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0
這是精神的三間小屋板書,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三維目標:
1.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系。
2.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3.體會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見大”的精妙構思。
4.品味本文具有獨特美學風范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
2.品味文章具有獨特美學風范的語言。
3.理解第三間小屋中“自身”的內涵。
教學方法:討論,品讀。
教學過程:
一、配樂導入。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瀏覽全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間小屋?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板書):
2.討論(難點突破):第三間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樣的內涵?
?。?)自由朗讀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間小屋的特點。
(2)討論: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發現、自己的話及自己的意見”?
?。?)小結: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這個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配樂朗誦:學生朗讀第14——16自然段,老師背誦第17自然段。
3.理清邏輯:
?。?)學生討論:有人認為三間小屋之間是并行平列關系,你同意嗎?
?。?)教師小結:是啊,情感、事業、自身是密不可分的。愛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動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飛,“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以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不都是在愛國情感驅使下完成宏圖偉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嗎?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業是精神的支撐,自身則是精神的棲息地。“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為了真理而獻出生命的布魯諾不都開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讓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閃閃而彪炳千古嗎?
4.分析文章結構,體會“大中求小,小中見大”的精妙構思。
討論:精神的小屋“三間”足矣,房屋的空間,雖“小”足矣??勺髡咴谖恼麻_頭卻說“人有一顆大心”、“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這里的“小屋”與“大心”矛盾嗎?而文章結尾又說“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就能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這又該如何理解呢?談一談你的看法。
教師小結: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三、歸納主旨。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華。
四、鑒賞語言。
1.深刻的思想要靠靈動的語言傳達,有人評價畢淑敏的語言“爐火純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種貴族氣息,表現出獨特的美學風范”,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味鑒賞,感受其獨特的語言風格。
2.教師小結語言特色:華麗而不失樸實,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誠。
3.師生共同配樂朗讀。
五、拓展延伸。
1.拓展討論: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容呢?
2.拓展美讀:師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自然段。
夜闌人靜之時,捧一籍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輕聲閱讀。唇齒輕啟間,心潮起伏,禪意芬芳。
畢淑敏說,人的一生需要為自己修建三間精神的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安置我們的事業;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有了這三間精神的小屋,我們的心靈才能有了真正的依靠。當柔光輕掠過“第三間小屋”時,寂寥空靈中,飄蕩著悠遠寧靜的思緒。
塵世紛擾,喧囂熙攘。多數人只盤旋在生活的表面,盲目地忙碌著。我們會苦惱于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徘徊于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被諸如此類的迷霧困擾著,漸漸迷失方向,也迷失了自我。時而快樂,時而憂傷;時而上升,時而墜落。大家在意的,往往只是世間萬物的價格,卻常常忘記了那些看不到的價值。沒有了呼吸,再盛大光耀的人生,亦不過是坍塌的高樓,徒留一地瓦礫殘垣。
光影如露,日影如飛。記得有人說過,有些事如果現在不做,就可能一輩子也做不了了。那么,我們能否真正的為自己活一次呢?這個奇妙的念頭,于不經意間嘩然綻放。單單是指你這個個體,這個獨立的生物,抑或是對初三的我們的共勉。
合上書本,驀的,我想,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幾個月時,我該如何度過?是絞盡腦汁的糾結于那些爾虞我詐,還是輕輕打開塵封的心靈,想想自己最渴望、最需要的是什么?伴著綿長的回憶,我寫下一條又一條愿望:去彈一次鋼琴;去海邊漫步;出國旅游一次;登珠穆朗瑪峰;街頭唱一次歌;寫一副讓自己滿意的書法作品;學習古箏;堅持健身;為父母洗一次腳,并對他們說一句久違的“我愛你”……
奇怪的是,平日里那些常常糾纏于心,令我們為之煩惱、為之困擾的事,諸如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官場上的明爭暗斗、房子平方米的大小、存折上數字的多少,等等,在生命的清單上,卻是一個也沒有。滾燙的淚,被手中這張沉甸甸的白紙惹下來。
原來,我們一直為之花費心思、花費時間的事,也沒有那么重要啊。而我們所忽略或是耽擱的,在生命最后時刻,才如驚濤駭浪般一涌而出。萬般紛擾霎時間皆如飛塵狂墜,方使得那些迷茫的人兒啊,懸崖勒馬,如夢初醒。
微風悠閑,流云自在。一別塵埃,菩提花開。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寬宥、游弋”等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間小屋”具體的精神內涵
3、把握課文多方設喻,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行文特點
二、教學重點
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賦予的精神內涵。
三、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多方設喻的寫作方法,把握每一間小屋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臻g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完全體會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發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長在北京,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屬學校。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额A約死亡》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經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驚奇》,長篇小說《紅處方》等。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麾(huī)下 廣袤 (mào) 贅(zhuì)余
窗欞(líng) 坍(tān)塌 要訣(jué) 困厄(è) 襟(jīn)懷 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 俯拾即(jí)是 馳騁(chěng)
(2)詞語釋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成的東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三、整體感知
1、為什么要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明確: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
2.這篇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 (第1—6段) 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精神內涵
1、第一間精神小屋可以存放哪些情感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該怎么做為什么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丑惡的仇恨、對污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復雜對立的情感都存放其中。
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因為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否則,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凄壓抑,形銷骨立。
2、第二間小屋為何要用來盛放我們的事業怎樣才能使這間小屋堅固優雅
我們將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漫長的時光。不要輕覷了事業對精神的濡養或反之的腐蝕作用。當這件小屋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時,就能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規劃著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
3、為什么我們自身還需要一件獨立的小屋
要給自己的思維留下道路;給自己的發現留有空間。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人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五、歸納主旨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華?!?/p>
六、鑒賞語言
感悟深刻的思想要靠靈動的語言傳達,有人評價畢淑敏的語言“熱切誠懇,娓娓道來,如敘如訴,純潔的露水,蓬勃的白樺,端莊的麥穗,舒緩而磅礴的河流,浸潤著對她人生的深沉思索,透露出她對人生的大智大慧的感悟”。 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比喻句,說說你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并完成下列語言積累:
1、關于“愛與恨”的比喻句:
例:你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
2、關于“事業”的比喻句:
例: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七萬個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
3、關于“自身”的比喻句:
例: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
七、拓展延伸。
畢淑敏在文中指出:“精神的小屋,定需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 “愛一行,干一行” 和“干一行,愛一行”,你同意哪種觀點呢說說你的理由。
“干一行,愛一行”者說:態度決定成??!在目前就業環境嚴峻的情況下,大家的選擇機會并不多,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端正態度好好的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培養對這份工作的興趣。
“愛一行,干一行”者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保持激情,發揮最大的潛力。很多時候迫于現實選擇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結果不能堅持下去,一切有要從頭開始。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工作,才是明智的。
八、課堂小結
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九、作業布置
仿寫句子:
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
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
十、板書設計
教學目的和目標:1、掌握作者的三間小屋的具體內容;2、詳細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間小屋”具體的精神內涵;3、簡要分析文章的語言。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這“精神的三間小屋”賦予的精神內涵及給予的生活啟示。教學內容與步驟:一、作者簡介: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長在北京,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屬學校。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歷任衛生員,軍醫,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余萬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贰侗3煮@奇》等。著有《畢淑敏文集》四卷,長篇小說《紅處方》。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國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二、課文分析:1、作者說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呢?a、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b、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c、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2、1-6自然段寫的是什么?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么關聯?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4-6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寫的?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適合的事業,文中:“白樺林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要干一番大事業,如何尋找。也許王國維的《三境界》能給我們啟發: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第一境界是尋找階段,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高瞻遠矚,確立遠大目標;第二境界是耕耘階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達成目標;第三境界是收獲階段,已經為追尋目標精疲力盡,快要放棄時,卻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獲得了成功。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們努力!努力了,我們容易找到合適的事業,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所以努力是關鍵,而“空談雄心壯志”、“等待一鳴驚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對待我們的學習、事業要認真、努力,樂于其中,因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只有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你才會樂于其中。5、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6、概括18、19段的內容:總結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棲息地是我們的義務和權利,提出擴大精神空間的建議。三、總結散文的主題: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四、寫作特點:1、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2、構思新穎獨特。3、語言樸實,意蘊深厚。4、文筆細膩。【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0分鐘)閱讀選文,完成各題。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丑惡的仇恨、對污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復雜對立的情感林林總總,會將這間小屋擠得滿滿,間不容發。你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在某一個金戈鐵血之夜,它們會無師自通與天地呼應,錚錚作響。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氣;假若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凄壓抑,形銷骨立。如果想重溫祥和,就得凈手焚香,灑掃庭院,銷毀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讓一束圣潔的陽光,從天窗灑入。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適合你的事業,白樺林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這不但因為相宜的事業,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難預知,將在18歲還是
40歲甚至更滄桑的時分,才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當我們太年輕的時候,因為尚無法真正獨立,受種種條件的制約,那附著在事業外殼上的金錢地位,或是其他顯赫的光環,也許會灼晃了我們的眼睛。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定力,將事業之外的贅物一一剝除,露出它單純可愛的本質時,可能已耗費半生。然費時彌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背負著它,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1、給加點字注音。
憎惡 游弋 俯拾即是 灼晃附著 贅2、解釋詞語的意思。鳩占鵲巢:李代桃僵:3、分析“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的表達效果。4、分析“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語句的含義?!驹囶}答案】1、zēng wù yì jí huǎng fù zhuó zhuì2、比喻強占別人的房屋、土地、產業等。本文指事業以外的贅生物占據了事業。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文中指事業因事業之外的贅生物而不得發展或荒廢。3、用了比喻句,把有愛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4、如果事業以外的贅生物占據了事業的位置,或者事業為其他方面所替代,家必定不會穩定安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