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2
這是行路難其一教案公開課,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教學導入富于詩意,略有創意。我把個人對李白的理解與解讀作為切入點,制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向往和激情。
2、教學環節簡明流暢,清晰適用。我用課堂生成提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3、運用“聯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古詩,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信息輸入,先從大體上感知,然后運用在課堂上得到的閱讀經驗去閱讀李白的其他詩歌,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能更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師在導入之后沒有照顧到學生已經具有的閱讀熱情,沒有給機會展示、交流他們在預習時自己獲得的閱讀體驗。在具體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在被任務驅使,為環節所困,過多考慮教學的形式,因而學生的活動甚少,這是新課堂之大忌。總之,“聯讀”是一種嘗試,理論支撐不夠,實踐經驗也缺乏,課堂就顯得力不從心。
對于引讀環節我原來的設置是繁瑣的講解,結果占用了學生朗讀和賞析的時間。后來我采用引讀的方式,設置問題導入想講的詩句,然后采用追問和感情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如這首詩的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幾個問題“朋友為李白餞行的酒宴是否豐盛,從哪兩句詩可以看出來?”“面對酒宴,李白有何舉動,從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悶彷徨之余詩人想起了兩個歷史故事,哪兩句詩引用了這兩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有什么共同點?李白為什么引用這兩個故事?”教師簡潔引讀、“乘勝”追問,學生或脫口而出,或短暫思考,或自行商量,課堂呈現出自然、活潑、節奏明快,我似乎聽到學生的思維在拔節長高。
《行路難》描述的是詩人被“賜金放還”之后,京城好友為其設宴餞行時的場景。廿年顛沛,贏得天下詩名,終于得近天顏;理想近在咫尺時,卻因不甘獻媚于權貴而黯然被逐,其間的心理落差何啻天淵!面對著“金樽清酒”、“玉盤珍饈”,詩人食不甘味,酒難入喉,這是他此時憂悶茫然的心理直接在生理上的表現。理想破碎的痛苦幻滅和內心深處的孤傲自許糾結、掙扎,剎那間心靈的絲絲顫動,體貼入微的捕捉和解讀,正是走近詩人的不二捷徑。
教學過程中,故設疑問、巧妙追問、還原解讀,各種方法的巧妙運用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捕捉詩人剎那間的心靈顫動,一步步貼近詩人的內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茫然中仍藏希望,絕望中依舊昂揚的浪漫主義形象。還原本真,從字里行間尋求詩人的心靈顫動,解讀詩人的心靈密碼,這,才是讀詩的正道啊。
“詩緣情”、“情動而辭發”。如何去輕叩詩歌們,讓詩人洶涌澎湃的情感激流汩汩地流淌進讀者的心靈呢?其秘訣就是朗讀,在反復的淺斟低唱中進入了詩歌的氛圍與美好的意境。
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的設計和展示是學生理解詩人情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朗讀的指導亦是隨機應變,巧妙多樣。或通過學生自評理解,或通過朗讀展示直觀體會,或通過字詞賞析細細落實,或通過聆聽教師范讀揣摩模仿,不同的指導卻都是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出發點的,注重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心靈來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以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以,誦讀不是讓學生在別人的作品里機械地抒情,而是要讓詩歌成為引發學生內心真實情感的源泉,“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與筋肉里”(朱光潛語)。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體會詩歌的情味。 2、了解詩歌的常識和朗讀技巧。3、學會群文閱讀。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
2學情分析
1、學生手中的資料上有林林總總的背景介紹,然而許多夾有三言兩語且晦澀難懂的文言用語,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為此我多方查閱資料,力求找到形象化、感情化的背景介紹。2、因學生已學過李白晚年時寫的詩歌《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筆者從該詩導入本課,便于學生體會感情,與本課在感情上引起共鳴。
3重點難點
1、背誦詩歌。(重點)2、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內涵。(重難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第30課
詩五首之《行路難》
教學步驟:
導入:
我們這個學期已學過李白晚年寫的一首詩歌,叫《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生齊背。
這首詩可以看出李白怎樣的內心世界?(煩憂)
追問:他為何煩憂?介入李白生平簡介,并導入李白中年時寫的詩歌《行路難》,問:“題目中的路是指地面上的路嗎?”
附:
李白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他到處游歷,拜謁社會名流。因為李白不愿通過科舉考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直到742年,才因他人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他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因為他始終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所以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朋友為他餞行,李白由此寫下了《行路難》。
讀:先讓一生讀,后師讀,再齊讀。
解釋個別字義和理解大意
詩歌可分幾層?(請根據段意來劃分)
第一層:美食難下咽,拔劍心茫然。
第二層:仕途受阻,望得重用。
第三層:嘆行路難,述信念追求。
研讀第一層。
朋友為他餞行時的酒宴豐盛嗎?如何豐盛?
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介入:李白嗜酒如命的個性和精湛的劍術資料。
研讀第二、三層。
串詞:找出交代心茫然原因的原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其中“渡黃河”和”登太行”比喻什么?“冰塞川”和“雪滿山”比喻什么?
明確:“渡黃河”和”登太行”比喻建功立業。 “冰塞川”和“雪滿山”比喻奸佞當道,仕途艱難。這兩句現在比喻前進道路上遇到艱難險阻.
3、面對奸佞當道、仕途艱難,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悲嘆?怎樣讀好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再介入資料:
行路難(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
串詞:在悲嘆聲中,作者絕望了嗎?
4、作者引用呂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云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追求理想的奮斗精神和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
讀好這兩句。
七、再次朗讀詩歌,讀出感情,讀出一個不同尋常的李白。
八、再回顧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比較欣賞。
你能看出此詩與《行路難》有何異同嗎?
九、與李白對話
假如我們能穿越時空,與李白面對面,那你想對李白說什么?
十、總結:
生命不息,進取不止。
板書
行路難
面對現實——迷惘、苦悶、悲憤
人生之路 李白的精神家園
展望未來——積極進取,自信樂觀
行路難(其一)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行路難(其一)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第30課
詩五首之《行路難》
教學步驟:
導入:
我們這個學期已學過李白晚年寫的一首詩歌,叫《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生齊背。
這首詩可以看出李白怎樣的內心世界?(煩憂)
追問:他為何煩憂?介入李白生平簡介,并導入李白中年時寫的詩歌《行路難》,問:“題目中的路是指地面上的路嗎?”
附:
李白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他到處游歷,拜謁社會名流。因為李白不愿通過科舉考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直到742年,才因他人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他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因為他始終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所以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朋友為他餞行,李白由此寫下了《行路難》。
讀:先讓一生讀,后師讀,再齊讀。
解釋個別字義和理解大意
詩歌可分幾層?(請根據段意來劃分)
第一層:美食難下咽,拔劍心茫然。
第二層:仕途受阻,望得重用。
第三層:嘆行路難,述信念追求。
研讀第一層。
朋友為他餞行時的酒宴豐盛嗎?如何豐盛?
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介入:李白嗜酒如命的個性和精湛的劍術資料。
研讀第二、三層。
串詞:找出交代心茫然原因的原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其中“渡黃河”和”登太行”比喻什么?“冰塞川”和“雪滿山”比喻什么?
明確:“渡黃河”和”登太行”比喻建功立業。 “冰塞川”和“雪滿山”比喻奸佞當道,仕途艱難。這兩句現在比喻前進道路上遇到艱難險阻.
3、面對奸佞當道、仕途艱難,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悲嘆?怎樣讀好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再介入資料:
行路難(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
串詞:在悲嘆聲中,作者絕望了嗎?
4、作者引用呂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云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追求理想的奮斗精神和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
讀好這兩句。
七、再次朗讀詩歌,讀出感情,讀出一個不同尋常的李白。
八、再回顧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比較欣賞。
你能看出此詩與《行路難》有何異同嗎?
九、與李白對話
假如我們能穿越時空,與李白面對面,那你想對李白說什么?
十、總結:
生命不息,進取不止。
板書
行路難
面對現實——迷惘、苦悶、悲憤
人生之路 李白的精神家園
展望未來——積極進取,自信樂觀
1、臨場發揮,教學機智。由于今天是期中考試的第二天,所以,我首先問同學們,“你們認為這次考試考得怎么樣?”大家異口同聲地認為不好。所以,在講解完《行路難》的時候,我對大家說“盡管大家這次考試沒有考好,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感同身受。《飲酒》中表達的是“寧靜致遠,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這句話原出自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說我曾經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講述的是在大三考研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找工作,花前月下,而我,能將考研堅持到底,就是因為心里想著這句話,讓自己有一顆平靜的心,靜下心來學習。
3、情景教學。在背誦這兩首詩的時候,帶領大家一起體悟這首詩的結構,即創作情境。舉例說來,《飲酒》中,我對大家說:“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詩:這首詩的先說生活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但是卻感受不到車馬的喧鬧,為什么會這樣呢?文章提出思考:‘問君何能爾’,接下來作答‘心遠地自偏’,因為的是什么?是閑適的心境。接下來文章用一句話具體表達了恬淡閑適的情懷,這句話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最后,作者說出了體會到人生真諦的一句話,那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體會了文章的情境,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背。
4、小組比賽的形式。采取多種方式的小組競賽。如《飲酒》比較簡單,就讓各個小組中的下等生來背誦,為小組贏得更多的分數,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整體成績很高。《行路難》比較難背,時間又比較短,就發揮各個小組組長的優勢。從而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鍛煉。(注:分組細則:把全班學生按照小組蛇形排列分為六個小組。1號為各組的組長,采取加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個小組的一號回答問題加一分,二號加二分,依次類推,這樣,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讓差生來回答。或者說,這個問題由各個小組的6號來回答。這樣,就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鍛煉。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是個不錯的想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