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7
這是行路難其一微課教案,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臨場發揮,教學機智。由于今天是期中考試的第二天,所以,我首先問同學們,“你們認為這次考試考得怎么樣?”大家異口同聲地認為不好。所以,在講解完《行路難》的時候,我對大家說“盡管大家這次考試沒有考好,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感同身受。《飲酒》中表達的是“寧靜致遠,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這句話原出自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說我曾經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講述的是在大三考研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找工作,花前月下,而我,能將考研堅持到底,就是因為心里想著這句話,讓自己有一顆平靜的心,靜下心來學習。
3、情景教學。在背誦這兩首詩的時候,帶領大家一起體悟這首詩的結構,即創作情境。舉例說來,《飲酒》中,我對大家說:“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詩:這首詩的先說生活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但是卻感受不到車馬的喧鬧,為什么會這樣呢?文章提出思考:‘問君何能爾’,接下來作答‘心遠地自偏’,因為的是什么?是閑適的心境。接下來文章用一句話具體表達了恬淡閑適的情懷,這句話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最后,作者說出了體會到人生真諦的一句話,那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體會了文章的情境,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背。
4、小組比賽的形式。采取多種方式的小組競賽。如《飲酒》比較簡單,就讓各個小組中的下等生來背誦,為小組贏得更多的分數,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整體成績很高。《行路難》比較難背,時間又比較短,就發揮各個小組組長的優勢。從而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鍛煉。(注:分組細則:把全班學生按照小組蛇形排列分為六個小組。1號為各組的組長,采取加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個小組的一號回答問題加一分,二號加二分,依次類推,這樣,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讓差生來回答。或者說,這個問題由各個小組的6號來回答。這樣,就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鍛煉。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是個不錯的想法)
《行路難》描述的是詩人被“賜金放還”之后,京城好友為其設宴餞行時的場景。廿年顛沛,贏得天下詩名,終于得近天顏;理想近在咫尺時,卻因不甘獻媚于權貴而黯然被逐,其間的心理落差何啻天淵!面對著“金樽清酒”、“玉盤珍饈”,詩人食不甘味,酒難入喉,這是他此時憂悶茫然的心理直接在生理上的表現。理想破碎的痛苦幻滅和內心深處的孤傲自許糾結、掙扎,剎那間心靈的絲絲顫動,體貼入微的捕捉和解讀,正是走近詩人的不二捷徑。
教學過程中,故設疑問、巧妙追問、還原解讀,各種方法的巧妙運用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捕捉詩人剎那間的心靈顫動,一步步貼近詩人的內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茫然中仍藏希望,絕望中依舊昂揚的浪漫主義形象。還原本真,從字里行間尋求詩人的心靈顫動,解讀詩人的心靈密碼,這,才是讀詩的正道啊。
“詩緣情”、“情動而辭發”。如何去輕叩詩歌們,讓詩人洶涌澎湃的情感激流汩汩地流淌進讀者的心靈呢?其秘訣就是朗讀,在反復的淺斟低唱中進入了詩歌的氛圍與美好的意境。
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的設計和展示是學生理解詩人情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朗讀的指導亦是隨機應變,巧妙多樣。或通過學生自評理解,或通過朗讀展示直觀體會,或通過字詞賞析細細落實,或通過聆聽教師范讀揣摩模仿,不同的指導卻都是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出發點的,注重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心靈來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以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以,誦讀不是讓學生在別人的作品里機械地抒情,而是要讓詩歌成為引發學生內心真實情感的源泉,“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與筋肉里”(朱光潛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反復閱讀和查找有關資料,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語言感覺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學情分析
學生不易于把握詩歌的情感。基于這種情況,要對學生充分的朗讀指導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復雜變化、激蕩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行路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唐代大詩人李白我們非常熟悉的、我們也學習他的不少作品。也了解一些這位大詩人的有關情況。下面我請同學來說說,我們都學習過他的哪些詩歌呀?”
多媒體展示李白的相關作品學生誦讀。
學生談談他所知道的李白的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初步感知。
2、播放有關的朗讀視頻、供學生感知
3、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4、學生嘗試劃分詩句的節奏。形成統一意見后按節奏朗讀。
5、揭示課題介紹相關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6. 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三、合作探究
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我們都知道李白的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課文的第一句是采用什么修辭手法來寫美食與美器的?面對美食與美器詩人是什么表現呢?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3、應該以怎樣的語氣來朗讀“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4、應該以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支帆濟滄海。”?
四、藝術手法及語言特色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浪漫主義詩風的明顯特點就是在修辭手法上大量的夸張手法的應用。在寫作手法上采用聯想與想象,在表達感情上的直抒胸意。請同學們說說這三個方面在詩歌哪些語句上體現了出來?
2、學生上黑板嘗試以折線圖的方式畫出李白感情變化的圖示?
3、李白在本詩中化用了哪些典故?這些典故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4、嘗試模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支帆濟滄海。”寫幾句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的句子。
五、誦讀與背誦。
六、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名學生說說我們李白的詩句中感受到應怎樣對待生活與學習中的困難與挫折。
五.課堂小結
詩人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來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引用“呂尚”“尹伊”“宗愨”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志向,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樣的反復感嘆來表現世事的艱難與心中的苦悶。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支帆濟滄海。”來表明自己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
六.作業
查閱李白的其它兩首《行路難》背誦、并嘗試進行分析與賞析。
七.板書設計
行路難
美食、 美器 作者的狀態、心情
清酒(斗十千)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拔劍四顧
金樽、玉盤 茫然
1、教學導入富于詩意,略有創意。我把個人對李白的理解與解讀作為切入點,制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向往和激情。
2、教學環節簡明流暢,清晰適用。我用課堂生成提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3、運用“聯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古詩,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信息輸入,先從大體上感知,然后運用在課堂上得到的閱讀經驗去閱讀李白的其他詩歌,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能更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師在導入之后沒有照顧到學生已經具有的閱讀熱情,沒有給機會展示、交流他們在預習時自己獲得的閱讀體驗。在具體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在被任務驅使,為環節所困,過多考慮教學的形式,因而學生的活動甚少,這是新課堂之大忌。總之,“聯讀”是一種嘗試,理論支撐不夠,實踐經驗也缺乏,課堂就顯得力不從心。
對于引讀環節我原來的設置是繁瑣的講解,結果占用了學生朗讀和賞析的時間。后來我采用引讀的方式,設置問題導入想講的詩句,然后采用追問和感情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如這首詩的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幾個問題“朋友為李白餞行的酒宴是否豐盛,從哪兩句詩可以看出來?”“面對酒宴,李白有何舉動,從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悶彷徨之余詩人想起了兩個歷史故事,哪兩句詩引用了這兩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有什么共同點?李白為什么引用這兩個故事?”教師簡潔引讀、“乘勝”追問,學生或脫口而出,或短暫思考,或自行商量,課堂呈現出自然、活潑、節奏明快,我似乎聽到學生的思維在拔節長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