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9
這是與朱元思書教案第二課時,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 疏通文意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3. 體會作者由觀賞景物而引發的內心感觸.
教學重點:
1. 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 疏通文意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課時安排:兩課時
授課時數: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認知生字詞,反復誦讀課文,直至熟練背誦.
教師:搜集有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集體背誦課文;2.抽查重點字詞的含義.
二、問題探究 :
1. 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 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達方式?目的是什么?
3. 文章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 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分小組討論明確:
1.本文主要描寫了從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的奇山異水。中心句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描寫,表現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余里水之清澈和兩岸夾山之高.
3.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4.本文是一篇駢體文,語言優美,采用以駢為主,駢散結合的寫法,且講究對仗和聲律.
三、探究景物描寫的特點:
1.抓住了景物的特點,突出了"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于生機.
(夸張,對偶,擬人,比喻)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5. 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
從聽覺來寫: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從視覺來寫: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而且將富春江放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來描寫,就勾勒出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境界。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中的一個“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時令特征,也寫出了人的主觀感受。
(4)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寫出
了江的兩岸崇山峻嶺,高聳人云的雄奇景色;“競”“爭”二字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6.本文兼從動態和靜態兩方面寫景
動態:游魚,泉水,好鳥,蟬,猿。
靜態:細石,高山,寒樹。
7.本文兼從虛寫和實寫兩方面寫景
虛寫: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
實寫:前面寫景部分。
8.本文兼從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兩方面寫景
正面描寫:水之清,山之高,寒樹。
側面描寫:鳥,蟬,猿,鳶飛戾天者,經綸事務者。
四、教師小結: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與朱元思書》。準備默寫。
2.完成課后練習。
3.仿照課文寫一篇觀景的短文。
【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教學步驟及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
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讀課文及注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2)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游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1)翻譯本段;
(2)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1)朗讀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2)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1)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2)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3)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1)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2)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3)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的內心感觸。
3.熟練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疏通文意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認知生字: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2.熟讀課文,了解大意。
3.閱讀《三峽》,準備比較閱讀。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一定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吧?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大家可以通過比較閱讀,看看兩篇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異同。
二、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縹(piǎo) 湍(tuān) 軒(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嚶(yīng) 鳶(yuān) 窺(kuī) 柯(kē)
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可以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課文
要求: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奏鮮明,速度稍緩。
2.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難懂的詞語,由教師提問或者學生提出問題老師解答。
補充注釋:
風煙俱凈:全,都。
任意東西:任憑江流飄蕩而或東或西。
一百許里:余。
天下獨絕:極頂。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勝過,超過。
泉水激石:沖擊,沖刷。
好鳥相鳴:美麗的.鳥兒。
在晝猶昏:猶如,如同。
b.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弄懂全篇。
c.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
參考譯文: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d.繼續朗讀課文,以至成誦。
四、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還應怎樣做呢?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提出問題,供大家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集中歸納到以下幾點,通過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統一認識)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劃分本文結構,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
5.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
1.本文主要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的奇山異水。中心句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第一段總領全篇,點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第二、三段分寫,緊承上文,具體而細致地分別描寫異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寫的手法,表現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許里)水之清澈和兩岸夾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可以看得出來。
5.本文是一篇駢體文,語言優美,采用以駢為主,駢散結合的寫法,且講究對和聲律。
(這一問題教師可以主講,結合學過的課文《陋室銘》,指導學生能分辨課文中的駢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細究)
五、探究景物描寫的特點
請學生談談本文在景物描寫上的特點,并用同樣的方法,做口語片斷練習。
教師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點,突出了“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于生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夸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對偶);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擬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六、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教師首先讓學生集體背誦《三峽》,熟悉文章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放開談,隨意談。學生邊談,教師邊歸納,寫在黑板上。
1.相同之處:
都主要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突出描寫了山水的景色,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欣賞和熱愛之情。
寫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側重寫山,突出了山勢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處:
寫作目的不同:《三峽》主要是為了客觀地介紹地理知識,而《與朱元思書》則突出了對大自然的贊賞,而且寫出作者的內心感觸。
在描寫上:《三峽》在寫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時的變化;寫山時,還突出了山的連綿不斷。
在形式上:《三峽》是散文,而《與朱元思書》是駢文。
(這一環節,學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強求。教師要略加點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
七、教師小結
山川景色,古來共談。當我們手捧書卷,領略這些美文的時候,我們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間,眼觀自然之象,耳聽天籟之音,身感物外之趣,雜念頓然消逝,心靈得以凈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國的青山綠水,飽覽大自然的旖旎風光。
八、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游覽當地的山川等名勝,寫一篇游記。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總敘:景色奇特秀麗 愛慕自然
分敘:奇山異水獨絕 志趣高潔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人教社初中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自讀課。
為了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吸收古代文學的精華,初中語文課本每冊都有兩個單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背誦優秀篇章。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就是一篇優秀寫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誦,可見其精美。學生學習本文是讓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通過學習本文,善于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按總分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體會作者融情于景的寫法;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學習用審美的角度分析課文。
(2)目標:本文描寫了從富陽到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景色奇特秀麗,令人神往。通過學習,同學們會情不自禁地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從而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標:運用想象,把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學習這篇課文,要反復誦讀,一邊讀,一邊用想象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場景,從而領悟本文的意境。體會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態度。這一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讓學生學會賞析的意識,漸漸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反復誦讀理解文章內容,從審美的角度體會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難點:把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領悟本文的意境,將最能體現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態度的句子找出來。
【教材處理】
雖然學生已經接觸了一些古文,但對古文還是有恐懼癥。教師應盡力宣傳古人的優秀,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反復誦讀,力爭當堂背下來。
【教學方法】
閱讀──討論──點撥──擴展;
朗誦法、背誦、討論質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恒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清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由到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1、聽課文錄音,正音,掌握重點詞語:
韻 柯 縹碧 軒邈 泠泠 戾天 經綸 負勢
2、誦讀:采用多種形式,形成齊讀、分讀、領讀、目的是熟讀成誦。
二、研讀課文,探究思考
1、整體感知課文,從審美的角度看,你認為此文美在何處?結構有什么特點?總分,脈絡分明。
得出結論:(一)結構美
2、文章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個字來寫山和水的?
3、從各種聲音中你會感到什么?
得出結論:(二)意境美
4、請你在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語句。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得出結論:(三)志趣美
5、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瑯瑯上口,節奏感強。
得出結論:(四)語言美
三、思維拓展
展開想象:根據自己乘船、坐車或者騎車之體驗,描述你所見之景象,要具體,給人以親見之感。
四、教師小結
學習了《與朱元思書》,我們如同讀了一本好書,欣賞了一幅好畫,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時,我們以后在寫作文時,尤其游記類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寫的生動具體,結構嚴謹清晰,句子整齊工仗,傾注自己的真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