詩人形象還未能全方位認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谶@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就系統了解陶淵明其人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本節課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筆者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知識。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學生也很難把握詩人思想和詩歌意鏡美,這些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 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 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征。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啟發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生活美,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人勞動,豐衣足食,幸福安寧。)
思考:陶淵明為什么要創造這個理想地方?
明確: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淵明生活的東晉,黑暗,政局動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的理想居所。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B 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出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是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征
一種是平淡自然、蕭散沖澹。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詩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對此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便屬這一類。
三、整體感知
1、誦讀詩歌
2、背誦指導
(1)從“本性”說起
(2)以“羈鳥”“池魚”起興
(3)田園風光:
一個面——開荒南野際…… 看——炊煙、村落
兩條直線——方宅、草屋 聽——狗吠、雞鳴
前后的點——榆柳、桃李
(4)歸田心情
四、詩題解讀
思考:“歸園田居”的意思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它的題眼是什么?這個明示信息下還潛藏著哪些隱性的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明確:
1、從何而歸? 2、 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 歸去如何?
五、問題討論
(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
塵網
樊籠
官場生活—喻 情—厭惡悔恨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分析:“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癡迷表示深沉的懺悔。“塵網”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極端厭惡,“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夸大了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為何而歸?
明確:
討論: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作者說“誤落塵網中”,豈是一“誤”字所能解釋?
提示: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朽,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于追名逐利,在這樣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明確:養家糊口,大濟蒼生,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
教學目標:
1、 解讀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
2、 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像。
3、 簡單了解陶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習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如果大家走入社會,有兩條道路給你們選擇——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農民,平平淡淡。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稓w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析題:
文章和詩歌的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那么,“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四、誦讀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五、討論鑒賞: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詩人將官場說成“塵網”、“樊籠”,這些詞反映了詩人對官場的什么態度?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請同學們打開優化方案128頁。我們班哪個同學說話最大聲的,自告奮勇起來讀給大家聽,好嗎?
2、為何而歸?
(1)本xingai田園。
(2)由于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為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說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向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學生自由發揮)
(參考:屋后榆柳樹影婆娑,濃陰覆地,習習清風平息心中焦慮。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喚起心中歡欣。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
•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劃或導游,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 “樂陶陶農家游”這項服務?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閑適的生活狀態,和那種輕松、平和、喜悅之情。
5、詩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擬人 夸張 動靜結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著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征。描寫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6、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