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0
這是歸園田居教學評價,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
2、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背誦全詩,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規律。
3、理解并體會陶淵明厭棄官場、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懷。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閱讀,通過重音、語速、語調等手段,理解文章的情感。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研討法、導學法
教學思路:
第一環節:展示學習目標,課題概述
1、新課導入:
(出示幻燈)學習目標:
1、了解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
2、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背誦全詩,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規律。
2、出示一幅對聯,內容是寫的那位文人?
突出一篇文,配享此山,當日成功,應推桃源漁父;
恥為五斗米,臣事異姓,先生晚節,合謚禾黍頑民。
學生明確:陶淵明
導學: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學過的陶淵明的文、詩,用一句話概括你心中的陶淵明。
明確:初中學過《桃花源記》《飲酒》,《五柳先生傳》,他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義無反顧地脫離了官場,將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完完全全交付給田園,從而,贏得了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也使田園詩的誕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點撥、解疑釋惑。
(1)
師:誦讀要求注意讀音、節奏、感情、手法。
①指出同學朗讀中有錯誤的地方。
如“蔭”讀 yìn去聲, “拙”讀zhuō一聲,如成語“弄巧成拙”
②請結合語義自然地劃分詩歌的節奏。
明確:本單元四言詩的節奏一般是二二拍,五言詩的節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再讀前幾句,體會節奏,說明理由。
③
師:此詩作于詩人辭官歸隱之后,你能找出能表達詩人思想感情(心情)的詩句,談談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黑暗污濁的官場比作“塵網”,詩人在此失去了自由和快樂,人格和尊嚴等,表達了對官場的憎惡和厭棄。
④三十有的說是十三,用的什么手法?
明確:夸張,表悔恨。“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該句也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沉陷于官場的自己比作羈鳥,將田園比作是舊林和故淵,這樣充滿懷舊依戀意味的詞語,突出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眷戀、向往和喜愛。戀,動詞表感情,如艾青“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思,讀時聲音略作延長。“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擺脫官場,重歸自然的一種輕松和喜悅。
(2)分析詩中景物描寫內容。
除了以包含比喻的自我剖析式的語句表達之外,詩人也通過對田園風光、田園生活的描繪表達情感,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景物描寫的詩句中,你認為哪一句寫得最美,美在何處?
明確:“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一句,農家小院,房前屋后,綠樹掩映,樹影婆娑又不乏明媚,生機盎然的農家小院落。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句,不是荒村孤居,頓感溫暖,炊煙裊裊,緩慢飄升,給人寧靜、安詳之感。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句,不僅不給人以嘈雜之感,在狗吠和雞鳴之聲的映襯下,更顯田園鄉村生活的自然、寧靜、和諧,而且還多了一份農家生活氣息。
在陶淵明的筆下,一幅自然、清新、恬靜、美好的田園畫卷呈現出來,這景的背后,何嘗不是一種情,一種對田園的愛與謳歌?
總之,全文主要有兩種情感:對官場的厭棄(“塵網”、“樊籠”等比喻手法),對回歸自然的喜愛(情景交融的手法)。后者是全文的總基調。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
找同學讀課文,四人一組,邊討論邊讀:要求在把握文章總基調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重音、語速和語調,讀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
①學生邊讀邊點評:
第一組:少無/適俗/韻,221拍,要會歸納總結誦讀規律。
第二組:認為讀的好的是“依依墟里煙”,讀出了炊煙向上飄升的感覺,環境中除了朦朧、寧靜外的風和日麗。
第六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語速過快不好。
②根據分析、理解,來齊背全詩。
③學生歸納總結誦讀、記憶規律。
第三環節:研究性學習
出示學生初中學過的作者詩《飲酒》,請同學根據前面分析的誦讀規律,朗讀這首詩,要求讀出與初中不同的情調。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組與組競賽各自從讀音、節奏、感情、手法等角度分析全詩。
明確: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本節課在把握詩歌感情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請大家注意體會并把握體現作者感情地詞語,如動詞和修飾限定性的詞語,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來。
課后作業:自創五言寫景詩,誦讀交流。
附: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
陶淵明
情 詩之核
景 情之媒
一、設計意圖
教學古代詩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紹作者、時代背景、串講全詩、講寫作特點。本教學設計意在打破這樣的程式,利用多媒體創設聲情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走進詩中、進入角色,自己去悟詩、品詩,進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學會鑒賞詩詞。
本設計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體現教師“導”的作用,主要采用問題式教學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問題設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平靜恬淡的意境,二是聯想思辨——詩人對待人生的思想態度。
二、媒體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融匯了常用的電教媒體——錄音機、投影儀、錄像機及電視機的功能,集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片于一體,通過大屏幕和伴隨著優美的背景音樂的詩朗誦,將全詩內容緩緩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其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教師對作者及其當時的背景作以簡單介紹后,再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展示與詩文描寫的情景相符的畫面,師生共同欣賞全詩,為下一步把握全詩的意境、風格奠定基礎。
媒體的有效介入,使詩歌的聲、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因為媒體的介入,使得反饋與調整更及時、更準確,從而減輕了師生負擔,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教學過程
1.課題導入
陶淵明的詩以其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個溫馨、愉悅的港灣。俄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詩人是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的,大凡一首好的詩或詞,都是詩中有畫,具有自己獨特的意境、風格。”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就是一幅優美的田園風景畫。
2.教學過程
(1)聆聽詩歌配樂誦讀
要求:想象詩歌所繪之景。
學生朗讀以多媒體配樂。
要求:模仿朗讀,體會詩人的心境。
(2)意境賞析——平靜、樸素、自然
[設疑一]
讀1—8句,引導學生討論:詩人為什么歸園田居?
[點撥]
結合以前學過的《歸去來兮詞》及作者背景。
[明確]
東晉時,門閥世族把持特權,社會黑暗,官場腐敗。“性本丘山”、“質性自然”的詩人顯然是與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詩人悔恨自己“誤落塵網”,成了“羈鳥”、“池魚”。“戀舊林”、“思故淵”則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渴望自由,渴求擺脫束縛,向往回歸自然的急迫心境。于是便有了《歸去來兮詞》中“實迷途而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所以詩人黯然辭官回歸故鄉。詩人的歸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質性,是對污濁官場生活的徹底否定和唾棄。
[說明]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學習。”通過總結歸隱的原因使學生學會鑒賞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設疑二]
提問1:讀9-18句,了解歸隱后詩人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用語言描繪田園風光。
[點撥]
觀看插圖并結合對詩句的理解。
[明確]
住宅周圍有十余畝農田,八九間草屋坐落其間;屋后榆樹郁郁蔥蔥、遮蔽后檐,屋前桃李爭春、列滿園前;住在這里,遠處的村莊隱約可見,裊裊炊煙依稀可辨;偶然還能聽到狗在深巷中叫、雞在桑樹上啼;“我”的門庭內沒有官場的案牘和應酬瑣事;“我”在閑適的屋室中悠然自得。
[說明]
通過聯想,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再現形象。隨著形象在頭腦中的復活,才會觸動其情感,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進入角色,進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提問2:詩人筆下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字里行間又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
清晰可見的“十余畝”方宅、“八九間”草屋,房前屋后的那些能說出名字的樹木。
[明確]
前四句寫遠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住宅周圍有十余畝的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大,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面,環境是多么的幽雅美麗!“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也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都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 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這節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讀陶淵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思想還未深入理解。《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對詩人形象還未能全方位認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基于這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就系統了解陶淵明其人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本節課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筆者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知識。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學生也很難把握詩人思想和詩歌意鏡美,這些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 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 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材分析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后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并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2、訓練學生欣賞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教學難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課件、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同學們,我剛才說的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歸園田居》其一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退隱,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
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歸園田居》《飲酒》等
三、朗讀課文
四、文本分析
1、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圍繞“歸”我們思考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2)為何歸來?
明確:
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養家糊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怎樣理解“守拙這個詞”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拓展:“羈絆”、“池魚”
潘岳《秋興賦并序》“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陶淵明之前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一詩時,就曾取潘文中“池魚籠鳥”之意寫了“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提問:找出描寫田園風光的句子,并且請同學們用富有詩意的語言來描繪這一副圖景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空曠的田園背景下點綴著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飄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間
炊煙裊裊,彌漫飄渺,勝似仙境,美似神仙
雞鳴狗吠,一副和諧祥和之景象
提問:這幅圖景給大家帶來什么感覺?
明確:恬靜、優雅、寧靜、和諧、朦朧
提問:為何把這幅圖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明確:這一切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拓展:“雞鳴”“狗吠”
《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樂府詩集·相和曲·雞鳴》“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可見作者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拓展:“虛室”“自然”
虛室:源自《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自然:“自然”一詞是老莊哲學特有的范疇,它不是指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種狀態,即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天然而然的)
小結: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陶淵明有著高潔情懷、傲然浩氣,不僅創造了美麗的詩文,也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五、拓展練習
有的人喜歡淵明的人格,有的人喜歡淵明的境界,同學們喜歡淵明的哪一方面呢?請做下面一個小練習,填補后面的內容
喜歡他的人品:(如:不為五斗米折腰)
喜歡他的心態:
喜歡他的境界:
喜歡他的透徹:
喜歡他的豁達:
喜歡他的夢幻:
六、背誦此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