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4
這是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背景,是優(yōu)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語言目標:誦讀這兩首詩,把握它們的朗讀節(jié)奏,體會其形式特點。
2.審美目標:理解詩歌內(nèi)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
3、背誦這首詩。
任務情境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參與農(nóng)事活動是大多數(shù)人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農(nóng)事活動固然充滿了辛勤勞苦,如李紳筆下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筆下的“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但同時也充溢著美好和喜悅,如唐詩里的“把酒話桑麻”、宋詩中的“百里西風禾黍香” 。在詩人的筆下,有些農(nóng)事之美是靜觀所見,有些則是親自參與所感。今天,讓我們走近蘇轍,和詩人一起親歷勞作的情景,體味勞作之美。
教學過程:
一 了解作者 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走近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隨父兄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1059)守喪期滿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因議事每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河南推官。宋哲宗時官至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宋徽宗時罷職居許州。政和二年(1112),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
二、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1.解題:“文氏”即文姓,蘇轍長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孫是長女之子。
2.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場圃pǔ 村酤gū 閉廩lǐn
3. 把握節(jié)奏,再次朗讀。邊誦邊讀,用“/”劃分這兩首詩的朗讀節(jié)奏,并用“ ”標出韻腳。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明確】
朗讀指導:七律閱讀節(jié)拍有兩種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讀起來要有抑揚頓挫之感。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4.詩句理解
(1)首聯(lián)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陳谷:陳年的稻谷。賴:幸虧。
大意:將要收割的麥子正好接上陳年的稻谷,幸虧有外孫們替代我在農(nóng)忙時節(jié)幫忙收割。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物質(zhì)富足,精神滿足。
(2)頷聯(lián)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陰霪:連綿不斷的雨;一竿:太陽升起的高度。
大意:連續(xù)多年的陰雨浸濕了麥場,初升的太陽令鄉(xiāng)鄰歡欣鼓舞。
寫天氣狀況。先抑后揚,對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激動喜悅之情。“舞”形象地展現(xiàn)了鄉(xiāng)鄰歡呼雀躍的情景。
(3)頸聯(lián)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博:討取,換取;村酤:農(nóng)家自釀的酒
大意:急忙做好大餅消解外孫們的饑餓和困乏,多多換取農(nóng)家酒來犒勞他們收割的辛苦。
頸聯(lián)側(cè)面烘托收麥的繁忙和辛勞。詩人沒有正面描寫外孫們收麥的場面,而是通過做餅、沽酒、餉田從側(cè)面反映勞動的繁忙和辛苦,不僅如此,“急炊”“多博”還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外孫們的憐愛之情。
(4)尾聯(lián)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讀懂詩歌內(nèi)容,理解詩歌表現(xiàn)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詩歌中重章疊唱、對比及側(cè)面描寫等藝術(shù)手法。
3、通過詩歌感知古人的勞動生活,體會“勞動精神”的內(nèi)涵,感悟勞動之美。
教學重點
讀懂詩歌,理解詩歌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勞動精神的`內(nèi)涵,感悟勞動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回顧關(guān)于勞動的詩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的學習。
二、新課。
(一)《芣苢》的學習
教學主線:讀——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自由朗讀,描述想象的畫面,并談談感悟。
引導性問題: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動作和表情是怎樣的?說明:
(1)朗讀貫穿始終,在讀中想象和感悟。(個人讀、齊讀、二重唱式齊讀)
(2)適時引入材料,輔助詩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細讀。結(jié)合漢字字形,想象人們采芣苢時的動作表情,體會“掇”“捋”“袺”“襭”等動詞變換的作用,以及所體現(xiàn)出的收獲喜悅。
(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的學習
任務驅(qū)動:如果將這首詩改編成一個課本劇,作為編導,說說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導性問題:劇情梗概?舞臺背景如何設置?時間?(麥收季節(jié)“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雨后初晴……)地點?(蘇轍家的院子,還是田間地頭?)主角是誰?動作、表情、心理是怎樣的?詩歌的主題?
說明:
(1)朗讀貫穿始終,在讀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細讀。結(jié)合漢字字形知識,體會“賴”“替”“舞”“急”“多”等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三)小結(jié)。
三、作業(yè)布置。
閱讀下面的詩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詩歌鑒賞。
陽氣先從土脈知,老農(nóng)夜起飼牛饑。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曉餉遲。
婦子同來相嫵媚,烏鳶飛下巧追隨。
紛紜政令曾何補,要取終年風雨時。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誦讀詩歌,把握朗讀節(jié)奏。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賞析詩歌對比和側(cè)面描寫的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理解詩歌內(nèi)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了解古人勞動生活,深入體會勞動精神的內(nèi)涵。
教學重點把握思想情感,賞析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深入體會勞動精神的內(nèi)涵。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01導,與詩人相遇
1.齊讀下面的詩句,看看它們共同描繪的是什么內(nèi)容。
⑴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⑵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里荒穢,戴月荷鋤歸。
它們共同描繪的是勞動情形,下面我們再進入古人的勞動之中,學習蘇轍的《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2.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隨父兄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1059)守喪期滿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因議事每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河南推官。宋哲宗時官至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宋徽宗時罷職居許州。政和二年(1112),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
02讀,與詩人相通
1.解題:“文氏”即文姓,蘇轍長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孫是長女之子。
2.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場圃pǔ村酤gū閉廩lǐn
3.把握節(jié)奏,再次朗讀。
朗讀指導:七律閱讀節(jié)拍有兩種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讀起來要有抑揚頓挫之感。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蘇轍(宋)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春/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4.指名翻譯詩歌。
快到收割新熟的麥子來接續(xù)去年的陳谷了,幸有各孫輩來替我收割。連續(xù)幾個晚上的陰雨毀壞了收打作物的場圃,初升的太陽令鄉(xiāng)鄰歡欣鼓舞。趕緊做好大餅給外孫吃以補償他的饑餓困乏,多取一些自釀的酒來慰勞辛勤收割的外孫。收好新麥關(guān)閉糧倉回到家里總算結(jié)束了農(nóng)事,寫下這首詩來贊揚外孫不辭勞苦的精神。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其詩風格淳樸無華,文采稍遜散文。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春秋集解》等。
解題:
《芣苢》:這是周代人們采集野生植物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一詩描寫的是蘇轍晚年閑居潁昌時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麥收季節(jié),外孫文驥來村里幫助自己收割麥子,蘇轍寫此詩記錄。
主題:
《芣苢》是一首勞動的贊歌,反映了采摘芣苢的過程,表達了勞動者喜悅的心情。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從諸孫入村幫自己收麥寫起,寫出久雨忽晴、宜事農(nóng)桑的喜悅。
【任務一】理解重要詩句
1.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點撥:詩句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雨過天晴時人們的歡欣,形成對比,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麥收季節(jié)久雨忽晴、宜事農(nóng)桑的喜悅。
2.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點撥:側(cè)面描寫麥收季節(jié)繁忙的勞動景象。詩句沒有直接描寫麥收場景,而是通過家里人忙著做飯、忙著酤酒的場面來間接刻畫收麥勞動的艱辛和勞苦,表達了詩人對諸孫的感激之情。
3.《芣苢》一詩是通過什么手法來表達勞動者的喜悅心情的?
點撥:《芣苢》一詩采用了重章疊唱的形式來表達勞動者的喜悅心情。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詩重章疊唱,十二句中只有“采”“有”“掇”“捋”“袺”“ ”六個動詞是不斷變化的,表現(xiàn)了婦女們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勞動過程。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采烈,采而又采,正是這種極為簡單的重章疊唱的歌謠形式,把勞動者的喜悅心情表達了出來。
【任務二】領悟思想主旨
4.盡管《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兩首詩都是有關(guān)勞動的頌歌,但是它們在描繪勞動場景、歌頌勞動熱情方面又不盡相同,試分析其差異。
點撥:(1)表現(xiàn)手法上:①《芣苢》一詩運用重章疊唱的手法,直接把快樂采摘芣苢的全過程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②《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