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30
這是渡荊門送別教案板書,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 能力目標:培養鑒賞古詩意境美和語言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培養熱愛自然山水、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和難點:
1、 了解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相關知識,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 在反復誦讀、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領會本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3、 感悟作者的家國之思,激發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分析、問答、啟發等
課時安排:1課時(40分鐘)
教學步驟:
一、自我介紹
同學們,大家好!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歐陽,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后代,現在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研究生,過來京華學校向劉老師學習的。非常感謝劉老師這段時間的指導和關照,也非常感謝同學們的支持和配合。今天承蒙劉老師的關照,有幸能夠走向講臺給大家上一節課。謝謝劉老師,謝謝同學們!
二、導入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幾首詩詞,一起來背誦。
1、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語:這些詩詞都透著濃濃的鄉情,體現了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首透著鄉情的詩歌。翻開課本P207,《渡荊門送別》。
三、解題
教師問:“渡”什么意思?乘船。“荊門”是哪里? “荊門”就是荊門山,在湖北。“送別”,誰送別誰?詩人李白25歲時出蜀遠游,家鄉的山水送別詩人。
四、作者介紹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于碎葉(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5歲—25歲在四川生活,對四川的山山水水有著深厚的感情。25歲第一次出蜀遠游。42歲在別人的推薦下,來到了長安,才華受唐玄宗賞識,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后遭人嫉妒,獲罪,遭貶謫,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與世長辭,終年61歲。
2、人物評價
李白性格高傲,藐視權貴,曾流傳著“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御手調羹”的故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都體現了他反權貴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是現實主義詩人。) 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3、詩詞評價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4、作品介紹
有《李太白全集》傳世,詩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靜夜思》、《贈汪倫》、《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難》、《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月下獨酌》、《關山月》、《子夜吳歌》等等。
五、朗讀全詩
六、研習詩歌
(一)整體把握
教師問: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可以分為幾聯:
明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二)研習首聯
1、問:首聯交代了什么?
明確:出蜀的目的:到楚地遠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帶。
2、手法是什么?
明確:敘事
(三)研習頷聯和頸聯
1、全班齊背誦
2、頷聯寫了哪些景?什么時候的景?寫作角度是什么?
明確:高山、平野、江流; 白天; 遠景,俯視 動感
3、請用一兩個詞語或短語來概括頷聯景物的特點。
明確:雄渾壯闊 意境高遠
4、 頸聯寫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什么時候的景?寫作角度是什么? 明確:江月、云霞;比喻; 傍晚; 近景,仰視
5、哪兩個字寫得好?
明確:飛(動感)和結(動感、聯想:彩云如心靈手巧的美麗織女)
(四)研習尾聯
1、問:此段抒情,抒發的是什么情?
明確:對故鄉的熱愛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從5歲—25歲一直生活在蜀地,對蜀中的山水懷有深厚的感情,初次離別,難舍難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鄉,而說家鄉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萬里送行舟,和常人抒發情感的角度不一樣。
2、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 “水送人,人思鄉”。
(五)小結: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本詩通過對出蜀途中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渾壯闊、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依戀之情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
七、知識拓展,見發給學生的資料。
八、作業布置,見發給學生的資料。
四、結束課程。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齊讀這首詩并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采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學生齊背這首詩)?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教學新課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后又一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譽為“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于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朗讀課文并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云生:云彩興起;
憐:愛;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后個別學生讀。
(3)思考下列問題:
A、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云氣勃郁,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游子。)
B、《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C、頷聯寫景,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D、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寫夜晚,描繪近景,“云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E、詩人已為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么卻“仍憐故鄉水”?
(作者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
F、“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G、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寫作方法
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像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手法看:①“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②“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五、小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渡荊門送別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渡荊門送別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渡荊門送別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齊讀這首詩并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采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學生齊背這首詩)?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教學新課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后又一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譽為“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于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朗讀課文并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云生:云彩興起;
憐:愛;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后個別學生讀。
(3)思考下列問題:
A、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云氣勃郁,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游子。)
B、《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C、頷聯寫景,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D、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寫夜晚,描繪近景,“云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E、詩人已為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么卻“仍憐故鄉水”?
(作者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
F、“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G、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寫作方法
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像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手法看:①“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②“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五、小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教學目的:
李白唐詩《渡荊門送別》教案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3、了解詩歌的結構方法,領悟表達方法,學習寫作詩歌。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學習詩歌的寫作。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送別的詩句。老師查找有關李白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以前我們曾經學習過許多送別詩,你們能說說有哪些?提示:《贈汪倫》《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還記得嗎?
生回答并朗誦。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很特別的送別詩《渡荊門送別》(板書課題)
二、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學生聽讀,注意節奏、字音,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這首詩與我們以前學過的送別詩有什么不一樣?它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別詩是友人相送,表現的是友情,而這首詩,一下子看不出來是誰送誰,表現的是鄉情。一般送別詩的感情基調是依依難舍纏綿悱惻,而這首,卻是興致勃勃滿腔豪情。)
三、品讀詩句,體味內涵
1、介紹作者
2、逐句串講
這首詩首聯敘事,頷頸兩聯寫景,尾聯抒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前兩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長江沖出三峽,在茫茫原野中一瀉千里。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遼闊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后兩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一個“飛”字極富動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變幻,構成海市蜃樓般的景色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天鏡”飛,“海樓”結,寫出了李白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不直接說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情,而是說故鄉之水懷著深情厚誼,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切。表現了作者濃濃的鄉思。
綜觀全詩,似乎詩人寫送別之情只有尾聯兩句,其實不然,中間兩聯寫兩岸青山挺立,夾江相送;寫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寫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寫彩云變幻,絢麗多姿。全是為了烘托一江“故鄉水”,一顆“明月心”。詩人要走了,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水明月,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這份山水親情就充盈在這字里行間。
四、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1、逐句教讀,邊讀邊糾正學生的發音,指出應注意的節奏、字音。
2、根據詩歌的主旨確立朗讀的感情基調。(興致勃勃 豪情萬丈 熱愛家鄉)
3、講清朗讀時每聯的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具體要求。
首聯是詩歌的起,內容是敘事性的,語調應該比較平實,語速適中。
頷聯是詩歌的承。李白順流而下,興致勃勃地來楚地一游。剛出三峽,看到的是茫茫原野,遼闊江天。眼前頓時一亮,心曠神怡。這一句要讀出詩人的興奮。語調上揚,語速稍快,音色清亮。
頸聯是詩歌的轉,由實景轉為虛景,同時也是感情的轉折上升點。這句要讀的跌宕生姿,讀出詩人的萬丈豪情。語氣鏗鏘有力,語速快慢結合,音色渾厚粗獷。
尾聯是詩歌的合,也是情感的歸結。由于前幾聯的'蓄勢這里是一個總的爆發。要讀出詩人的無限鄉思,對家鄉之水“萬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動。語氣深沉,語速徐緩沉穩。
4、創設情境引導朗讀
頷聯:詩人乘船順流而下,過了荊門隨著平野的到來,眼前豁然開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騰的江水一瀉千里,他站在船頭興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誦)
頸聯:你就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躊躇滿志的李白,面對天鏡飛、彩云結的雄闊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偉略,于是,你意氣風發地吟道:(生朗誦)
尾聯:詩人離開了生他養他的家鄉。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李白滿懷深情地吟道:(生朗讀)
5、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朗讀課文
6、抽查朗讀,點評。
7、齊讀背誦
五、體會寫法,指導寫作
1、讓學生找出這首詩押韻的句子或者韻腳,讓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詩歌,如:
《贈汪倫》行 xíng 聲 shēng 情 qíng
《靜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鄉 xiāng
教師點撥歸納,總結一般規律。(韻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韻,偶句押韻或偶句加首句押韻。)
2、這首詩哪幾句是敘事的,哪幾句是寫景的,哪幾句是抒情的?(弄清結構,首聯起,頷聯承,頸聯轉,尾聯合)
生答,教師點撥,總結。
3、這首詩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答,教師點評。
4、這首詩寫景的兩聯,讓我們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偉略的萬丈豪情。
這種借寫景來抒發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達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師小結。
5、自由命題,以贊美家鄉思念家鄉為主旨寫一首詩。要求:注意偶句押韻;注意詩歌的起承轉合;學習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7、集體交流。
六、課堂總結
由學生談收獲。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首聯起 敘 事
頷聯承 借景抒情
頸聯轉 借景抒情
尾聯合 直接抒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齊讀這首詩并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采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著詩人的想像,洋溢著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后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多出現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發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
12、發放課堂練習。
三、布置作業。
1、 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 預習下一課;
3、 〖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這里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里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
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于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并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云彩各種奇異的形狀,仿佛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詩人這么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境里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