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5
這是行香子教學簡案,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全文】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前言】
《行香子·述懷》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它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讀后不致感到其說得枯燥。此詞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
【注釋】
⑴行香子:詞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燒香,調名本此。平韻雙調小令。《詞譜》以晁補之詞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韻,后段八句三平韻。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諸體。
⑵塵:塵滓,細小的塵灰渣滓。
⑶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內藏風帆十幅。酒滿一分則一帆舉,十分為全滿。
⑷虛苦:徒勞,無意義的勞苦。
⑸嘆隙中駒:感嘆人生短促, 如快馬馳過隙縫。隙中駒:語出《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⑹石中火,夢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歷。石中火,語出北齊劉晝《新論·惜時》:“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而過。”夢中身,語出《關尹子·四符》:“知此身如夢中身。”
⑺“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開口誰親:有話對誰說,誰是知音呢?
⑻陶陶:無憂無慮,單純快樂的樣子。“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
【翻譯】
題為述懷,不免有嘆。縱是灑脫豁達如東坡者,對酒當月,仍不忘塵世浮沉。想必清酒十分,倒影著是自己身外之身;銀月一輪,寄托著是自己夢中之夢。于是乎,放眼未來之閑時,可得頭頂輕松松一片云,手撫悠悠然一張琴,陶樂溪邊,再飲一壺真正的舒懷酒。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其實社會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 做個閑人,何其難呢?古人也只能感嘆: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看到這些詞句時心情震蕩,心弦被觸動,然后就夢想著也會有那天那時,做個閑人歸去,品茶彈琴,看書采菊。
【鑒賞】
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靜之后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囂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蘇軾以博學雄辯著稱,在詩詞里經常發表議論。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后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但在這首詞里卻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像日影移過墻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里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將古人關于人生虛無之語密集一處,說明作者對這一問題是經過長期認真思索過的。上片的議論雖然不可能具體展開,卻概括集中,已達到很深的程度。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佑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
“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陶陶”,歡樂的樣子。《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
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向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并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就足夠了。這多清高而富有詩意!蘇軾是一位思想復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經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一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確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愿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杰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退隱的愿望,臨到晚年竟被遠謫海南。
宋代:蘇軾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
《行香子·過七里瀨》譯文
乘一葉小舟,蕩著雙槳,像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水面。天空碧藍,水色清明,山色天光,盡入江水,波平如鏡。水中游魚,清晰可數,不時躍出明鏡般的水面;水邊沙洲,白鷺點點,悠閑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見沙底;清曉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兩岸連山,往縱深看則重重疊疊,如畫景;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如屏風。笑嚴光當年白白地在此終老,不曾真正領略到山水佳處。皇帝和隱士,而今也已如夢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遠山連綿,重巒疊嶂;山間白云,繚繞變幻;曉山晨曦,青翠欲滴。
《行香子·過七里瀨》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
七里瀨:又名七里灘、七里瀧,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城南三十里。錢塘江兩岸山巒夾峙,水流湍急,連綿七里,故名七里瀨。瀨,沙石上流過的急水。
一葉:舟輕小如葉,故稱“一葉”。
湛(zhàn):清澈。
藻鑒:亦稱藻鏡,指背面刻有魚、藻之類紋飾的銅鏡,這里比喻像鏡子一樣平的水面。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種隱花植物。鑒,鏡子。
鷺:一種水鳥。汀(tīng):水中或水邊的平地,小洲。
屏:屏風,室內用具,用以擋風或障蔽。
嚴陵:即嚴光,字子陵,東漢人,曾與劉秀同學,并幫助劉秀打天下。劉秀稱帝后,他改名隱居。劉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師。授諫議大夫,他不肯接受,歸隱富春江,終日釣魚。
君臣:君指劉秀,臣指嚴光。
空名:世人多認為嚴光釣魚是假,“釣名”是真。這里指劉秀稱帝和嚴光垂釣都不過是夢一般的空名而已。
《行香子·過七里瀨》鑒賞
此詞在對大自然美景的贊嘆中,寄寓了因緣自適、看透名利、歸真返樸的人生態度,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浩嘆。
上闋頭六句描寫清澈寧靜的江水之美:一葉小舟,蕩著雙槳,像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水面。天空碧藍,水色清明,山色天光,盡入江水,波平如鏡。水中游魚,清晰可數,不時躍出明鏡般的水面;水邊沙洲,白鷺點點,悠閑自得。詞人用簡練的筆墨,動靜結合、點面兼顧地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江面風光,體現出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接下來“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節奏輕快。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見沙底;霜溪,是清曉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詞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個不同時辰的舟行之景。既寫出了船之行程,也創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況味,為下片抒寫人生感慨作了鋪墊。
詞的下闋,作者首先由寫江水之清明轉寫夾岸的奇山異景——“重重似畫,曲曲如屏”:兩岸連山,往縱深看則重重疊疊,如畫景;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如屏風。詞寫水則特詳,寫山則至簡,章法變化,體現了在江上舟中觀察景物近則精細遠則粗略的特點。
“算當年,虛老嚴陵。”東漢初年的嚴子陵,輔佐劉秀打天下以后,隱居不仕,垂釣富春江上。昔人多說嚴光垂釣實是“釣名”,東坡在此,也笑嚴光當年白白在此終老,不曾真正領略到山水佳處。“君臣一夢,今古空名”,表達出浮生若夢的感慨:皇帝和隱士,而今也已如夢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傳的實體是什么呢?“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只有遠山連綿,重巒疊嶂;山間白云,繚繞變形;曉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說,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這是蘇軾的一貫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賦》中所感嘆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無竭……”
下半闋以山起,以山結,中間插入議論感慨,而以“虛老”粘上文,“但”字轉下意,銜接自然。結尾用一“但”字領“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三個跳躍的短句,又與上半闋“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遙相呼應。前面寫水,后面寫山,異曲同工,以景結情。人生的感慨,歷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動閃爍、如詩如畫的水光山色之中,雋永含蓄,韻味無窮。
從這首詞可以看出,蘇軾因與朝廷掌權者意見不合,而貶謫杭州任通判期間,盡管仕途不順,卻仍然生活得輕松閑適。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厭倦生活,善于將沉重的榮辱得失化為過眼云煙,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內心的寧靜與安慰。詞中那生意盎然、活潑清靈的景色中,融注著詞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蘇東坡經常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有的評論家便批評蘇東坡消極、悲觀,但人們仍然愛蘇詞。人們從蘇詞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頹唐,而是綠色的歡欣,是詩情畫意的美感享受。
《行香子·過七里瀨》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寧六年)春二月。蘇軾時任杭州通判,巡查富陽,由新城至桐廬,乘舟富春江,經過七里瀨時作此詞。
《行香子·過七里瀨》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現在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季節,這樣的季節往往會使人詩性大發,此時此刻,你最想為大家朗誦哪首詩詞?
請生朗誦……
2、同學們為大家帶來了這么多優美的詩詞,今天我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首詩《夏日絕句》,是同學們在練習二中接觸的一首詩歌。多媒體出示:《夏日絕句》
請生讀詩歌,說說作者是誰?從這首詩歌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清照?生回答……
師介紹:這首詩歌是李清照40多歲時寫的,那時兵荒馬亂,國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經過項羽兵敗自刎的烏江渡口,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句。生齊讀詩歌。
今天我們要一同學習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詞。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李清照和詞的相關知識。多媒體出示:李清照和詞的相關介紹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清照,走進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進李清照的內心世界。多媒體出示《如夢令》
二、讀詞
1、詞,是古代的一種歌詞,它有著很強的節奏感,請同學們拿出筆,用雙斜線給詞分分節奏。然后請生按照節奏讀詞,要求讀出節奏美。
2.說說為什么這首詞很順口,讓人讀來朗朗上口?——+押韻,那這首詞押的什么韻?——暮、路、處、渡和鷺的韻母都是U。請生齊讀這首詞。
三、品詞
1、其實一首詞也就講述了一個故事,(板書:故事)自由讀詞,同桌交流一下,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師相機板書:沉醉、誤入、驚起
A、“沉醉”僅僅是因為喝醉酒了嗎?還被這無限的夕陽美景給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誰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請生讀第一句話。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們會干些什么?品讀“沉醉”:還有什么也醉人呢?請生讀出濃濃的醉意。請生也來醉一次,讀第一句話。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該回家了,乘興而來,興盡而歸——“興盡”是什么意思?盡美酒、盡美景,也可以說是盡興……請生也來盡興一次,請生讀第二句話。
過渡:為什么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酒喝的大醉,還因為天色在逐漸變黑。
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一寄托主旨及其原因
首先分析其寄托主旨,歷代詞話對其詞旨已有詳細論述,如: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白石《齊天樂》一闋,全篇皆寫怨情。”宋宋翔鳳《樂府余論》說得更具體:“(白石)流落江湖,不忘君國,皆借托比興,于長短句寄之。如《齊天樂》,傷二帝北狩也。《揚州慢》,惜無意恢復也。《暗香》《疏影》,恨偏安也。蓋意愈切,則辭愈微,屈宋之心,誰能見之。”無論是前者籠統概述的“怨情”,還是后者具體的“傷二帝北狩”,都包含著幽怨凄涼的感情色彩。胡云翼先生認為此詞“大約是自傷身世之感”,但“究竟作者有何寄托,實在是難以捉摸”。我認為這寄托還是有跡可尋的。不僅是與其時世遭遇密切相關,而且是作者悲苦心境的投影使然。
首先,姜夔生當一個令人灰心失望的時代。據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記載,白石一生經歷南宋高、孝、光、寧四個朝代,在他二十至五十歲期間,正值宋、金議和、南宋偏安,在這三十年“承平”日子里,朝野荒漠,國恥國仇置于度外。白石二、三十歲時,數度客游揚州、合肥及江、淮之間,是屬邊區。符離戰后,其地生產凋敝,風物荒涼,于是引起詞人“徘徊望神州,沉嘆英雄寡”(《昔游詩》)的感慨。《揚州慢》、《凄涼犯》一類詞也頗有“黍離之悲”。
再次,從姜夔的生平際遇來看,他一生過著浪跡江湖、寄人籬下的生活。青年時,曾北游淮楚,南歷瀟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除了以賣字為生之外,大部分是靠別人的周濟生活。這種終生客居他鄉的生活,讓詞人體會到一種漂泊感和孤獨感。這里的“漂泊”不僅是指生活方式,更是指心靈體驗;這里的“孤獨”不僅是形影相吊,更是精神歸屬感的消失。因此他常常感嘆“客途今倦矣”(《徵招》),有著“飄零客,淚沾衣”(《江梅引》)的惆悵,“流光過隙,嘆杏梁雙燕如客”(《霓裳中序第一》)的愁情,“奈楚客,淹留久,砧聲帶愁去”(《法曲獻仙音》)的凄涼。
再次,姜夔一生懷才不遇,終身布衣。對中國文人來說,“遇”與“不遇”的生活遭際,對創作具有重要影響,反映在文風上是迥異其趣的富麗與清冷。同樣的精心刻鏤、音律和諧、詞風婉約的周邦彥詞之所以與姜詞的清冷孤峭呈現出迥然不同的富麗精工的風格,也正因為周邦彥幾乎一生為官,甚至官到“提舉大晟府” 這樣國家音樂機構主管的職務,得到主流社會的承認,心境平和雅正,詞的風格自然趨于富麗堂皇。而姜夔一生貧病交加,長期受助于張鑒,張鑒死后,他生計每況愈下,但仍清貧自守,不肯屈節以求官祿。他的友人蘇洞曾說:“白石鄱姜病更貧,幾年白下往來頻。歌詞剪就能哀怨,未必劉郎是后身。”
山河破碎,世道坎坷,浪跡江湖,寄人籬下,懷才不遇,貧病交加,種種原因,使得姜夔對凄涼寒苦有著深刻的感受,所以他總是以一種憂郁、凄涼、愁苦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即《卜算子》中 所說的“舉目悲風景”。心理的凄涼投射到客觀物象上,產生的文學風格必然帶有幽怨清冷色彩。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論“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 可謂深中肯綮之言。
二“蟋蟀”的文化意象內涵
從詞序中可看出,姜夔與張功父作詞的緣起是“聞屋壁間蟋蟀有聲”。為何蟋蟀能成為情感的觸發點,使詞人選擇它作為吟詠的對象,以發悲秋之幽情?這與“蟋蟀”作為中國傳統文學中的一個蘊涵深遠的文化意象是分不開的。蟋蟀鳴而天下知秋,而“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表現得最多、最豐富的情感,文人們似乎都很偏愛“悲秋”這種情緒。中國古代文學表現“悲秋”始于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種感傷情緒一進入楚辭就帶上了文人特有的憂患和失落。“蟋蟀”與其存在的季節秋天緊密相連,因此“悲秋”現象使得古代吟頌蟋蟀的詩人大多無法擺脫這一審美移情心理。“蟋蟀”的文化意象內涵具體來說包含以下三種:
第一.人生失意的憂憤痛苦。如宋代史達祖《秋霽》中的“露蛩悲、清燈冷屋,翻書愁上鬢毛白”兩句,把孤獨惆悵之情、江湖流落之感、懷才不遇的悲涼借蟋蟀意象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很多詩詞中,蟋蟀都有類似的愁苦意象特點。如“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音響一何悲,弦急如柱促”(《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白居易的“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促織》) ;楊萬里的“一聲能遣一人愁,促織聲聲曉不休”,“人生如何無苦樂,一般蟋蟀兩般愁”(《蛩聲三首》) 。
第二.離愁和相思。如宋代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征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突出整首詞的核心---“愁”,此刻的悲秋情懷是同牽牛織女一樣的離愁別恨。再如唐人雍裕之《秋蛩》:“鳴蛩誰不怨,況是正離懷。”借“蟋蟀”抒離別之情。
第三.懷鄉之思。唐人杜甫的“促織甚細微,哀音何動人”(《促織》) ,是借詠蟋蟀的哀音來抒寫久客在外的愁思。清人陳澧《齊天樂》:“倦游諳盡江湖味,孤蓬又眠秋雨。……鄉夢更無尋。幽蛩不語……歸期又誤”,蘊含了深重的思鄉之情。
三《齊天樂》賞析
“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庾郎”,即庾信,曾作《愁賦》,今已不傳,但據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亂蛩吟壁。動庾信,清愁似織”來看, 《愁賦》大約與蟋蟀有關(蛩是蟋蟀的又一別稱),即使無關,顧名思義,也可以想見是哀愁之作。庾信本在南朝任官,素有文名,后出使西魏,從此羈留北朝,不得南歸,雖位高名顯但思念故國,作《哀江南賦》以哀痛梁朝的滅亡。杜甫詩云:“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而姜夔作此詞時,正是1196年,北宋已傾覆七十年,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進取,也難逃滅亡命運。姜夔之愁與庾信之愁通過“蟋蟀”這種情感的載體,有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對應。這種愁,絕不是簡單的文人悲秋,而是家國之愁,是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的士大夫之悲。“私語”即蟋蟀凄切細碎的聲音,晚秋時候的蟋蟀聲常時斷時續,略帶顫音的鳴聲變得有氣無力,給人如泣如訴之感,難免不讓人愁緒萬千。宋代賀鑄在《天香》中寫到:“燭映簾櫳,蛩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極言秋日黃昏,伴著蛩鳴,所產生的無盡的 “天涯倦客”的愁思。“更聞”與“先自”相呼應,吟賦悲聲與悲戚蟲聲交織在一起,寄寓了詞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
“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銅鋪”指銅做的鋪首,裝在門上銜門環,此指門外。“石井”,此指井欄邊。這里點明了蟋蟀生長的地方,大多是環境濕冷的地方,渲染上了一層清冷的色彩。其中“侵”字,煉字傳神,形象寫出了青苔鋪滿井欄的畫面,類似的用法有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
“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哀音似訴”,承上“私語”而來,這如泣似訴的聲聲哀鳴,使一位本來就輾轉無眠的思婦更加難以入夢,只有起床以織布來排遣煩憂。在思婦詩詞中,“蟋蟀”是經常出現的意象。例如,敦煌曲子詞《菩薩蠻》:“香銷羅幌堪魂斷,唯聞蟋蟀吟相伴。每歲送寒衣,到頭歸不歸?” 南北朝謝眺也有“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佇立。”此類詩詞中,描寫的都是月涼夜靜的晚上,思婦輾轉難眠 ,充耳的是唧唧的蟋蟀鳴聲,聲音時緩時急,時大時小,像風吹落葉,蕭然驚心,引發的是綿綿的愁緒。輕吟之下,獨守空房的思婦會更加思念漂泊遠方的丈夫而覺孤苦。“起尋機杼”是一個無意識的動作,類似于李清照《聲聲慢》開頭中所描述“尋尋覓覓”,思婦百無聊賴,若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總想做點什么事情來消解自己的孤獨寂寞。“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依然是寫思婦懷念征人的心情。面對屏風上的`遠水遙山,不由思緒萬千。“甚情緒”實際包含了千愁萬緒:何時才能將親手織就的冬衣送到遠方征人的手中?秋夜露寒,什么時候征人才能回到自己的身邊?遠人遙隔,而此時只余一人對影自憐,又有什么情緒來排遣憂愁呢?幾句言簡意遠,委婉盡情。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首句嶺斷云連,最得換頭妙諦,被后人奉為典范。“嶺斷”指其空間和人事的更換,“云連”,指其做到境換意連,脈絡暗通。在這句中,由室內的思婦轉到室外的搗衣女,但兩者之間的情意是相通的,思婦無眠,寄托的是思念,女子搗衣,同樣蘊含著此種情懷。秋風蕭瑟,天氣轉涼,該添置寒意,特別是當親人遠離自己時,織布縫衣就更寄托無限情意,如李白《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同時此句中“暗雨”這個意象也值得注意。一方面,此意象代表了白石詞一貫的清冷風格,詞人偏愛冷香、冷紅、冷月、冷楓,暗柳,暗雨等衰落、枯敗、陰冷的意象,形成一個“清冷意象群”,以此構造幽冷悲涼的詞境。另一方面,細細密密、潺潺不斷的雨,也正是思婦和搗衣女無處不在的愁情的象征,本就徹夜難眠,又遇陰沉雨天,正是“夜長衾枕寒”,聽著雨滴“空階滴到明”。
“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此句繼續寫蟋蟀鳴聲的轉移,將空間和人事推得更遠更廣。“候館”可以包含遷客騷人,游子征人等;“離宮”,可以包括不幸的帝王后妃、宮婢彩女。這些飄泊者、失意者,不論尊卑長幼,都要悲秋吊月,聞蟲鳴而無限感傷,個人不幸或家國之痛縈繞心頭。直到今天,蟋蟀的哀鳴聲依然回蕩在游子的耳旁,縈繞在詩詞的字里行間。如:現代臺灣詩人洛夫《蟋蟀之歌》,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豳詩漫與”,詞人說自己受到蟋蟀聲的感染而率意為詩了,此語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但下面突然插入“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兩句,寫小兒女呼燈捕捉蟋蟀的充滿樂趣的畫面,聲情驟變,與前面的悲傷情調似乎很不符合,但這種以喜襯悲而欲覺悲的寫法,比直接描寫更感人至深。例如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眉腮,已覺春心動”來寫心情的喜悅,接著又以“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市”來寫詩情酒意沒人相伴而引起悲傷落淚。正如陳廷焯所說:“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以樂筆寫愁然,正是白石詞的匠心妙用。這種天真兒女所特具的樂趣,反襯原本就無限幽怨凄楚的琴音,使其變得“一聲聲更苦”了。
整首詞遺貌取神,離影得似,從虛處著筆,寫蟋蟀,卻不局限于蟋蟀,即葉嘉瑩所說“是要攝取事物的神理而遺其外貌”(《靈谿詞說》),從蟋蟀的哀鳴轉到聽哀鳴的人,妙在如“野云孤云,去留無跡”(張炎《詞論》)。古來寫蟋蟀詩詞甚多,唯白石寫來清空。正如許昂霄《詞綜偶評》所言:“將蟋蟀與聽蟋蟀者,層層夾寫,如環無端,其化工之筆矣。” 《唐宋詞一百首》也評點:“蟋蟀本無甚可寫,所以詞中著力刻畫蟋蟀鳴聲和聽其鳴聲的人,將二者層層夾寫,多從側面著筆,頓顯靈動,詠物而不粘著于物,方成詠物高境。”
參考書目:
【1】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2】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 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3】王洪《唐宋詞精華分卷》,北京:朝華出版社,1991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