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8
這是故都的秋公開課教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2、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3、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u 教學重點:
加強朗讀,提高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u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u 教學方法:
1、 美讀法.反復誦讀,體味意境.
2、組織討論法.如對“清、靜、悲涼”等秋的特點的深層把握.
u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讀課件,制作powerpoint課件.
u 教學課時:1課時 .
u 教學步驟:
一、導語: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融入了郁達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板書題目)
我們主要通過1、美美地聽;2、美美地讀;3、美美地品;4、美美地練四個環節來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聽:
聽讀配樂朗誦,思考: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描寫了哪幾幅秋景圖?
(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讀課件)
明確:1、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2、“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橋頭秋雨、
庭院秋果.(依次出示幻燈片)
三、美美地讀、美美地品:
1、全班齊讀思秋、戀秋兩部分.
2、學生找出最喜歡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
a、找出關鍵詞語.b、比較不同句式.c、體會深層含義.d、誦讀精彩片段.
四、美美地練:
1、思考討論: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請用幾個詞概括.
(2)為什么北國之秋給作者以悲涼之感?(提示:結合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
(3)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明確:(1)清,靜,悲涼.
(2)在作者的心中,“悲涼”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之情和對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全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從課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贊頌之情.
【教學設想】
本課擬通過網上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一種新型的語文學習模式的探索。探索語文學科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從而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的模式轉變;同時努力培養學生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收集、加工、處理信息、自主探索與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而自由快樂的學習。從更深層次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秋是一個很有深味的季節,每個人都會讀出一個不同與他人的獨特的秋來。在你的眼里,秋是一個怎樣的季節呢?再試著想一想我們學過的有關秋的詩文來,看看秋又帶給人們怎樣的感受呢?
(學生活動。自己感受的抒發,對古代有關寫秋的詩文的回憶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開始就能借助進入課文學習的情境。)
二、朗讀體味
散文的學習沒有讀是不能稱得上真正的鑒賞的。應充分朗讀,體悟作者的感情。運用提供的朗讀素材進行跟讀、自讀、情讀(有感情的朗讀)、變讀(對原錄音材料在朗讀中處理不好的地方進行調整美化)朗讀時注意語速、節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
(學生借助課件中的錄像等媒體感悟,或者通過自己的朗讀體驗作者的情思。網絡課件中的多媒體使用的好處是具有很強的個性化色彩,學生能針對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學習。朗讀水平低的同學可以借助錄音一步步的跟讀甚至是反復聽讀;朗讀水平高的同學可以放棄聽讀,也可以去研究專家的朗讀。)
三、鑒賞品味
教師指導學生發現問題(這里主要應是體會到的作品的成功之處、感人之處,但也不排除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的某種批評和指瑕),研究談討論,形成見解;學生可以根據前人的評價進行補充和發揮,也可以從某一個角度切入,如:作品的語言,作品的抒情方式、作品的景情的關系、作品的結構方式、作品的描寫方式、作品的表現技巧、作家的情感思想、作家的文章風格……學生要有自己的見解,要能進行簡單的論證。
教師指導方法,和學生一同研究散文鑒賞的基本方法。
(學生在這一學習環節的主要工作是利用課件中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如果感到課件中提供的材料還不能滿足自己學習與研究的需要,學生可以通過課件中提供的站外鏈接或搜索引擎進入Internet直接查找相關資料。)
教師引導學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要防止學生在信息流中淹沒自己。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善于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學會借鑒,更要善于創造。
四、交流與創造
教師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自主研究之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共同研究的習慣和能力。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學習中發現的問題,研究的結論,尋找恰當的合作伴侶形成小組,充分交流,利用集體智慧形成更具建設性的觀點。
(學生利用課件中的課堂討論功能尋找合作者,形成討論小組,在教師引導下討論形成觀點。)
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形成的討論組是動態的,一個人可以根據需要同時參加兩個以上的小組活動。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交流的方式,把網上尋找討論合作者的便捷同現實討論的豐富多彩合理結合起來。小組形成的觀點采用口頭交流的形勢和網上交流同時使用的形式。
一個優秀的作品具有無限的張力,等待我們去發現、挖掘甚至是重新的建構。教師引導學生學上習、評價文章,仿寫散文。
教學目標:
1. 理解本文是怎樣緊扣“清”“靜”“悲涼”來寫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樣通過聯想來把故都的秋與南國的秋進行對比的。
2. 理解本文的脈絡結構。領略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
教學重點:
體會本文“情景俱到,既細且清”“真切靈活”的散文特色,進一步體會散文 “形與“神”的辯證關系。
教學設想:
通過閱讀體會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領會并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二、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縣人。現代著名作家,詩人。郁達夫代表作: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達夫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充滿了熱情、濃郁、清新的情韻,毫不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三、整體感知
1. 快速瀏覽全文,作者主要通過哪些景物來寫故都的秋的? 這些景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2. 作者在對這些具體景物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清、靜、悲涼”之秋味的?請同學讀3-11段,一是圈出表現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請大家隨朗誦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觀秋色,聽秋聲,品秋味。
(一)觀秋色
你找到了哪些表現秋天色彩的詞語?這些色彩的描寫,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析:青天(藍綠)藍朵(藍色)秋草(黃色)落蕊(灰白)樹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主要是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這些色彩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的氛圍,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語皆情語”,選取這些色彩有力地體現了作者內心的冷清、孤獨。
(二)聽秋聲
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這些聲音與景物的描寫,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析:鴿飛聲、鐘 鳴 聲、掃 地 聲、蟬鳴聲、蟲 鳴 聲、風雨聲、問答聲。以動(聲)襯靜,以聲音反襯了故都的寂靜。
(三)品秋味
找出文中描寫秋味的語句并加以分析。
描寫秋味的語句: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析:比喻,本體:北國之秋,南國之秋;喻體: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四個比喻用了對比手法,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中的“味”去領悟秋之“味”,強調南國之秋不及北國之秋抒發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眷戀之情。
三、深入文本
1. 這些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加以分析。
析:“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啊,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
之一的零頭。”
“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起深沉、又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從中可以看出他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
2.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里,明艷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那些北平的著名景點而選擇本文中的景物?
點撥:由于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寫自然之秋,抒內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3. 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因為“紅”的暖色調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色調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4.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處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析:前后呼應,南北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表達了作者對古都之秋的眷戀和熱愛程度之深。前者“不遠千里”,后者“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5. 思考第12自然段的議論有無必要?(試從議論的落腳點上考慮)
點撥: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四、總結
1. 散文的特點是什么?本文是如何體現?
析:形散神聚。文章的“形”是作者由故都的秋寫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樹、蟬聲、果樹寫到南國秋中的“二十四橋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由現實中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受,寫到外國著名詩人、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對秋的描寫。文章的“神”是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在對比、映襯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表達了在這一時期作者的苦悶、憂愁的思想感情。
2. 文題的含義
“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地點,從前的國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暗含一種文化底
蘊。“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 圍繞秋景抒發內心感受。
題目很深沉,故都與秋結合在一起,暗含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更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
五、課堂檢測
1. 作者在談到牽牛花時說:“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為佳。”對此理由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因為藍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體現秋的“清”。
B. 表現作者主觀的感情色彩。
C. 像喇叭的顏色,與花名貼切。
D. 能使人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2. 作者寫對故都的秋的懷念時,重點寫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時的所見所感,而對于“陶然亭”等名勝只是一筆帶過。這樣寫的原因是( )
A. 作者想嘗試那種寧靜的平凡生活。
B. “陶然亭的蘆花”等景物不能體現故都的秋的特點,沒有秋味。
C. 作者沒有去過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兒的景色如何。
D. 選擇這樣的地方寫更能體現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符合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3. 仿句練習
郁達夫筆下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內外,
在 ,
在 ,
在 ,
在 。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叫里,在秋雨的每一個雨滴里,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
教學目的:《故都的秋》公開課教學設計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一。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
教學用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課前引入:
1、題意講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寫的地點,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靜、悲涼。
"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文章圍繞"秋"之景來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感情--以情馭景,以情顯景。
2、關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達夫1934年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當時,由于白色恐怖的威協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即使偶有創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較為低沉。雖然如此,作者所寫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二、聽朗讀錄音。(十分鐘左右)
1、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講作者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幾個詞說明?
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明確:“清”——清閑恬靜安謐
“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衰弱蕭條
2、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文章的基調。“清凈”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境,“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從結構上說這種對秋的概括的說法是文章的總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線索所在。
3、作者在寫北國之秋時也寫了南國之秋,那么,作者筆下的南國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組討論,選取一名發言。
與這三個詞相對應的是在寫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個詞:“慢”、“潤”、“淡”。這個對比,烘托出故都的秋與眾不同的特色,也表現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此處可用幾個問題來啟發學生回答。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出并體會課文的“清、靜、悲涼”的意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分析鑒賞引導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課前復習引入——散文的有關知識
二、課文分析鑒賞引導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這種清凈又悲涼的“故都的秋”都集中體現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樣的景物來表現這種沉靜、悲涼的心緒呢?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
學生討論并闡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討論后分析:(1)、3段:作者為什么對陶然亭的蘆花等這些著名的風景只是點到為止,面著力去描寫家家戶戶到處可見的'秋景?
(2)、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這樣的句式,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北平的秋意,果真是無處不在,它的色味特別濃烈。
(3)、作者是如何描寫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確:作者筆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明確: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襯的手法"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突出北平秋晨"靜"的特點,牽牛花"以藍色或白色為佳","日光"本是暖色調,但在作者筆下卻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
4段:槐樹落蕊而知秋
此處點明“細膩”、“清閑”、“落寞”三詞。體現文章選擇“落蕊”來綜合體現“清”、“靜”、“悲涼”之特點。
5段:秋蟬殘鳴而報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棗樹秋色之奇觀
2、除以上敘述描寫了秋景外,作者還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寫秋。哪里是集中的議論部分?
明確: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確:“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末尾兩段從結構上看是總說(總括)部分。
4、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區別在哪個方面?用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味。
5、為說明上述區別,作者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
明確:比喻。不是對比或類比。(學生旁注在書上)
6、全文結構圖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著在敘述和描寫上述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明確:不是時間順序,也不是空間順序,是并行排列。體現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認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點?作者為什么不寫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因此,作者取材時能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與作者當時思想苦悶、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有關。
三、小結和作業: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摯愛之情。
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表現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系,卻都連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筆觸點到的,有南北不同景點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們之間更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系,卻都能相提并論。材料組織也不講求時間的和空間的順序。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和“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這就是“緣情寫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課外作業:借鑒課文的寫法,寫一篇《家鄉的——》的散文。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清客觀實境秋景的描繪秋味
靜(五種)故都秋之美
悲涼——主觀情感秋關系議論沉郁、寡淡心緒
形散而神不散
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