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5
這是如夢令教學設計一等獎常記,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現在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季節,這樣的季節往往會使人詩性大發,此時此刻,你最想為大家朗誦哪首詩詞?
請生朗誦……
2、同學們為大家帶來了這么多優美的詩詞,今天我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首詩《夏日絕句》,是同學們在練習二中接觸的一首詩歌。多媒體出示:《夏日絕句》
請生讀詩歌,說說作者是誰?從這首詩歌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清照?生回答……
師介紹:這首詩歌是李清照40多歲時寫的,那時兵荒馬亂,國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經過項羽兵敗自刎的烏江渡口,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句。生齊讀詩歌。
今天我們要一同學習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詞。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李清照和詞的相關知識。多媒體出示:李清照和詞的相關介紹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清照,走進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進李清照的內心世界。多媒體出示《如夢令》
二、讀詞
1、詞,是古代的一種歌詞,它有著很強的節奏感,請同學們拿出筆,用雙斜線給詞分分節奏。然后請生按照節奏讀詞,要求讀出節奏美。
2.說說為什么這首詞很順口,讓人讀來朗朗上口?——+押韻,那這首詞押的什么韻?——暮、路、處、渡和鷺的韻母都是U。請生齊讀這首詞。
三、品詞
1、其實一首詞也就講述了一個故事,(板書:故事)自由讀詞,同桌交流一下,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師相機板書:沉醉、誤入、驚起
A、“沉醉”僅僅是因為喝醉酒了嗎?還被這無限的夕陽美景給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誰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請生讀第一句話。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們會干些什么?品讀“沉醉”:還有什么也醉人呢?請生讀出濃濃的醉意。請生也來醉一次,讀第一句話。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該回家了,乘興而來,興盡而歸——“興盡”是什么意思?盡美酒、盡美景,也可以說是盡興……請生也來盡興一次,請生讀第二句話。
過渡:為什么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酒喝的大醉,還因為天色在逐漸變黑。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認讀“藕”,有感情讀詞,讀出詞的節奏和韻味。背誦這首詞,能品味詞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通過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閱讀,通過一個“醉”體會詩詞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品味詩詞,感受古詩詞的凝練、含蓄。從而熱愛中國傳統文學。
二、教學重難點:
品味詩詞意境,感受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溪游醉歸的歡樂。
三、教學流程:
一、了解有關詞的基本知識
1.你們學過哪些詞?
你能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一樣么?
詩每句字數一樣,而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可配樂演唱。
2、出示《如夢令》。
李清照介紹: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邊,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人到中年,宋朝與金兵作戰,節節敗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來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獨寂寞。今天學的這首詞是她年輕時寫的。
這首詞的題目是?
“如夢令”是詞牌名。同一詞牌可以填許多不同內容的詞,有的詞有題目,有的詞則沒有題目,沒有題目的,我們為了區分,往往以詞的第一句作為題目,如這首《如夢令》,我們就記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二、初讀課文,領悟大意
1、自己放聲朗讀,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通順、讀正確。
2、檢查朗讀情況
指名讀;指導“興”(評價:讀得準、讀得通順,有節奏感。把詞牌名放在前面讀。節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現出一幅幅畫面,用力的想,讓我們把畫面看清楚。)
讀詞時要能把詞讀到臉上,范讀。老師要看大家表情,讀的時候要仿佛看到詞描繪的情景。配樂讀(可以用一個詞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腦海中浮現出一幕幕生動的畫面。)
3、同學們,讀詞,讀通,讀順還不算,還要讀懂它。接下來,請大家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了,請你輕輕地讀,再用自己的話輕輕地說,看看能不能把話說順了,說通了,說明白了。好不好?開始吧!
4、交流自學
學生開始交流自己的所學,老師相機進行評價補充。
重點指導“一灘”、“興盡”等詞語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歡喝酒。李白就被稱為——酒仙!一喝酒啊,詩興大發,酒助詩興,詩從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李清照雖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歡喝酒,所以說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讀悟情
1、經同學們這么一聯想補充,這首由30幾個字組成的高度凝練概括的詞立刻豐滿具體起來了,我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那么多美的畫面。如果把我們剛才說的話,都寫下來,這篇文章長不長啊?但是你看這首詞,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個字就把這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你看,古詩詞,就是這樣的凝練含蓄。
到底是怎樣的美景讓詩人陶醉呢?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大家再輕輕地讀讀詞,看看可以從哪些詞語當中讀懂這個“醉”字呢?
2、組織交流。
(一)畫面1:“溪亭日暮”
1、 “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來了?說說湖邊的景色。---讀句
2、圖畫,師描述: “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把這種美通過朗讀傳遞出來。
3、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和她的朋友們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聽到了……聞到……”的句式說一說。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還可能會聞到陣陣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們再讀這兩句,讓我們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畫面2:藕花深處
除了這個溪亭日暮讓你想起了這么美麗的畫面之外,還有哪個詞也讓你想起了美麗的畫面了?
那又是怎樣的一片荷塘啊?(詩句)
這個時候啊,已經是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幽靜而神秘的世界。我想這個時候他們肯定是更加陶醉了。來,請讀讀第三句、第四句。
(三)畫面3:爭渡圖
你聽到了什么?(聽到了鷗鷺的聲音、聽到了劃漿的聲音、聽到了詩人的笑聲、聽到了爭吵的聲音……)
仔細看——看到了什么?(鷗鷺飛起來了。)多不多?聲音響不響?(驚、一灘)這個時候把棲息著的鷗鷺一下子驚飛起來。“撲拉拉”一聲,一群鷗鷺沖破夜幕,飛上藍天,那情景該多么壯觀啊!誰來讀一讀這兩句?
驚、除了寫鷗鷺受到驚嚇,它還向我們傳遞了詞人當時怎樣的心情?(驚喜)師指導朗讀。
(四)一幅流動的畫
剛才我們邊讀邊想象,讀出了那么多美的畫面,有“溪亭日暮”,還有“藕花深處”,還有“一灘鷗鷺”。其實整首詞就是一幅流動的畫。你們看,因為是觀賞“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是誤入“藕花深處”,所以才會驚起“一灘鷗鷺”。來,一起讀整首詞。一邊讀一邊想像這幅活動的畫。
詞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中)。咱們再從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學生讀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資料。)
讓我們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讀出濃濃的醉意來好嗎?這樣難忘的郊游經歷她能忘得了嗎?這樣身心釋放的快樂能忘得了嗎?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記得,經常地回憶。所以這首詞一開篇就說“常記”。
詞人因樂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覺得這個時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五、對照比讀,延伸課外。
師出示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比較兩首詞有何異同。
①相同:都提到了“醉”。
② 不同:詞牌名不同,心境也不同。是啊,但是此時此刻你感覺到她喝的還是樂酒、甜酒、美酒嗎?你從哪些句子當中讀出了她的這種苦和愁?請你把句子讀出來(一連串的疊詞表達了她的愁和苦)這首詞當中的每一個字幾乎都是詞人內心深處吐出來的愁和苦,同樣的人喝同樣的酒,為什么味道卻變了呢?咱們再來看一段資料
國破、家亡、夫死,晚年的李清照無家可歸,流亡在外,飽嘗了生活的艱辛。
2、點悟酒中苦味。
師:因為苦所以借酒排遣,試圖一醉解千愁,但排遣得了嗎?從哪兒知道?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她晚來風急”。
師:所以痛苦的心情只能用一連串疊詞來傳遞。讀第一句。
師:她在尋找什么?(往日的歡樂、幸福的家園、完整的國土、親人、友情。)
師:但這一切不復存在了。于是這無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讀第一句。
3、回環美酒意象。
師: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富家小姐到孤苦無依的悲慘老婦,一代詞人李清照飲盡了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會常常想起她曾經有過的幸福時光,讓我們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憶一遍。
再讀第一首《如夢令》。
醉 美酒——苦酒
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于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于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楹?,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后,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第二年趙明誠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后,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并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后來的拳腳相加。之后,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于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后,由于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后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趙明誠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戕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知道這個人嗎?(板書:李白),背兩首他的詩。其實,李白不只是“詩仙”,他還是“百代詞曲之祖”。
知道這個人嗎?(板書:李煜),背幾句他的詞。李煜被稱為“詞圣”。
知道這個人嗎?(板書:李明),這個人不是詩人,也不是詞人,但他對詩詞有著濃厚的興趣,今天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詞,這個人就是——(生答:你)
今天,我們要接觸的這位詞人可不簡單,被稱為“詞國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來評價她的詞學造詣,這個李易安就是李清照。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清照,走進李清照的詞,走進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進李清照的內心世界,一起研讀《如夢令》,與之一起徜徉于詞的世界。
出示《如夢令》,讀詞。
這首詞的題目是——(沒有題目,師相機指出“如夢令”是詞牌名,詞牌是填詞的曲調。同一詞牌可以填許多不同內容的詞,有的詞有題目,有的詞則沒有題目,沒有題目的,我們為示區分,往往以詞的第一句作為題目,如這首《如夢令》,我們就記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生讀:《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二、初讀課文,領悟大意
1、一讀,讀通讀順
要求:
讀四遍,前兩遍讀準一個多音字“興”,認清一個生字“藕”的字形;后兩遍讀對停頓。
檢查自讀情況。“興”讀第四聲,表興致,興趣。
2、再讀,讀懂詞意
學生自讀自悟,重點理解“興盡”。(師視情況補充“雪夜訪戴”——“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典故幫助學生理解)
三、想象畫面,體味意境,品味語言
1、三讀,想象畫面,體味意境
師:古人有“詩中有畫”的說法,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甚至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咱們自己再來讀讀這首詞,看看,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出哪些畫面?
畫面1:“溪亭日暮”
生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想象畫面,并大膽描繪自己想象到的畫面。 師盡量用一些學生學過的詩文描繪,如:
飛檐凌空; 溪上青青草;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曲徑通幽處,溪邊花木深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1、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詞,比較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詩每行字數一樣,詞不一樣,有長有短。
——讀起來的氣勢不一樣。
——題目的不同。(了解詞牌名)
2、認識詩人——李清照(課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
二、初讀體會,把詞讀“胖”
1、播放音頻:聽讀
2、自己試讀,挑生朗讀。
3、把詞讀“胖”
根據課件提示的注釋,理解詞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自己讀懂了那句詞或哪個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讀品味,把詞讀“瘦”
1、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圍繞“醉”字美讀全詞,想象畫面。(板書:醉)
——醉態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醉態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你強調了“晚”,為什么強調它?①喝酒喝了很長時間②天色晚,看不清。
?。?)你強調了“深處”,說說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會感覺……
詩人真的是喝醉了,(板書:酒醉)
——醉態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讓我們想象一下:
視覺上,那時的天空……荷塘……鷗鷺……(關注色彩:綠葉、紅花、白鷺、余霞,落霞與鷗鷺齊飛,荷塘與天空同色,這是一種夢幻的色彩)
聽覺上,你的耳邊縈繞著……(鷗鷺撲棱聲、鳴叫聲;水聲,驚叫聲、劃槳聲、嘻笑聲、歌聲、岸邊的偷笑聲……)
深深地聞一聞,沁入心脾的是……;皮膚上感受到的還有……甚至,還有驚起一灘鷗鷺之后的無限遐想。
哦,詩人在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書:景醉)
(3)當我們的感覺這樣流動著,交織著,你的心底,彌漫著一種什么情緒?(歡樂的,輕松的,愉悅的,美好的,沉醉的,夢幻的……)
美酒加美景,給了她美麗的心情,這種心情,讓我們讀著,看著,也跟著陶醉了。
齊背《如夢令》。(板書:人醉)
3、你聽——(《如夢令》歌詞)播放蔡琴《如夢令》,嘗試跟著唱和。
四、對照比讀,延伸課外課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比較: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細觀察后交流。
這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都是一樣的。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五、課后作業
推薦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書設計 如 夢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夢令》教后反思】
在教學《如夢令》一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詩與詞的對比。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了解了詩與詞的不同,從而更好的認識詞、學習詞。
二、朗讀全詞,讀出節奏。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配樂配圖范讀,再讓學生自讀、指名讀等方式,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初步了解詞的情感。
三、結合注解理解內容。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 “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輕松愉快地學了這首詞,也能有感情的背誦,但是由于教師的激情不夠,沒有很好的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出來,所以學生在描繪詞的意境的時候,表達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也要繼續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