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4
這是杞人憂天優秀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杞人憂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寓言四則》中的一則寓言。七年級的學生在本單元的前幾課童話、詩歌、神話的學習過程中,已充分調動了自己的練習和想象,學習本課,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體驗,通過快速閱讀、聯想和想象,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積累“亡”、“中傷”等關鍵字詞;疏通文意,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
2、通過多種朗讀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
3、激發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提到這句話,我們不禁會想到古時候的一則寓言故事——“杞人憂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則寓言。(板書課題)
二、誦讀
1、教師配樂范讀,出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
(2)明確節奏
(3)讀出情感。
課件展示:重點字音和重點句子的節奏:
(1)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
(2)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明確節奏。
3、全班齊讀。
4、分角色朗讀:兩人一組,分別扮演杞人和嘵之者,體會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杞人——憂慮、恐懼;
嘵之者——真誠、耐心勸導。
5、學生展示朗讀,教師評價并總結。
三、疑讀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質疑解疑,全班交流。
2、教師指導:課件出示重點字詞:
(1)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2)若躇步呲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3、假設讓你把“杞人憂天”這個故事說給別人聽,你會怎么說清楚明白呢?
學生講述故事。
四、思讀
1、杞人“憂”什么呢?“憂”到什么程度?
明確:天地崩墜、廢寢食
2、討論:杞人的憂有沒有必要?
教師提示:天崩地墜發生了嗎?
教師小結:對于不會發生的或毫無根據的事沒有必要憂慮,而讓自己陷在一個牢籠中。
3、嘵之者是怎么為他解憂的?
教師提示:嘵之者勸了幾次?每當杞人提出新的`憂慮時,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4、在嘵之者耐心的勸導下,達到了什么效果?
5、小故事,大道理:讀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
人們常用“杞人憂天”諷刺那些不必要的擔憂,也有人認為其中傳達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你同意哪一種理解呢?
六、課堂小結
其實,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也在所難免,如何更好的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啟迪。
六、作業布置
寓言的寓意與其情節設計有密切的關系。任選課文中的一則寓言,重新設計情節,賦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寫成一篇新的寓言。
1、嘴和眼睛的對話
2、樹和斧子
3、畫筆和顏料
4、蜜蜂與花朵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積累崩墜、憂、曉、若、屈伸、中傷等詞語。
2.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并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有這樣的記載: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經歷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于是列子寫下了《杞人憂天》這樣一個富有啟發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對于列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將列子封為“沖虛真人”,所著《列子》詔稱《沖虛真經》;宋徽宗封為“致虛觀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間加封“至德”,號曰《沖虛至德真經》。列子著書常言人之所未言,氣偉而才奇簡勁宏妙,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注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注釋簡化后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序號標出情節結構。
一、積累語言:
杞(qǐ)人 躇(chú)步 跐(cī)蹈 舍(sh?)然 中(zhòng)傷 星宿(xiù)
結合注釋積累詞語
崩墜:崩塌,墜落
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依托)
憂,憂愁、 擔心。
曉:開導
若:就像。
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止:行動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傷:打中擊傷
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么辦呢
四虛: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棄心事的樣子
二、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為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憂天地崩墜,廢寢忘食
憂憂彼之所憂者,曉之以理
憂天者明理大喜,曉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讀課文,翻譯理解。
一、翻譯課文。
抽同學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 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二、理解課文
1.杞人憂天地崩墜憂到什么程度?
明確: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
明確:先解釋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無處沒有空氣,不會塌;再解釋日月星辰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最后解釋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不會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明確: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4.課文有怎樣的寓意?杞人憂天的成語后來有怎樣的比喻義?
明確:寓意:不必毫無根據地瞎擔心。
比喻義: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代審視。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 你贊成課文中的觀點嗎?為什么?
2.學了本文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單元所選幾篇課文分別是童話、詩歌、神話、寓言,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引導學生“換一種眼光看世界”。本文是一則寓言,有深刻的寓意。可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做到“溫故而知新”。盡管學生初學文言文,需要教師適當點撥,但是教師依然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不可越俎代庖。并且,教師要在高效駕馭文本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豐富的啟迪。
3、有效訓練學生的想象、表達、表演等能力,喚醒學生的發現意識。
4、滲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寓意,得到啟迪。
2、難點:訓練各種能力,引導學生“換一種眼光看世界”。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畫蛇添足》等多幅圖畫,讓學生看圖猜成語,然后歸納寓言的特點。再結合學生的表現談話導入,并板書課題。(例如:本來老師上課前還擔心……現在看來,完全是杞人憂天了。)
二、檢查預習效果
1、簡介《列子》
2、正音、釋詞。
三、師生合作,理解文章內涵
活動一:讀——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學生美讀——分角色讀
(2)小組合作翻譯——學生質疑——師生解惑
活動二:想——大膽發現
(1)杞人所憂何事?結果如何?
(2)“曉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對此你想做出怎樣的評價?
(3)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學們還獲得什么啟示?(學生上臺板書)
活動三:辯——換種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乙方:我愿意給“杞人”點贊
活動四:演——展示才華
(1)讀文本,看插圖,自由想象、創造。
(2)學生上臺表演。
四、教師巧妙地將板書生成圖案,啟發學生想象后小結。
五、布置作業:
版課本劇;積累有趣的神話故事。
【教材分析】
《杞人憂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寓言四則》中的一則寓言。七年級的學生在本單元的前幾課童話、詩歌、神話的學習過程中,已充分調動了自己的練習和想象,學習本課,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體驗,通過快速閱讀、聯想和想象,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積累“亡”、“中傷”等關鍵字詞;疏通文意,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
2、通過多種朗讀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
3、激發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提到這句話,我們不禁會想到古時候的一則寓言故事——“杞人憂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則寓言。(板書課題)
二、誦讀
1、教師配樂范讀,出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
(2)明確節奏
(3)讀出情感。
課件展示:重點字音和重點句子的節奏:
(1)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
(2)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明確節奏。
3、全班齊讀。
4、分角色朗讀:兩人一組,分別扮演杞人和嘵之者,體會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杞人——憂慮、恐懼;
嘵之者——真誠、耐心勸導。
5、學生展示朗讀,教師評價并總結。
三、疑讀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質疑解疑,全班交流。
2、教師指導:課件出示重點字詞:
(1)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2)若躇步呲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3、假設讓你把“杞人憂天”這個故事說給別人聽,你會怎么說清楚明白呢?
學生講述故事。
四、思讀
1、杞人“憂”什么呢?“憂”到什么程度?
明確:天地崩墜、廢寢食
2、討論:杞人的憂有沒有必要?
教師提示:天崩地墜發生了嗎?
教師小結:對于不會發生的或毫無根據的事沒有必要憂慮,而讓自己陷在一個牢籠中。
3、嘵之者是怎么為他解憂的?
教師提示:嘵之者勸了幾次?每當杞人提出新的`憂慮時,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4、在嘵之者耐心的勸導下,達到了什么效果?
5、小故事,大道理:讀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
人們常用“杞人憂天”諷刺那些不必要的擔憂,也有人認為其中傳達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你同意哪一種理解呢?
六、課堂小結
其實,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也在所難免,如何更好的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啟迪。
六、作業布置
寓言的寓意與其情節設計有密切的關系。任選課文中的一則寓言,重新設計情節,賦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寫成一篇新的寓言。
1、嘴和眼睛的對話
2、樹和斧子
3、畫筆和顏料
4、蜜蜂與花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