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6
這是故都的秋導入語,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領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表現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民辦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大好。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學時,我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人手一冊課外雜志。諸如《讀者》、《散文》、《青年博覽》、《小小說選刊》等等,讓它們成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資源,達到共享。經過調查,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設計思想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為主線。
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
3、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與評價,力求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鑒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體。
四、教學目標
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進一步學會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領悟文章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情感。
難點:全文如何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情深意濃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請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根據大家初中學過的一首詞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展示畫面一
出示《天凈沙·秋思》(個別背誦與師生背誦相結合)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維方向 借景抒情
這種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 整體感知
1.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自己怎樣的深情?
學習目標:(幻燈)
1、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2、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課文,你們先齊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樂朗誦。)
2、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 “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
(2)五幅畫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三、分析鑒賞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郁達夫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從秋聲秋色的角度來寫,有何好處?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3)描寫了哪些秋聲和秋色?(分兩組找,討論)
①明確:色: 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
提問:A、本文選擇的秋色又有什么特點?(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 ,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面對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處處散發著絲絲的涼意。
②明確:聲: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的鳴叫、掃帚掃街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感悟
1、秋色冷清,秋聲寂寞,作者在這樣清靜的秋色秋聲里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小院秋天的清晨之景。男同學在聽的時候試著概括一下客觀的景。
展示畫面二
(預設學生回答)
小院晨景:天高色青下,馴鴿飛天,一椽破屋旁,一棵老槐樹,破壁腰靜對著牽?;ǖ奶m朵,日光穿過槐樹葉透射下來。
院中之人:清晨,穿著青布長衫的作者坐在院中的槐樹下,喝著大碗濃茶,細數日光或靜對牽牛及產生的聯想(疏落的秋草)。
主觀感受:清閑、寂寞、悲涼。
明確:同學們回答不錯。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ㄋC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穿著青布長衫坐在院子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望碧空,細數槐葉間透下來的日光,俯身擷牽牛,耳邊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之美,秋之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靜”中略帶“悲涼”的情調,體現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質樸美。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也是美麗的。同學們,老師想通過解讀“小院秋晨”來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課后能以點帶面去分析其他四幅畫面的意境。(板書“以景顯情”)
2、國學大師王國維有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這跟當時作者的生存環境有關,由于國民x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為知識分子的郁達夫在30年代中期,思想苦悶,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為了逃避現實,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給他帶來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正是帶著這樣的心境來看故都的秋景,才使原本無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內外和諧。(板書:“以情馭景”)
《故都的秋》是傳統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訓練,使學生進入審美藝術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以致用。
但作為經典,《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鑒賞。
首先我先和學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繪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贊美之情。接著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①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么?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為什么?⑤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么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并不充分,對課文內容并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否則,就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
“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教學的模式絕非是一個條條框框的預設。倘若教師背著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能成為活的課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在備課中多設想學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傾聽學生的意見, 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故都的秋》是傳統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訓練,使學生真正步入審美鑒賞的殿堂。我將《故都的秋》定位為散文鑒賞課,課型為一節。教學時以學過的古詩文感受入題。再總提第一段使學生入境,美讀設置問題:文本描寫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總提五幅秋景圖。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師生互動探究生成開放型課堂,始終以散文的文體特點為基點和生長點,通過品讀聯想、合作探究等方法進入散文的鑒賞層次。最后以第12段的議論提升思想,明確概括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并引申出寫作背景。
縱觀整個上課過程,本節課有這樣一些優點:
第一,注重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從品味語言入手,去解讀全篇。體現了語文的語言性。評課的教研員老師說我這一點把握的不錯。
第二,注重了誦讀教學,通過誦讀加深對語言的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身品味語言的精妙。
第三,注重了課堂提問,激發探討興趣,促進引發多數學生積極的活動愿望,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并能促進人際活動,加強學生與其他同學的溝通與反應。
第四,注重了合作學習,學生在相互討論評價中共同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能夠以對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
對教學流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為清晰的,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則課前學生基本沒有預習,對文本的內容不熟悉,傷感悲涼,憂郁孤獨的感情不能較好的領悟。
二則課堂上品讀時間不充分,教學不循常規,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突然上多媒體體課,學生覺得很新鮮??磥砦易缘玫脑O計“亮點”──直接進入描寫“故都的秋”文字部分,再進行瞻前顧后的文本鑒賞,學生不適應,學生習慣了逐段推進的鑒賞模式,這種突出重點段落的方式,學生仍然含混不清。
據此,我想教學時首先增設了兩個問題:①誦讀一二自然段,思考: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各有什么特點,先寫南國之秋用意何在?②品讀最后兩段,運用比喻把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有什么好處?解決之后,再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帶著感情進行品讀,然后,結合前面的四個問題,明確劃分成四組各組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探究。
三則說五幅畫面的時候面面俱到,本來是想詳說三個畫面的,后來時間一緊,都是詳的沒有深入,略的講的有點羅嗦。評課老師也說出了這一點。我想今后上課我想嘗試新的方法,把第一個畫面講透講深,然后分四組讓學生分別討論余下的畫面。真正能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
再則高潮和收尾部分較為倉促,給人虎頭蛇尾之嫌,沒有受到精心設計的功效。發現還是自己太過理想化,“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的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教學是把雙刃劍,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效的整合文本資源和學生資源,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再據此設計教學,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出現“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跑堂課現象,無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方式。
總之,我嘗試按散文文體規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學思想去組織教學,在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一點上有待于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現在靜下心來反觀發現,我的設計不符合職高學生的接受心理,沒有探究透徹,有人為拔高之嫌。
教育也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教學的模式決非是一個個條條框框的預設,倘若教師背著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課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故都的秋》這篇文章講過好多次了,以前老是跟著教參跑,一直找不到要點和特色,這次似乎有些新發現。
對于學生來說,《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文章傳遞的美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有較大的距離。最大的難題在于“悲涼”與“衰亡”如何成為一種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前就把教學目標定為“體會另一種不同的美,填補學生某些審美經驗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審美、審美修養”為切入點。
“美”經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系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并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構、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宏觀把握相對容易,因為這篇文章本身結構比較清晰。全文14段,首尾兩段分別互相照應,構成一個圓形結構。中間10段具體描寫秋景,分別寫“秋晨、秋槐、秋蟬、秋雨、都市閑人和秋果”。第12段的議論、抒情是在對秋的具體敘述后自然引發的,歸入前一部分應該比較合理。
微觀的文本細讀主要兩個層次,一是語言形式與情感關系方面的,一是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方面的。
語言形式和情感關系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不同的語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種隱喻或表征。比如首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是一個變式句。常式句表述為“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樣的變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強化。再如“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一句。這里有一種強烈的對比在里面,一方面“從杭州至青島”、“更要從青島上北平”把他的行蹤敘述得很“啰嗦”;費盡周折無非是“不過想品味秋”。費盡周折的行程,原來只為了一個小小的目的。強烈的對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對于“秋”的極大向往,極大的向往也就傳遞出作者對秋的深深感情。文章中還有其它諸如此類的表達,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對于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處的。
“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是寫景狀物散文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點、個性化的景物與感情的關系就不好理解了。這篇文章寫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個性鮮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蟬聲”等等。所有這些景物不僅僅如作者自己說的是“悲涼”,它們更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衰亡”或“即將衰亡”?,F實的景物是連續不斷的,之所以要選取這些景物,肯定是這些景物與“我”的內心有某種的契合。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普通人都會贊美生命的生機蓬勃??墒牵@里卻是向往“悲涼”和“衰亡”,“悲涼”、“衰亡”倒成為一種美了!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大問題。
從道理上說,我們對于美的體會,或者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某種外物是“美”的,肯定是這種外物引起了我們內心的某種滿足和愉悅。前文說過,一般情況下“美”是主觀的。但這種主觀是表面的,實則是客觀的。這種客觀性說明,文章所寫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與全人類的某種情感相契合,否則這篇文章也就不會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孫紹振教授分析這篇文章時有一句話:“凡屬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價值。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發內心歡愉的體驗,直面生命的衰敗,啟示生命的周期,逼起悲涼之感,也是一種生命的感受。”這的確非常有道理,衰亡也是一種生命的啟示,讓我們去體會生命的存在。但我覺得似乎還不夠,所以便引用弗洛伊德的學說。他認為人有兩個基本的源動力,不光有“求生”的本能,還有“求死”的本能。也就是說,在人的潛意識中都存在著某種“求死”的傾向,而這里的外物的衰敗恰恰激發了人的這種意識,讓我們的“向死”的本能得以某種程度的滿足,也就引發了美感。當然,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是太難了。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困難。我們可以用三種層次來判斷學生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內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體驗。前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也是一堂語文課要求全體同學都應該達到的目標;但第三方面卻非常不容易。隨便從文章中挑了幾個詞,我相信很多同學都不能深切體會(是“體會”,不是“理解”)到那種感覺。比如什么是“清”,什么是“悲涼”,什么是“落寞”?為什么這些感覺是一種美?曾經體會到這種美感嗎?能不能假設一個情境來體驗體驗?確實好困難,我相信一般人都覺得不容易。而這些地方恰恰是最為重要的東西,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的感覺。我總認為,語文難的地方不在那些“實”的知識與能力,而在于這種“虛”的思想與情感。當然,這種虛的藝術感覺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奠基,是不斷“熏染”出來的。所以得一天一點積累,一天一點感悟,得慢慢來,急不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