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5
這是夜上受降城聞笛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體味詩的含蓄美。
3、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一、起
你想讀出什么味道?
(明確:生對讀古詩的把握)
二、承
你能讀出什么味道?
1.導入:
咱們*人向來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圓,花開半,總是令人著迷,幾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人對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詩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隱若現,欲語還休之間。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們就隨著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蘊藉含蓄而流傳千古的七絕。
2.解題。
3.介紹作者。
4.朗讀指導
5.在萬籟俱寂的夜里作者獨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請同學們快速思考,用老師給的句式,來規范自己的回答。
從___________,看到、聽到了_________________?
6.本詩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現的呢?(可從用詞、寫法、修辭等角度分析)
我覺得這首詩的含蓄在________。
1、比喻的運用。
2、《折楊柳》懷人思鄉的曲子。
3、特定的動作。
4、環境
5、景物.......
三、轉
你還能讀出什么味道?
1、背景
2、創設情境,聯讀詩歌
3、小結
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聞笛》
四、合
作業布置
你來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樣抒發的,含蓄美又是怎樣表現的?
五、板書設計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
聲:蘆管《折楊柳》思鄉
情:征人盡望鄉含蓄
<夜上受降城聞笛>作者為唐代文學家李益。其詩詞全文如下: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譯文]
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營造了一種寂寥,凄清的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凄涼幽怨的蘆笛聲,喚起了征人思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詩中的景*、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這首詩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劉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的名篇之一。
夜上受降城聞笛賞析: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詞語注釋:
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愿為了防御突厥,在黃河以北筑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山峰。一作“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
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作品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猶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這首詩寫得有*有聲有情。烽火臺、沙漠、高城、月*,構成了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征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思鄉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賞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四句二*字,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聲牽動征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余味無窮。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營造了一種寂寥,凄清的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凄涼幽怨的蘆笛聲,喚起了征人思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詩中的景*、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愁情的名作.詩歌筆法簡潔輕靈,意韻深雋,曾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么后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愁懷?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游揚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
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以上這篇夜上受降城聞笛賞析_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更多詩詞,詩歌盡在:詩句大全望大家多支持本網站,謝謝。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原文注釋】:
1、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3、蘆管:笛子。
【翻譯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
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賞析鑒賞】:
詩意在抒寫邊防將士之鄉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能動征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