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9
這是醉翁亭記優秀教學設計之導入,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通過誦讀吟詠,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獲得鑒賞詠史詩的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的欣賞個性。
②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
感悟詩人懷才不遇的復雜心情。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多角度感受詩人借古詠懷的悲情。
教學設想
選修課中的詩詞鑒賞應區別于必修課中的詩詞教學,應更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要有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本堂課設想以《長沙過賈誼宅》為例,讓學生掌握如何去把握詠史詩中詩人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你鑒賞詠史詩
詠史詩概念:
詠史詩是詩人通過對史跡、史事的詠嘆,抒發其內心復雜的情感的詩歌。
詠史詩的主要內容:
(1)對人或歷史表達緬懷之情,或追慕古賢、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
(2)通過仰慕憑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現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苦悶。
(3)對昔盛今衰的感嘆,詠古實為傷今,諷喻社會現實。
詠史詩的鑒賞要點 :
弄清史實、體會意圖、領悟感情、分析寫法
二、學習《長沙過賈誼宅》
(一)史實中品悲情
1、作者介紹:
劉長卿(709-約780),字文房,河間人,今屬河北。天寶年間登進士第,肅宗時為長洲尉,攝海鹽令,因事下獄,貶為藩洲南巴尉(今廣東電白)。后為轉運使判官、淮西轉運留后。被誣,貶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馬,遷隨刺史,死于任上。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
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為大歷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并稱“錢劉”。善寫五律,以“五言長城”自負。
2、學生結合課文,了解本詩的背景:
弄清史實
賈 誼: 被貶長沙三年
劉長卿:“剛而犯上,而遭遷謫”。
體會意圖
由賈誼故宅見到的悲涼情景聯想到賈誼被貶的遭遇,由此又想到自己剛而犯上被貶長沙的現狀,于是詠古抒情。
(二)誦讀中品悲情
誦讀后思考:本文的詩眼是哪個字?
教師提示:悲。奠定了全詩憂郁凄愴的感情基調。
(三)鑒賞中品悲情
(教師示范品味首聯、頷聯的悲情,學生自主品味頸聯、尾聯的悲情。)
首聯: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鉤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郁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分。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頷聯: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向慕、寂寞興嘆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益以“空見”二字,更進一層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術、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抒寫得沁人心脾。
頸聯: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點撥: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的命運。“有道”的中興之主漢文帝尚不能重用才華橫溢的賈誼,那么,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詩人自己呢?詩人被一貶再貶,沉淪落魂看起來也就是必然的了。這里一語雙關,將暗諷的筆觸對準當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來,詩人究竟不能自釋其然,面對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當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盡,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賈誼會到湘水邊來憑吊他(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賈誼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劉長卿又會在蕭瑟的秋風中來憑吊他的舊宅。千載知音難覓,又有誰能聽到詩人呼告無處、痛苦難耐的心聲呢?
尾聯: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點撥: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詩人在賈誼舊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風吹過,黃葉飄零。“君”既指賈誼,也指自己;“憐君”既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為何,這是對昏庸統治者的質問,也是對自己與賈誼都被統治者不公正對待的控訴。
(四)拓展中品悲情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一句以“有道”對“無情”,含意雋永。聯系李商隱的《賈生》一詩,說說你對“有道”的理解。
點撥:此句中“漢文有道”是反語,表面上寫號稱中興之王的漢文帝任用賢才,實際上卻將賢才一貶再貶,下句所對“無情”正是對“有道”的巧妙回應,說是“有道”實為“無道”。《賈生》詩中的漢文帝正是這樣的,表面“有道”,“夜半虛前席”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但卻不為天下蒼生,而是問虛無的鬼神之事,這樣的君王,實為無道。而詩人被貶時的唐代宗,更是無法與“無道”的漢文帝相提并論。詩人既是自負,也是感傷,全句諷刺巧妙,一語雙關。
(五)拓展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方法分小組從剩下的兩首詠史詩中任選一首進行鑒賞。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掌握和積累詠史詩這一題材的常見內容和感情。
掌握解讀詩歌的五個切入口,全方位理解詩歌中透露出來的憐“君”也是憐已,傷古人也是傷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劉長卿詩中借憐賈誼來自憐,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詠史詩這一類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難點:如何通過題目、作者、題材、意象等因素讀懂詩歌,體會詩歌中傳達出來的感情。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古詩詞閱讀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當中最難的部分,許多高三學生在經過一年系統的學習之后,對于詩歌閱讀依舊不知從何下手。詩歌閱讀難,原因之一是我們現在讀得少,積累少,自然乍一接觸就覺得隔閡,無法理解,詩句讀不通,感情把握不到。但假如我們讀時多花點心思,或者說嘗試全方位地去把握理解,古詩詞真沒有那么難!
我們不妨來看看今天要學習的這首七言律詩,“五言長城”劉長卿所寫的《長沙過賈誼宅》。。以后讀詩,我們不妨嘗試從以下五個角度來看,題目、作者、注釋、題材和意象。
解題目
題目長沙過賈誼宅,“過”是拜訪的意思,“長沙”和“賈誼宅”點明了地點,同時“賈誼”也點明了意象。解讀題目,我們能夠初步感知詩歌大致的內容,在長沙拜訪了昔日賈誼居住的宅子,憑吊了賈誼。
明題材
如何明確這首詩是詠史詩呢?
明確:一是由詩歌的題目所指向的內容可以初步確定這首詩的內容是詠史詩。二是由這首詩處于詠史詩這一個板塊內容,這也可初步判定。
詠史詩的一個最重要特點是,所詠對象是古的,所抒感情是今的。
知作者
劉長卿,唐代詩人。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后因事得罪,貶為嶺南的南巴尉。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興元元年(784)和貞元元年(785)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
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為大歷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并稱“錢劉”。善寫五律,以“五言長城”自負。
注意:劉長卿的官場生涯中,歷經多次貶謫,被貶長沙的賈誼,自然而然喚起了有相同經歷的劉長卿的同情,正如詩句所流露出來的“憐君何事到天涯”,同情你為什么會被貶到如此遙遠的地方呢?憐君其實也是自憐。
析意象
請你找出詩中出現的意象。
補充:意象是帶有詩人情感的客觀事物。
秋草、寒林、日斜、無情湘水、寂寂江山這些客觀物象實際也帶著作者的情感,營造出了蕭條冷寂的氛圍,與詩歌當中“萬古惟留楚客悲”,“憐君何事到天涯”是一致的,楚客即是詩人自己,憐君即是自憐。
小結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詩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補充拓展
詠史詩常見的內容和感情。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唐)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賈誼被貶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萬代令人傷情。
我在秋草中尋覓人跡不在,寒林里空見夕陽緩緩斜傾。
漢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無意憑吊有誰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葉紛紛,可憐你不知因何天涯飄零?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劉長卿“剛而犯上,而遭遷謫”(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茂名南)縣尉;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貶為睦州(浙江建德)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當作于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
1、本詩頷聯景物描寫有何作用?試作簡析。
頷聯通過對“人去后”、“日斜時”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寫,渲染了長沙賈誼故宅的蕭條、冷落、寂寥的氛圍,烘托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為下文抒發感慨做鋪墊。
1、頷聯兩句中的“獨”“空”二字用得十分傳神,請簡要賞析。
獨,獨自,在蕭條冷落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表現作者對賈誼的景仰向慕之情和難掩的孤獨落寞。空,形象地寫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氣氛,表現了詩人感傷斯人已去的痛苦、悵惘之情。兩字共同創造出了悲涼感傷的意境氛圍。
1、頷聯渲染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分析。(2分)
詩人獨自尋覓在斜陽之下的荒草寒林間,四野無人,渲染出一片蕭條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圖。
2、試分析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本詩借古傷今,借賈誼被逐長沙之事,表達了對賈誼的同情,對漢文帝的指責,對自身際遇的慨嘆,對當今統治者的不滿。
3.下列對作品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D ) (3分)
A.首聯寫賈誼被貶長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涼,奠定了全詩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調。
B.頷聯寫詩人步入賈誼故宅所見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圍,為下文抒發感慨做了鋪墊。
C.頸聯寫賈誼當年在湘水憑吊屈原,如今,詩人又來到長沙憑吊賈誼;此乃萬古同悲。
D.尾聯感嘆唐王朝風雨飄搖時卻貶謫無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發出了憤怒的質問。
4.本詩與課本上左思《詠史》比較,任選一角度,簡要賞析兩詩表現手法上的異同。(4分
都運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劉詩借賈誼屈原的被貶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詩借西漢舊事,表達了對西晉門閥制度的不滿。
本詩①借景抒情(賞析頷聯)②擬人、反問(賞析頸鏈、尾聯)③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等)。
左詩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華的寒門子弟與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對比:兩種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運的對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