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8
這是永久的生命教案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結構及揣摩文章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過程中,理清文章結構,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在老師的點撥下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總體把握作者的思想傾向。
難點
揣摩語言及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朗讀,以探究式教學為主。
多媒體 音頻朗讀
《永久的生命》
(視頻導入)
視頻播放:一粒種子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一條小溪從雪山發源,流入大海。
導言:上面兩組畫面,讓我們看到生命的進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偉大的作品,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語言來揭示生命的真諦,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關于生命的文學財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兒這樣闡釋生命的意義:“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著名作家嚴文井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來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嚴文井(1915—2005),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現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兒童文學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聽音頻朗讀,然后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回答:
1.文題是“永久的生命”,讀罷課文,你覺得作者在文中對生命持怎樣的情感態度?
贊美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談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談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贊美生命。
3.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揚。作者從時間過去永不再回來談起,談到個體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讓人無奈,這是“抑”;接著寫種族的生命是神奇的,偉大的,充滿活力的,“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這是“揚”,最后抒發對生命的贊美之情。層層鋪墊,將對生命的禮贊之情抒發到極致,凸顯文章主旨。
1.第一段末尾寫道:“我們都非常可憐!”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過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來,你的力量是那樣的小,對于生命上的事你絲毫不能做主。
2.怎樣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動著,永遠不朽”?
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犢”為喻,闡釋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風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著,蔓延著,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不斷給世界以色彩,不斷給世界以芬芳。
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終于要凋謝的花朵里永存”?
“凋謝”的是一個個個體,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著,蔓延著,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不斷給世界以色彩,不斷給世界以芬芳。永遠充滿生機。
1.條理清晰,層層深入。
作者從時間過去永不再回來談起,談到個體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讓人無奈;接著寫種族的生命是神奇的,偉大的,充滿活力的,“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層層鋪墊,層層蓄勢,水到渠成地抒發對生命的贊美之情。將對生命的禮贊之情抒發到極致,凸顯文章主旨。
2.欲揚先抑,凸顯主旨。
分析見前面“整體感知3”。
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
豁達生命神奇
樂觀贊美生命
積極
《我為什么而活著》
“我為什么而活著?”古往今來,人們何止千百次地這樣追問過自己。我們究竟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問題太簡單又太復雜。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經成為人間的匆匆過客;有人搜古尋今,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呢?今天我們來看看羅素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
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作家,又被公認為“富有鼓動天才的辯論家”。在1950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文學家”。95歲高齡完成《羅素自傳》的寫作。
1.聽讀。聽音頻朗讀,認識生字。
遏(è)制 颶(jù)風 瀕(bīn)臨 俯瞰(kàn)
2.指點學生朗讀。說說作者一生為什么而活著?
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同情苦難。
3.大聲朗讀課文,說說文章的結構特點。
第一部分(第1段):總說。開篇點題,用凝練的語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說。
第一層(第2段):解說渴望愛情的原因。
第二層(第3段):解說渴求什么樣的知識。
第三層(第4段):具體解說對人類苦難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總結,這樣的人生,作者覺得活著值得。表達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1.默讀課文,畫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探討解答。
(1)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這個句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這三種感情對作者人生強有力的影響。而“苦海”“絕望”則表明這三種感情給他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不安和痛苦。面對追求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為自己的渺小感到無奈和絕望。
這句話,作者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語言含蓄生動,充滿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
這個句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形象而充滿詩意的語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體驗。“冰冷死寂”“深不可測”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襯出愛情的可貴美好,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熱切追求。
(3)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總把我帶回塵世。
這句話點明了愛情、知識與同情的內在聯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滿理性的語言揭示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愛情、知識的真正動力。這體現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2.問題探究
(1)概括說出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
作者說,追求愛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愛情可以帶來狂喜;②愛情可以擺脫孤獨;③愛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夢想的天堂的縮影。總之,愛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愛情,則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這里,作者把愛情描寫得極其美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2)作者尋求知識體現在對哪些領域的追求?
這里寫了追求知識的三個方面:①了解人類心靈;②了解星星為什么發光;③理解畢達哥拉斯的力量。這三方面實際上包含了人類知識的幾個重要方面:人、自然、社會。他追求知識,生命不息,寫作不輟,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無數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獻給了人類。
(3)指出作者同情人類苦難的具體內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難的人們:饑餓中的孩子、被壓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無依的老人。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但作者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對苦難的拯救往往失敗,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說:“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我活著值得”。
羅素覺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確而崇高的,回顧一生,問心無愧,并且不無欣慰。可以說,這篇文章,是羅素生活的宣言書,其實也是古今中外許多偉大人物生活的共同準則,它具有普遍意義,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課文中,作者用凝練含蓄的語言敘寫了自己一生的純潔而無比強烈的人生追求,表達了作者博大寬廣的胸懷和樂觀積極的態度。激勵我們有所追求,奮發向上。
我為什么而活著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同情苦難胸懷博大 積極樂觀
本課兩篇散文都與生命密切相關,那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是教師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真正的教育總是充滿活力和生氣,通過教師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的熏陶,對個體生命的肯定、激勵、褒揚,創造自由舒展的空間,使學生充滿對生命的熱愛,具有昂揚向上的精神,學生個體生命情感在積極、活潑、明朗的教育環境中得以無聲地滋潤、涵化、延展、厚實,把教育中的個體生命引向高處。課堂教學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們應該讓生命教育走進課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和生命意識。生命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素質提高的大事。這也是我們教師的職責所在。16 昆明的雨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文章內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
2.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碎事物表情達意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對身邊美的事物的關注,對往昔生活的懷念。
重點
把握文章內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體會作者平
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難點
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碎事物表情達意的寫法。
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作探究。
作者給寧坤的那幅畫、昆明雨中的照片、多媒體課件等。
同學們,你喜歡雨嗎?(喜歡)為什么喜歡雨?(同學們各抒己見)是啊,“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雨,潤物無聲;“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們跟隨汪曾祺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昆明的雨》寫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發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聯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這一時期,他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還結識了很多的師長和朋友,開始走上文學道路,還結識了后來和他相知相愛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鄉。在他晚年的詩文書畫中,隨處可見他對故土、故人、故事的懷念之情。
1.播放音頻朗讀,學生聽讀,認識生字。
鮮腴(xiān yú) 籬笆(lí ba) 雞 菌(jī zōng jùn)
八卦(bā guà) 密匝匝(mì zā zā)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說說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
①雨季長,但不使人厭煩,不使人氣悶,人很舒服;②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③是濃綠的。
3.文章除了寫雨,還寫到了什么?這些與“昆明的雨”有什么關系?
仙人掌、各種菌子、楊梅、緬桂花等事物,還寫到了為寧坤作畫、與德熙去小酒館喝酒。
這些人、事、物都是昆明雨季特有的。
4.作者對昆明的雨有怎樣的情感?
喜愛、懷念。
1.文章寫昆明的雨,為什么從寧坤要“我”作畫寫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①畫上所畫的倒掛而開花的仙人掌、青頭菌和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現象和產物,突出昆明的雨多;②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的描述,從而吸引讀者。
2.“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為什么?
在雨的滋潤之下,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昆明的菌子?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①種類多。牛肝菌、青頭菌、雞 、干巴菌、雞油菌等。
②數量多。“家家飯館賣”“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雞 隨處可見。
③味道鮮美。牛肝菌滑嫩鮮香;雞 味道鮮濃,無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
④色澤誘人。青頭菌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高;雞油菌顏色淺黃,做菜時配色用。
作者娓娓道來,在自然平淡的敘述中流露作者對昆明雨的喜愛,對昔日生活的懷念。
4.作者如何描寫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外貌、語言描寫,生動地展現了賣楊梅女孩子的嬌美情態,襯托昆明的雨的柔美,抒發作者的懷念和喜愛之情。
5.“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我和德熙去小酒館喝酒有怎樣的情味?
①雨引起的一點淡淡的鄉愁;②雨中的美景讓人陶醉而產生的閑適和恬淡之感。
6.結尾獨句成段,請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說說其作用。
內容上,深化主題,表達對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結構上,照應第三段,收束全文,使文章結構完整嚴謹。
在汪曾祺的筆下,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這樣的雨讓作者喜愛、懷念。那么作者是怎樣表現出這種情感的呢?
1.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要做到“神聚”,就要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昆明的雨。
2.文章圍繞“昆明的雨”寫了哪些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我”給寧坤的畫及題字,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回憶昆明的雨及與雨有關的人和事,表達對往事的懷念。
第一層(第2自然段):用“我想念昆明的雨”獨句為段,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調。
第二層(第3~5自然段):敘寫昆明的雨的特點:雨季長;不使人厭煩,不使人氣悶;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是濃綠的。
第三層(第6~10自然段):寫昆明雨季特有的人、事、物,透露作者對往昔生活的懷念。
第四層(第11自然段):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呼應前文。
1.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文字,想想喜歡的原因。
2.研讀第7段,說說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親切自然,平淡樸實。例如:①“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元那樣大,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運用口語,親切自然,如話家常,作者對往事的懷念之情蘊含其中。②在敘寫菌子的色、香、味的同時,還用平淡樸實的語言講了一個與菌子有關的笑話,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情味。
3.學生賞析,自由發言。
①如9段中對大緬桂名字的來歷的敘述,平淡樸實,娓娓道來,很有情味。
②又如9段中“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里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加點的詞都是口語式的大白話,親切自然、平淡樸實中蘊含著作者的喜愛和深切的懷念。
這篇散文以“昆明的雨”為線索,敘寫了昆明的雨的特點,回憶了與雨有關的人、事、物,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之情及對往昔生活的深切懷念。
1.語言平淡樸實,如話家常。(見前面“品味語言”)
2.以小見大。
文章選取昆明雨季特有的物,如仙人掌、各類菌子、楊梅、緬桂花等物,用這些平常之物寄托作者對昆明的愛,對生活的愛。
昆明的雨長
想念
口語不氣悶
喜愛
自然明亮
感激
平淡豐滿
贊美
清新使人動情濃綠(民風、人情、生活)(動亂年代少有的寧靜與恬然)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用平淡親切的語言敘述“凡人小事”來表現主題,我以讀帶品,在反復誦讀中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體會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深情。這樣的“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
本課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在思想表達上儲蓄深刻,怎樣體會“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老師不須去作過多的剖析,“讀”是本課的教學力點,直到成誦。本人花了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讓大多數學生能背時,再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后感悟生命的重要。比如“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大多數學生都能談點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例如:有一女孩兒,在語文書的旁批上寫著“生命是短暫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們都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創造無限的價值,使生命跨越時空,成為永恒。”這句話不但表達了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而且也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有利于社會的事情。裴多菲說:“生命的長短以時間來計算,生命的價值以貢獻來計算。”通過學生對文本的孕育,本人力求以“生命”為話題,拓寬了文本,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的:
一 抓課后習題,深入文本內涵
指導學生背誦,這是一篇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的課文,作者通過真實的事例說明自己的感受,讓人有所感悟,要深入閱讀,仔細思考含義深刻的語句,領會作者的意圖,特別是第二題: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出了對生命的思考,讓我們聯系生活實際,交流對課文最后一段話的理解,這道題,我牽手較多,舉例也多。比如:被評為“2008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李隆,在抗震救災中不怕犧牲,連續作戰在廢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人生的價值。也可以結合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去體會生命的顏色。“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這句話是作者在靜聽自己的心臟律動后產生的生命的意識:一個人的生命只屬于自己,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作者用“可以……也可以……”強調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前者是負責的態度,后者是不負責的態度,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小練筆,把學了課文后的感受寫下來。
老實說,學生表現不錯,寫的較好。比如,有一女生寫到:睜開朦朧睡眼,偶爾一聲清脆的鳥鳴,感覺整顆心都被輕輕地震動,那微顫來自生命最強烈的本能,擁有生命不僅僅是人的幸福,也是萬物的幸福。小草從泥土中倔強地探出頭來,在陽光下展示它完美的勇敢性格,其實,這也是生命的一種堅強地表達。它在向世人述說它擁有生命并熱愛生命的方式與過程。蚯蚓在地下默默無聞地來來去去,沒有人去體會到它對生命的渴望,而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無言地執著于松土的工作之中,從不間歇,還用得著大聲地宣告嗎?蠶兒破繭而出,需要的是渴望生命的勇氣,而它做到的豈止是簡單的破繭而出,更是吐絲的偉大奉獻,不惜讓自己身體變形而吐出潔白無瑕的絲,這怎能不讓人佩服與贊嘆,而我們人類又該怎樣珍愛和詮釋生命呢?
還有一孩子寫到,鄰居家的阿姨,年紀輕輕的,因為和家人吵架,用繩子吊死了……也有一孩子寫到:自己是如何玩兒死老鼠的,老鼠在奄奄一息之時,腿不停地收縮著,一顆小豆子似的眼睛發出了求生的微光……更有趣的是王爽,他寫自己在一次車禍中,感覺自己肯定死了,他睜開眼睛讓伙伴用手感覺一下他的鼻子,看是不在出氣,還讓同伴看看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在動……哪一瞬間,對生命的感悟,如此微妙,如此珍貴……寫得真不錯。
二 閱讀與寫作互通
本課的開頭運用了“設問入篇”的開頭方法。“設問入篇”指的是在作文的開頭部分先針對文章中心提出問題,然后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引出所要表達的內容。本文就恰當地運用了這種方法。課文的開頭簡潔,用簡單的疑問“生命是什么呢?”開門見山,揭示主旨,引起讀者共鳴。那么,怎樣運用這種“設問入篇”的開頭方法呢?第一,要盡快入題。少繞彎子。提出的問題切忌冗長拖沓,影響讀者的情緒。第二,提出的問題必須關系主旨,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在這環節,我出示多個題材,讓學生即時訓練,“說美”“說誠實”“說幸福”“說生命”……有一學生寫“說幸福”孩子開篇寫到:每個人都不停地為幸福而奔波,然而幸福到底又是什么呢?一下子吸引住了讀者,令人深思。
三 綜合學習
主以積累運用為主,以學生“課文同步寫作”為輔,鼓勵學生大膽闡釋自己對生命的感悟與理解……
學完本課,本人認為學生比我這個作老師的學得還好,這使我想到一句詩“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
本課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在思想表達上儲蓄深刻,怎樣體會“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老師不須去作過多的剖析,“讀”是本課的教學力點,直到成誦。本人花了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讓大多數學生能背時,再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后感悟生命的重要。比如“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大多數學生都能談點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例如:有一女孩兒,在語文書的旁批上寫著“生命是短暫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們都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創造無限的價值,使生命跨越時空,成為永恒。”這句話不但表達了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而且也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有利于社會的事情。裴多菲說:“生命的長短以時間來計算,生命的價值以貢獻來計算。”通過學生對文本的孕育,本人力求以“生命”為話題,拓寬了文本,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的:
一 抓課后習題,深入文本內涵
指導學生背誦,這是一篇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的課文,作者通過真實的事例說明自己的感受,讓人有所感悟,要深入閱讀,仔細思考含義深刻的語句,領會作者的意圖,特別是第二題: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出了對生命的思考,讓我們聯系生活實際,交流對課文最后一段話的理解,這道題,我牽手較多,舉例也多。比如:被評為“2008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李隆,在抗震救災中不怕犧牲,連續作戰在廢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人生的價值。也可以結合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去體會生命的顏色。“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這句話是作者在靜聽自己的心臟律動后產生的生命的意識:一個人的生命只屬于自己,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作者用“可以……也可以……”強調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前者是負責的態度,后者是不負責的態度,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小練筆,把學了課文后的感受寫下來。
老實說,學生表現不錯,寫的較好。比如,有一女生寫到:睜開朦朧睡眼,偶爾一聲清脆的鳥鳴,感覺整顆心都被輕輕地震動,那微顫來自生命最強烈的本能,擁有生命不僅僅是人的幸福,也是萬物的幸福。小草從泥土中倔強地探出頭來,在陽光下展示它完美的勇敢性格,其實,這也是生命的一種堅強地表達。它在向世人述說它擁有生命并熱愛生命的方式與過程。蚯蚓在地下默默無聞地來來去去,沒有人去體會到它對生命的渴望,而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無言地執著于松土的工作之中,從不間歇,還用得著大聲地宣告嗎?蠶兒破繭而出,需要的是渴望生命的勇氣,而它做到的豈止是簡單的破繭而出,更是吐絲的偉大奉獻,不惜讓自己身體變形而吐出潔白無瑕的絲,這怎能不讓人佩服與贊嘆,而我們人類又該怎樣珍愛和詮釋生命呢?
還有一孩子寫到,鄰居家的阿姨,年紀輕輕的,因為和家人吵架,用繩子吊死了……也有一孩子寫到:自己是如何玩兒死老鼠的,老鼠在奄奄一息之時,腿不停地收縮著,一顆小豆子似的眼睛發出了求生的微光……更有趣的是王爽,他寫自己在一次車禍中,感覺自己肯定死了,他睜開眼睛讓伙伴用手感覺一下他的鼻子,看是不在出氣,還讓同伴看看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在動……哪一瞬間,對生命的感悟,如此微妙,如此珍貴……寫得真不錯。
二 閱讀與寫作互通
本課的開頭運用了“設問入篇”的開頭方法。“設問入篇”指的是在作文的開頭部分先針對文章中心提出問題,然后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引出所要表達的內容。本文就恰當地運用了這種方法。課文的開頭簡潔,用簡單的疑問“生命是什么呢?”開門見山,揭示主旨,引起讀者共鳴。那么,怎樣運用這種“設問入篇”的開頭方法呢?第一,要盡快入題。少繞彎子。提出的問題切忌冗長拖沓,影響讀者的情緒。第二,提出的問題必須關系主旨,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在這環節,我出示多個題材,讓學生即時訓練,“說美”“說誠實”“說幸福”“說生命”……有一學生寫“說幸福”孩子開篇寫到:每個人都不停地為幸福而奔波,然而幸福到底又是什么呢?一下子吸引住了讀者,令人深思。
三 綜合學習
主以積累運用為主,以學生“課文同步寫作”為輔,鼓勵學生大膽闡釋自己對生命的感悟與理解……
學完本課,本人認為學生比我這個作老師的學得還好,這使我想到一句詩“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
教學設計
《永久的生命》是嚴文井在1942年寫的一篇帶有比喻,帶有哲理意蘊的散文,它不僅哲思深邃,鮮明生動,而且語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條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寫法上,先談生命的易逝,欲揚先抑,再談生命的永久,正面展開。最后聯系現實生活,高唱生命的凱歌。文章揭示出個體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個人類來說,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要感謝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熱情回報生命。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它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而,教學本文時,我主要采用討論式教學,在引導學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來進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點語句所蘊含的深刻的哲理,從而,挖掘本文的主題思想,提高學生對語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積累詞語“臼齒, 茸毛, 蔓延,凋謝, 洗滌 ”
2、理解修辭手法的作用。
3、概括本文的寫作手法:欲揚先抑。
過程及方法:1、反復朗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人類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暫的生命去創造永久的價值。
2、要樹立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1、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義。
2、揣摩文章中重要語句,理解其哲理意蘊。
教學難點:1、感知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2、揣摩文章重要語句,理解其哲理意蘊。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語:
有人說,生命,偉大而神秘,豐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說,世上沒有永恒的春天,亦沒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作者嚴文井的答案吧!
二、走進作者:(由學生發言,檢查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
嚴文井,原名嚴文錦,1915年生,湖北武漢人。主要著作有《嚴文井散文選》、《嚴文井童話集》、《嚴文井童話寓言集》等,曾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首屆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榮譽獎。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正音,并勾畫出你不太理解的語句。
多媒體展示
jiù róng màn diāo dí
臼 齒 茸 毛 蔓 延 凋 謝 洗 滌
2.學生互讀課文,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
3.選三位同學范讀課文,每人讀一部分,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評點: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把握。感情激烈處聲音要響亮,情調應激昂;感情平靜處要讀得深沉些。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三個事例中蘊含的道理。 突破方法:反復品讀、圈點批畫、質疑探究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了解有關杏林子的生平事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入: “一粒毫不起眼的種子,往往隱藏了一個燦爛的花季;一條丑陋的毛毛蟲,可能兌變成為五彩斑斕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感悟。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她寫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同學們,能不能把你喜歡的人生格言也告訴給大家? 相機板書:生命 生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文中寫了幾件事例? 飛蛾掙扎求生 瓜苗不屈生長 傾聽自己心跳 2、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找出文中的話讀一讀。 出示“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1)默讀,理解意思 (2)朗讀,讀出堅定的`語氣 (3)齊讀,讀出對生命的熱愛 三、自由品讀,感情內涵 文中的三個事例,分別帶給作者,也帶給我們對生命的思考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句子反復品讀,談談你的理解。(有什么樣的理解,就會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著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1)回想你曾抓過飛蛾、蝴蝶之類的小動物嗎?它們是怎樣在手中反抗的? (2)這小小的飛蛾為什么要如此掙扎?如果你是那只飛蛾,你會在心里說什么來鼓舞自己呢? 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這只小小的飛蛾,你會怎么想呢? 指多名同學賽讀,并說出這樣讀的理由。 重讀課題 “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 (1)鏈接古詩《草》,比較瓜子與草的共同之處,說說作者這樣寫說明了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的?組內交流體會。 分組賽讀 再讀課題 “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糟蹋”是什么意思? 結合對杏林子的生平事跡的了解,理解這段話。 交流:還有哪些人是好好地使用了生命,使自己的生命活得光彩有力? 討論交流:聯系自己,你是好好使用生命,還是白白地糟蹋它? 齊讀 三讀課題 四、升華情感,啟迪人生 生命是什么呢?怎樣的生命才是光彩有力的呢?請用簡短的一句話寫下你的感悟。 板書:19、 生命生命 飛蛾掙扎求生 瓜子不屈生長 聆聽心臟律動(生命可貴 珍惜生命) 教學反思: 一、充分給予學生解讀課文的舞臺。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就讓學生獨立自由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反復品讀,并交流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時間。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讀,步步推進。先是帶著問題自由讀,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更是給學生足夠時間反復品讀,自我感悟。在精讀環節中,注意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抓住課文題目的感染力,每次學完一個事例后,又重讀課題,使學生的理解一層一層得到提高。 三、拓展延伸,挖掘教材發展空間。 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其他的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他們對生命的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怎樣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呢?”“生命因怎樣而更精彩呢?”對此,學生談到很多事例,也說了許多。 雖然“教無定法”,但“學生主體,老師主導”的教育思想牢牢鞭策著我,我也努力地實踐著。當然,在教學中有時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有時讓學生感覺總是意猶未盡。以后,要更加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充實,教學相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