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1
這是水調歌頭音樂教案六年級,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培養誦讀的習慣,背誦這首詞。
2、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分析、理解這首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秋月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二、檢查預習
宮闕(què) 玉宇(yǔ ) 朱閣(gé)
綺戶(q ) 無眠(mián) 嬋娟(chánjuān)
三、簡介作者、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弟合稱“三蘇”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詞寫于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詞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蘇軾仕途失意被貶,心情抑郁。其弟蘇轍(字子由)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兩人已有七年未見。中秋賞月,詞人歡飲達旦,在醉意朦朧中寫下這首詞,抒發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四、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 、聽課文錄音,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2、研討分析詞的內容:結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討論:
①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
討論概括: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
②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討論概括:實景:明月、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討論概括: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宮闕 瓊樓玉宇
4、小結
①文章結構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
下闋懷人(抒情) 情景交融
②主題: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和對親人的思念。
五、誦讀品味,領會詩情
1、配樂朗誦
2、體會詩情
六、發揮想象,再現情景
聽歌曲,再現情景。
七、遷移
1、課后搜集有關“月”的古詩詞。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游山西村》)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賞析喜愛的詠月明句。
例子:這是一位同學對《靜夜思》的賞析,請大家模仿它,說說你喜愛的詠月名句。
我愛這首詩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給人一種朦朧美。 我也愛這首詩真實的思鄉情。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傳誦甚廣。
題解及寫作背景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代演變為宮廷樂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調》開頭的一段,另填新詞,因而得名。(參見教材P111注釋1)
——序言中,“中秋”、“兼懷子由”,透露了寫作本詞的時間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當時41歲的蘇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蘇軾的弟弟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六七年沒有見面。望月思親,心情抑郁惆悵。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二、注釋
1、把酒:端起酒杯。
2、宮闕(qùe):宮殿。
3、歸去:回到天上。
4、瓊樓玉宇:指想象中的宮殿。
5、不勝(shēng):經不住,承擔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應:不該。
9、何事:為什么。
10、別時圓:在人們分別時圓。
11、此事:指人的“歡”和“合”和月的“晴”和“圓”。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嬋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四、詩歌賞析
1、一、選擇題
1、宋代作家中,在詩詞文賦以及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是____B_____
A、歐陽修B、蘇軾C、陸游D、辛棄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號:(A)
A、東坡居士B、青蓮居士C、稼軒居士D、易安居士
3、下列詞人中,屬于豪放派詞人的有(B)
A、李煜 B、辛棄疾 C、柳永 D、李清照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表現作者出世思想與入世思想矛盾的語句是(B)
A、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C、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D、月有陰晴圓缺
5、開創豪放派詞風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歐陽修B、王安石C、蘇軾D、辛棄疾
6、蘇軾《水調歌頭》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里的子由是蘇軾的(D)
A、父親 B、哥哥 C、兒子 D、弟弟
7、蘇軾《水調歌頭》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首詞的主題是:(B)
A、羈旅行愁B、望月懷人C、悲悼故國D、憂時傷事
二、賞析題
1、本詞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文中說的“子由”是詞人的--------,其名為---------,他和蘇軾,----------并稱文壇“三蘇”。
本詞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紹寫作緣由。文中說的“子由”是詞人的--字,其名為--蘇轍,他和蘇軾,--蘇洵并稱文壇“三蘇”。
2、全詞以問句開篇,上闋問-------------,下闋問-----------,歸根到底是在問-------------。
全詞以問句開篇,上闋問--月,下闋問--天,歸根到底是在問--自己。
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4、詞的上闋,寫詞人“---------”的想象,詞中描繪了一個-----------的境界,表現了對----------的追求。詞的下闋寫“無限”時對-----------------的探求,全是詞人內心的-------------------,從表達方式看主要是--------------------。
詞的上闋,寫詞人“--天上宮闕”的想象,詞中描繪了一個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現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詞的下闋寫“無限”時對--美滿生活--的探求,全是詞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從表達方式看主要是--------敘述。
5、蘇軾,字______,號________,與《水調歌頭》一詞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親同為“____________”,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________。
子瞻,東坡,蘇轍,蘇洵,唐宋八大家,詞牌名
6、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C)
A、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C、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水調歌頭》中“此事古難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圓之夜,給遠方的朋友發條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調歌頭》里“”的句子。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8、有人就此詞的上闋上了個上聯,請你根據下闋內容對出下聯:
上聯:望月懷逸興壯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聯:例:懷人寫悲歡離合,頗顯曠達胸襟
9、本詞中表達詞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斷變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這首詞中表達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12、對這首詞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上闕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闕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里,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13、你還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關的古詩詞?說說“月亮”“月光”在古詩詞中通常蘊含的意義?
如李白的《靜夜思》。古代詩人常借“月亮”“月光”表達思念之情。
14、對《水調歌頭》(蘇軾)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全對)
A.“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首句陡然發問,這是詩人酒酣之時,對著皎潔的月亮所產生的遐思。B.“我欲乘風歸云,又恐瓊樓玉宇”,這兩句設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麗,夜氣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對人間終不忍棄絕的復雜心情。
C.“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月光的移運,都是“無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見“無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禪娟”此句稱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夠健康長久地生活著,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夠共賞明月而得到些許安慰吧。這也正是作者的進一步處我解脫。
15、給加點的字注音。
(1)宮闕(qùe)(2)瓊樓(qióng)(3)綺戶(yī)(4)嬋娟(chānjuān)
16、補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明月幾時有?。(2),,何似在人間。
(3),月有陰晴圓缺。(4)但愿人長久,。
17、寫出三句描寫“月”的古詩詞句子。
(1)
(2)(3)
18、寫出三句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懷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詩詞句子。
(1)
(2)
(3)
三、問答題
①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問年問月連發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追問:那么他為什么向往月宮呢?
因為他寫這首詞時正被貶官,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向往月宮,進而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樣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點撥:“我欲乘風歸去”,明白的說出了他的這種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望情于現實。在這時,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消極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積極努力、建功立業)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極度的矛盾之中。
③這里的“歸去”應怎樣理解?
(“歸去”帶有歸隱、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表現了詞人什么樣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雖然只有清影隨人,但也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何似在人間”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也顯示了他積極的人生態度。
⑤“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有什么作用?
(“轉”、“低”描寫月光慢慢轉移,表明夜漸漸深了。“無眠”表示離情正濃。“朱閣”“綺戶”與上闕的“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過渡到懷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
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體現了詞人的什么感情?
(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表明了“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開始自解自嘆、自我安慰了,巧妙轉入下一句。)
⑦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它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正因為蘊涵了人生哲理,這句詞也成為名句。
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關于祝福的流傳千古的名句。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安慰,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這句與上闕結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以美好的境界結束。)
⑧這首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對人生的感慨。這首詞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設計目的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較為著名的一首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本著課程標準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體驗”“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養”“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的理論指導,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設計多種情境,讓生讀、思、品、說在能力發展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
設計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并聯系實際,有所啟發
1、教學時按照“讀——品——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2.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
3.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涵
教學方法
“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話……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據此,我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采用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質疑法等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由于本文內涵的豐富性和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我采用多媒體引入了大量有關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供感性領悟的氛圍,為學生順利解讀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蘇軾的有關文學常識及本文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實詞,并能準確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將古詩詞拓展到現實生活,深刻領悟詞中的感情能初步鑒賞品評名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并能準確翻譯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準備
flsh配樂朗讀,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長久》,ppt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創設情境
1 、欣賞美侖美奐的月亮圖“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配《明月幾時有》的輕柔笛音樂曲(為營造典雅的氣氛作準備,使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學習氛圍中)
2、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下面請大家背誦幾句吧,讓我們共同欣賞文人騷客鐘愛的“月亮” 這些詩句,詩人常通過月亮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
(教師的一句話就可以激起學生詩情的波浪結合舊知導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聯系舊知識,起到了對比理解、融合貫通的效果)
二、傾聽作品 ,整體感知
1、欣賞課文的音畫朗讀,說說聽完朗讀后的總體感受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并茂的朗讀,對于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教學目標:
大聲激情的朗讀《水調歌頭》,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大聲激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蘇軾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所謂激情就是在讀書時大聲、清晰的去朗讀課本,并在激情朗讀之后能夠寫出一點自己的感悟。在早讀的時候我們的活動也是繽紛多樣的。對于還沒有學過的課文我們會選擇拿起書本集體大聲的朗讀,這時的要求是最大聲、最清晰。對于學過的我們會選擇小組PK的方法,大家更會想要征服對方,所以是更加的大聲的讀出我們特有的激情。
一、小組《水調歌頭》PK。
最大聲、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讀出本詞。能夠讀準每一個字音。
二、小組自由朗讀《水調歌頭》。
小組的語文課代表組織各組的組員自由朗讀,一定要注意本次的節奏、停頓。在讀準節奏和停頓后加入情感區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組的展示將本課的情感升華到最高潮。為后面的讀后感打好基礎。
三、簡單的寫出讀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讀之后寫下一點點感受為課堂做好鋪墊。
《水調歌頭》朗讀賞析教學反思
本節課總體來說是較為成功的,學生的積極性被很好的調動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學生精神飽滿,朗讀激情。
2、 在小組自由朗讀時每組的課代表都能夠積極的組織組員朗讀課文。
3、 在小組展示時,各小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誦。并能將情感升華,寫出簡單的感受。
當然這節課也略有遺憾比如:
1、學生略顯緊張,沒能表現出平時展示時的最高水平。
2、時間還是有些略顯倉促。
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會做到揚長避短的。讓孩子們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去感受語文真正的魅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