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3
這是精神的三間小屋教材分析,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和目標:1、掌握作者的三間小屋的具體內容;2、詳細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間小屋”具體的精神內涵;3、簡要分析文章的語言。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這“精神的三間小屋”賦予的精神內涵及給予的生活啟示。教學內容與步驟:一、作者簡介: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長在北京,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屬學校。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歷任衛生員,軍醫,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余萬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驚奇》等。著有《畢淑敏文集》四卷,長篇小說《紅處方》。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國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二、課文分析:1、作者說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呢?a、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b、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c、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2、1-6自然段寫的是什么?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么關聯?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4-6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寫的?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適合的事業,文中:“白樺林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要干一番大事業,如何尋找。也許王國維的《三境界》能給我們啟發: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第一境界是尋找階段,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高瞻遠矚,確立遠大目標;第二境界是耕耘階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達成目標;第三境界是收獲階段,已經為追尋目標精疲力盡,快要放棄時,卻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獲得了成功。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們努力!努力了,我們容易找到合適的事業,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所以努力是關鍵,而“空談雄心壯志”、“等待一鳴驚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對待我們的學習、事業要認真、努力,樂于其中,因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只有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你才會樂于其中。5、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6、概括18、19段的內容:總結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棲息地是我們的義務和權利,提出擴大精神空間的建議。三、總結散文的主題: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四、寫作特點:1、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2、構思新穎獨特。3、語言樸實,意蘊深厚。4、文筆細膩。【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0分鐘)閱讀選文,完成各題。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丑惡的仇恨、對污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復雜對立的情感林林總總,會將這間小屋擠得滿滿,間不容發。你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在某一個金戈鐵血之夜,它們會無師自通與天地呼應,錚錚作響。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氣;假若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凄壓抑,形銷骨立。如果想重溫祥和,就得凈手焚香,灑掃庭院,銷毀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讓一束圣潔的陽光,從天窗灑入。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適合你的事業,白樺林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這不但因為相宜的事業,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難預知,將在18歲還是
40歲甚至更滄桑的時分,才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當我們太年輕的時候,因為尚無法真正獨立,受種種條件的制約,那附著在事業外殼上的金錢地位,或是其他顯赫的光環,也許會灼晃了我們的眼睛。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定力,將事業之外的贅物一一剝除,露出它單純可愛的本質時,可能已耗費半生。然費時彌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背負著它,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1、給加點字注音。
憎惡 游弋 俯拾即是 灼晃附著 贅2、解釋詞語的意思。鳩占鵲巢:李代桃僵:3、分析“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的表達效果。4、分析“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語句的含義。【試題答案】1、zēng wù yì jí huǎng fù zhuó zhuì2、比喻強占別人的房屋、土地、產業等。本文指事業以外的贅生物占據了事業。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文中指事業因事業之外的贅生物而不得發展或荒廢。3、用了比喻句,把有愛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4、如果事業以外的贅生物占據了事業的位置,或者事業為其他方面所替代,家必定不會穩定安寧。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如果說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么,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么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它將“說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
(2)背景鏈接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居住條件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家”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身體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寬敞,可人們是不是也該想到“心靈活動”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寬,也需要達標呢?正如書中所說,“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是應該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2.生難字詞
(1)字音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麾下(huī)
廣袤 (mào) 贅余(zhuì) 窗欞(líng) 坍塌(tān)
要訣(jué) 困厄(è) 襟懷(jīn) 灼晃(zhuó)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
(2)詞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品種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喜鵲的巢。比喻強占別人的房屋、土地、產業等。
【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輕聲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 (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著我們的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我們的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作者說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
明確:(1)第一間小屋盛著我們的愛和恨。(2)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3)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段寫的是什么?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么關聯?
明確: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第4~6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的心靈活動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容呢?
3.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拓展美讀:師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
盛著愛恨——光明溫暖
盛放事業——堅固優雅
安放自身——獨特安穩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學生們的思想境界有了變化,他們明白了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寬宥、游弋”等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間小屋”具體的精神內涵
3、把握課文多方設喻,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行文特點
二、教學重點
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賦予的精神內涵。
三、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多方設喻的寫作方法,把握每一間小屋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空間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完全體會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發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長在北京,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屬學校。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預約死亡》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經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驚奇》,長篇小說《紅處方》等。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麾(huī)下 廣袤 (mào) 贅(zhuì)余
窗欞(líng) 坍(tān)塌 要訣(jué) 困厄(è) 襟(jīn)懷 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 俯拾即(jí)是 馳騁(chěng)
(2)詞語釋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成的東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三、整體感知
1、為什么要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明確: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
2.這篇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 (第1—6段) 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精神內涵
1、第一間精神小屋可以存放哪些情感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該怎么做為什么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丑惡的仇恨、對污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復雜對立的情感都存放其中。
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因為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否則,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凄壓抑,形銷骨立。
2、第二間小屋為何要用來盛放我們的事業怎樣才能使這間小屋堅固優雅
我們將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漫長的時光。不要輕覷了事業對精神的濡養或反之的腐蝕作用。當這件小屋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時,就能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規劃著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
3、為什么我們自身還需要一件獨立的小屋
要給自己的思維留下道路;給自己的發現留有空間。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人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五、歸納主旨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華。
六、鑒賞語言
感悟深刻的思想要靠靈動的語言傳達,有人評價畢淑敏的語言“熱切誠懇,娓娓道來,如敘如訴,純潔的露水,蓬勃的白樺,端莊的麥穗,舒緩而磅礴的河流,浸潤著對她人生的深沉思索,透露出她對人生的大智大慧的感悟”。 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比喻句,說說你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并完成下列語言積累:
1、關于“愛與恨”的比喻句:
例:你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
2、關于“事業”的比喻句:
例: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七萬個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
3、關于“自身”的比喻句:
例: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
七、拓展延伸。
畢淑敏在文中指出:“精神的小屋,定需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 “愛一行,干一行” 和“干一行,愛一行”,你同意哪種觀點呢說說你的理由。
“干一行,愛一行”者說:態度決定成敗!在目前就業環境嚴峻的情況下,大家的選擇機會并不多,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端正態度好好的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培養對這份工作的興趣。
“愛一行,干一行”者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保持激情,發揮最大的潛力。很多時候迫于現實選擇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結果不能堅持下去,一切有要從頭開始。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工作,才是明智的。
八、課堂小結
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九、作業布置
仿寫句子:
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
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
十、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系。2、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獨特美學風范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2、品味文章具有的獨特美學風范的語言。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4
第一二課時
一、導入: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園圃,意志是這園圃里的園丁……讓它荒廢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權力都在于我們的意志。
俄國大文豪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沒有知識或知識不多就難免愚昧;不習慣思維就會造成粗魯或莽撞;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空間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體會得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發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作者簡介
畢淑敏(1952——),女,國家一級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寧,祖籍山東。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當兵,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1980年轉業回北京。1991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余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等。
三、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一)請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字音,梳理字義。
1、生字注音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麾(huī)下 廣袤(mào)
贅(zhuì)余 窗欞(líng) 坍(tān)塌 要訣(jué) 困厄(è)
襟(jīn)懷 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俯拾即(jí)是 馳騁(chěng)
2、詞語解釋。
1.自慚形穢:“慚”,慚愧;“形穢”,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3.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4.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鳩占鵲巢:斑鳩占據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成的東西。
6.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僵死。比喻兄弟相愛相助,患難與共。后用以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7.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8.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9.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10.坍塌:崩塌。
11.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作者說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間小屋盛著我們的愛與恨。
B.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
C.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自然段寫的是什么?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么關聯?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事業?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首先是尋找階段,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高瞻遠矚,確立遠大目標。
其次是耕耘階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達成目標。
最后境界是收獲階段,已經為追尋目標精疲力盡,快要放棄時,卻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獲得了成功。
5.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難點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意見”?
通過舉例分析說明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這個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內容:
總結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棲息地是我們的義務和權利,提出擴大精神空間的建議。
第三四課時
五、文本細讀
(一)第1-6自然段
①文中有哪兩句關于人的心靈的描述?為什么說我們面對名言與古話時會自慚形穢、不知所措?
明確:文中“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撐船”兩句話對人的心靈進行了描述。“自慚形穢”是因為“我們難以擁有那樣雄渾的襟懷,不知積累至那種廣袤,需如何積攢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樣的“不知所措”是因為“我們不過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懷有效仿的渴望,也終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寬宥了自己”。
②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別對應的是什么?
明確:“泥土”、“浪花”、“云霓”分別對應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③本部分哪幾段話表明由人需要物質空間自然轉換到人需要精神空間?作用是什么?
明確:有“人的肢體活動,需要空間。人的心靈活動,也需要空間”這幾句話自然轉換顯得不露痕跡。
④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明確:“宜選月冷風清竹木瀟瀟之處,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⑤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運用什么方法來進行闡述?
明確: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來比喻“心靈空間”。
(二)閱讀第7-8自然段
①第一間小屋中盛著我們的愛與恨之時,作者著重強調的是什么?
明確:在第一間精神的小屋中,作者著重強調的是“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無論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詐,請依然相信人類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個百分點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假如愛比很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那是你大的福氣。假如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戚壓抑,形銷骨立”。
②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動,飛揚,鮮明,新奇,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你能舉例說明嗎?
明確:本部分作者所運用的方法還是比喻,還有擬人等。此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使得作者筆下的文字真如繁花盛開,奇英繽紛,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也使得說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也使得說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生動又悅耳,在擴大感染力的同時,必然會增強說服力。如文中將“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比喻“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既貼切又奇特而鮮明。再如文中“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象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就溫馨而活潑,新鮮極了,非常有感染力與說服力。
③“無師自通”、“凈手焚香”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無師自通”這里指自然發生。“凈手焚香”,這里指去除塵埃,營造凈化的仁愛心境。
(三)第9-13自然段
①人生工作“七萬個小時,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面前“,大多數人會有怎樣的反應?為什么?
明確: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會始于驚駭終于沉思”。這是因為要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整整35年的時光,假如你從事的工作時你的愛好,這7萬個小時,將是怎樣快活和充滿創意的時光!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7萬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
②大多數人在談到工作時是什么樣的表情?為什么?作者認為事業對精神有濡養或腐蝕作用,上文中有這樣的形象表述,你能否指出來,并舉出生活中的例子?
明確:在談工作時表情是乏味麻木。這是因為找對了工作的幸運兒不多。其“濡養”或“腐蝕”作用是“快活和充滿創意”或“花容磨損日月無光”。
③為什么說適合你的事業,如同“白樺林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找尋”?
明確:主要靠自我尋找,不但是因為相宜的事業,并非象雨后白樺林中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④為什么你很“難預知將來”?很難“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
明確:很難預知,是因為很難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還因為當我們太年輕的時候,…‥尚無法真正獨立,受種.種條件的制約,那附在事業外殼上的金錢地位,或是其他顯赫的光環,也許會灼晃了我的眼睛。
⑤當我們“可能已耗費半生”,“費事彌久”才“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一一剝除,露出它單純可愛的本質時”,還應該怎么辦?為什么?
明確:當我們可能“耗費半生”,“費時彌久”才“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一一剝除,露出它的單純可愛的本質時”,我們還要在“精神小屋”,“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⑥建造“堅固優雅”的第二間精神小屋,它的“要訣”是什么?為什么?
明確:建造“堅固優雅”的第二間精神小屋,它的“要訣”是“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這是因為“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背負著它,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
⑦“鳩占鵲巢”、“桃代李僵”在這里分別指什么?
明確:“鳩”與“李”這里代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
(四)閱讀第14-17自然段
①為什么作者會說安放我們自身好像一個怪異的說法?
明確:之所有“怪”就是因為人們根本還未認識到我們的精神住所不住著自己,而是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是不正常的。
②文中16自然段說我們認識的人具體指哪些?
明確:我們所認識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別的喉嚨都囔過的,別的手指圈劃過的、世界萬物。
③文中16自然段表達對人對己迥然不同的態度的語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明確: 表達對人對己迥然不同的態度的語句是“我們把自己的頭腦……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作用:強烈的反差,鮮明的對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銘心的震撼。
④文中17自然段開頭說“如果真是那樣”,這里的“那樣”指的是什么?“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精神小屋”又會怎樣?
明確:“那樣”即第16自然段中鮮明對比的有關情況。“如果真的那樣”則“我們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它紙糊的墻壁化為灰燼,白雪的頂棚變作泥濘,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澤,江米紙的窗欞破裂,露出慘淡而真實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
(
五)閱讀第18-19自然段
①為什么說“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明確:因為相對于人類而言,它涉及的都是個人的喜怒哀樂、事業與生活;相對個人而言,它的意義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寬廣。
②文中“我們……但我們……”這一組排比句指出了什么?
明確:指出我們建筑美觀結實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條件分別是:擁有健康、莊嚴、努力、真誠。
③當我們完成了自己精神小屋的建造后,應當再如何?
明確:不妨擴大疆域,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開拓我們的精神曠野。
六、主題
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七、寫作特點
1.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
2.構思新穎獨特。
3.語言樸實,意蘊深厚。
4.文筆細膩。
八、教師總結觀點,提出希望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我們要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擁有“健康”“莊嚴”“努力”“真誠”,我們才能擁有幸福而充實的生活。
20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人和動物植物一樣,都是從屬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們的維護者,人應當學會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人需要有點向往,有點激情,更需要點精神,否則會變得鄙陋、庸俗。
王魯湘:我們無法詩意地生活,但是我們可以追求詩意的生活,如果我們連追求詩意生活的想法都沒有了,那么我們的生活注定永遠蒼白甚至貧瘠。
同學們,讓我們學會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