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5
這是植樹的牧羊人教學重難點,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跡的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讓.喬諾(1895~1970),生于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后成為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二十世紀最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勛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為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為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為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為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余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動畫片,并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動畫短片獎。在環保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啟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用序號標出意義段,批注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坍(tān)塌廢墟(xū)流淌(tǎng)縫隙(xì)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流淌:液體流動。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后變成的荒涼地方。
酬勞:酬謝,給出力的人的報酬。
轉悠:漫步,無目的地閑逛。
富饒:物產多,財富多。
理解結構
1.為課文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樹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樹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創造奇跡改變了環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長壽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明確: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啟示?
總結固趣:
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對比、照應;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布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并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教學目標: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牧羊人的情感。
2.通過品讀文章詞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跡的意義。
教學重點:品讀重點詞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跡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看圖片,對話導入
二、默讀課文,探尋奇跡
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這片土地出現了怎樣的奇跡。
明確:原先,這里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荒野。
然后,這里像一塊鋪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來,這里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
三、跳讀課文,走進奇跡創造者
1.再次默讀課文,說說,奇跡創造者是怎樣一步步把荒漠變成綠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在仔細蓋上泥土。
(2)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棵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說,這塊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總結:他是有信念、執著堅持、慷慨無私、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人
2.圈點勾畫出“我”對牧羊人評價的句子,體會“我”對他的情感。
四、尋找身邊的“奇跡”創造者
根據【鏈接】說說你的看法,并分享給你的小組。
五、小結:愿我們都能做這樣的牧羊人,種植希望、播下幸福,成為“奇跡”的創造者。
六、作業布置:寫一寫,你知道的“奇跡”創造者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一個你身邊的牧羊人。寫一個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書:荒地綠洲
(執著、樂觀)老人
七、教學反思:本課是一篇小說,雖然小說以人物為中心,可本文語言較為簡單,可不必一個一個句子分析。本課以“奇跡”為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整個過程較為連貫。
教學目標:
1、運用第一人稱,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
2、運用對比的寫法來突出主題。
3、培養熱愛大自然,以及充滿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點: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難點:獨具特色的環境描寫,精妙的比喻,使文章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知識鏈接:
描寫人物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環境描寫的作用:①表現時代風貌,展現風土人情。 ②襯托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題。 ④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⑤感染讀者。 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⑦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或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近 及遠或由遠及近。
教學過程:
【檢查預習】
一、音形識記。 戳( ) tān( )塌 山毛櫸( ) 廢xū( )
Chóu( )勞 水qú( ) 縫隙( )干涸( ) Kāngkǎi( )
二、詞語解釋。 1、坍塌: 2、廢墟: 3、干涸: 4、刨根問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 《植樹的牧羊人》作者( ),( )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代表作《人世之歌》《龐神三部曲》《屋頂上的輕騎兵》和《一個郁郁寡歡的國王》。
【初讀課文】
1、 標段序,畫詞句。
2、 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研讀課文】
一 、文題解說:課文以“植樹的牧羊人”為題,有什么好處?
二、讀課文,感悟作者的寫作情感,把握朗讀情感。
(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先在組內展示,推舉優秀組員班內展讀。)
1、 作者用什么順序記述故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2、 對比的寫法
在文中找出描寫種樹前后普羅旺斯地區變化的句子,并體會對比的好處。
3、 人物描寫
在文中找出描寫種樹人動作的典型細節,看看表現了種樹人什么性格?
【質疑探究】
你覺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質令你感動,值得你學習?
溫馨提示:結合文中關鍵詞語
【閱讀訓練】
15.根據文中直接描寫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分)
16.(1)“在我眼里,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這句話有怎樣的寓意 (2)選文中作者用哪些話贊美牧羊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3分)
17.文章開頭說:“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為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2分)
18.(1)選文第二段中,作者細致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這對表現主題有什 么作用?(2)第九段中說“這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句中“這”指什么?“奇跡”指什么?(3分)
19.請從修辭方法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任選一個)。(2分)
(1)“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霧氣,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
(2)“這些白樺樹棵棵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蔚然成林。”
通過“我”的回憶,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無聞地種樹的故事。
一、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點 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時又讓人產生一系列的聯想:牧羊人為何要植樹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題目的作用: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1、作者運用以時間先后為序的順敘方法。
作者與牧羊人第一次見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再次見面所看到的巨大變化,最后一次見面的感受寫得詳細。1920年后我幾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兩句寫得簡略之極。
2通過對比,說明牧羊人將荒涼的土地變成了流著奶與蜜的田園。
【質疑探究】
你覺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質令你感動,值得你學習?
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無聞地種樹,無私的為地球創造綠蔭,他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了我的心靈。為了種樹,他放棄了賴以生存的羊群,用堅韌和毅力,讓一片茫茫荒漠變成了生機盎然的森林,成了鳥語花香的人間天堂。他覺得有了樹,就有了生機,就有了生命。面對困難,他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不懈的種樹。他為人類創造了綠蔭,是一個“難得的好人”。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閱讀訓練答案15.選文的四至七段從正面直接的刻畫牧羊人的性格,如他一點一點把破舊房子收拾整齊,餐具很干凈,地板沒灰塵,槍上過油,爐子上煮著湯,剛刮過胡子,衣服扣子縫得很結實,補丁針腳很細,他不抽煙,認認真真挑選橡子……從中可看出他是一個積極生活、極其認真、勤勞不懈、堅韌執著的人。
16.示例:(1)這句話是“我”第一次見到牧羊人時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將給這個荒涼的地方帶來灌溉滋潤和豐饒。
(2)“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進的技術,而是靠一個人的雙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這“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這些話表現了作者無比敬佩之情。
17.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從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18.示例:(1)為后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干燥的氣候都與后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滋潤、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跡。(2) “這”指在曾經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跡”指牧羊人長年累月地植樹,改變了這里原來很差的生態環境,使干旱荒涼的地方變成了郁郁蔥蔥、富饒豐美、充滿生機的地方。
19.示例:(1)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那個曾經被廢棄的荒涼的村莊現在已經是滿目綠色像地毯一樣覆蓋著的景象了。(2)這個句子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白樺樹比喻為“筆直站立的少年”,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牧羊人在谷底種的白樺樹充滿生機的壯觀景象。
教學目的
1.深入理解課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跡的意義。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植樹的牧羊人》的基本內容,也深深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所寫的是真實人和事嗎?并請說出理由:
《植樹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志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后,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志上發表,之后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為什么會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內容
1.文章開頭說:“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為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明確: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從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2.選文第二段中,作者細致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這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為后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干燥的氣候都與后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滋潤、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跡。
3.“不曉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過管它是公有地,還是私有地,跟我種樹有什么關系?”這幾句話表達了牧羊人怎樣的品格?
明確:高尚無私,種樹純粹是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富。
4.“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文中所講的連鎖反應具體指的是什么?
明確:種樹成林之后,自然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現在居然流水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
5.“他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如同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作者這樣有怎樣的言外之意?
明確:牧羊人一直潛心種樹,心無旁騖;戰爭在毀滅,而牧羊人在創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現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眾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為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
明確:無私、慷慨。
2.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
明確:自信,果斷。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明確:積極生活,愛整潔。
4.他說,這塊高原因為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明確:目標遠大而高尚。
5.或許正因為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著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
明確:無私,儉樸。
三、理解主旨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并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牧羊人”堅持種樹改變環境的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2.本文的主旨對你有何啟示?
補充資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GoodShepherd是牧羊人還是*耶酥的意思,主耶穌說自己是好牧人。
由于妻和子相繼去世,他一個人離群索居,經受住了孤獨和憂傷的考驗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樹,決心把荒地變綠洲。這猶如當初耶穌*在荒漠中受盡心靈的的折磨,經受起撒旦的*和考驗后大徹大悟,決心用行動替眾人贖罪。牧羊人日復一日的植樹,終于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為宛如救世的*。由于有水生植物,獵人來打獵,漁夫來打漁,但是這些幸福的時刻跟這位老人似乎也沒有關系,因為沒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績,也不曾知道老人為此所付出的一切艱辛與努力。這猶如耶穌*,他處處顯示著圣跡,但世人卻無人知曉他的真容。
(楊曉林)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見解?
2.你學了本文后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收獲?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你認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運用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借鑒作用?
2.以《最讓我感動的人》為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