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9
這是潼關路,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了解元曲的體裁特點;學習如何欣賞元曲作品;熟讀并背誦作品。
2、技能目標:品味詩歌精煉的語言特點;體會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我國古代詩歌的魅力,培養學生民本情懷,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二、重點:
在朗讀的基礎上了解元曲的內容,體會句意。
三、難點:
詩詞曲中意境的體會。
四、學法:
誦讀法、品讀法。
五、學情分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這是他赴陜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已經有所了解(即:亡,百姓苦),但對“興,百姓苦”的理解還不深刻,不能很快地轉過彎來。教師要用教學手段和技巧,縮小學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視界差距。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詩的氛圍,導入新課
我國是詩的國度,許多優美的詩篇為人們所傳誦。同學們也非常喜歡詩,喜歡我國古代的'文學瑰寶。今天下午,我們一起來品味元代張養浩的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
1、體裁介紹。
2、作者介紹。
3、寫作背景介紹。
(以上具體內容均以課件形式出現)
(二)、朗讀課文,把握結構美
1、大聲自由朗讀課文后,請兩位同學讀課文,集體糾音。
2、正音:巒()躊()躇()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4、理解字詞的意義,了解詩詞的大意。(課件)
5、明確本詩的結構:這首詩由三部分組成——寫景、抒情、議論。
(三)、品讀、體會詩歌
1、第一層(寫景):課件顯示“古潼關地形圖”,要求學生找到潼關的地理位置,并說說它在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歸納明確: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西有長安,東有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2、第二層(抒情):詩人由潼關的險要地勢想到其重要的歷史作用,自然就想到離潼關不遠的長安和曾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但為什么詩人“望西都”而“意躊躇”呢?為什么經秦漢處而“傷心”呢?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歸納,明確: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何等繁華昌盛,而現在,昔日的奢華已不復存在,成了一片廢墟。此情此景,怎不令詩人躊躇傷心?(宮闕萬間——做了土)
3、第三層(議論):詩人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為歷代王朝的興衰而傷心之前中呢?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詩人關注的是老百姓。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詩人感到無比憤慨和深切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大興土木,百姓受苦;亡——戰爭頻繁,百姓遭殃。)
(四)、總結、深化、拓展
1、品味詩歌的感情基調:全詩表達了詩人沉痛、憤慨之情,感情強烈、率直。寫景部分大處著筆,意境開闊,要讀出雄渾氣魄;抒情部分要表達“躊躕”“傷心”情緒,語調沉郁,語速稍緩;議論部分是詩人懷古傷今,情感噴發,應讀出悲憤難當的語氣。
2、反映百姓的苦難,關注、同情百姓是我國歷代知識分子的自覺行為,是我國詩歌、散文的思想精華,是我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們學過的詩歌、散文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
一、導入
師:大家回憶一下,在以往我們學過的課程里,唐代和宋代的主要文學形式是什么?
生:唐代是詩歌,宋代是詞。
師:說的很對。那么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種文學形式,就是散曲。它是元代的主要文學形式。現在先讓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山坡羊·潼關懷古》。
生:合讀
二、過程
1、圈出你不理解的詞。
躊躇(chóuchú):痛心;心情不愉快
宮闕:京城,宮殿。
潼關:地名。潼關以水得名,又因為地理險要,故為關塞。
山河表里:以山河為表理。形容潼關,極言潼關內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勢險要,為兵家所必爭。
西都:指長安。因地處西面,且曾為秦時都城,故稱西都。秦時的都城在后來的陳勝吳廣起義中就被燒毀。
2、釋題:齊讀課文。根據剛才的字詞解釋,學生自行理解課文。
師:誰能把散曲所講的內容概括一下。
生:這首曲主要是寫了作者在潼關一路的所見,所想,抒發作者對天下人民深處戰火災難的同情。
師:很好。那么讓我們現在再來關注這個題目。
從剛才同學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全曲的真正題目是后面“潼關懷古”部分。因為它主要是寫的是作者在潼關一路的所見,所感,而“山坡羊”實際上是曲牌名。曲牌,指的是音樂的名字。古代的曲都是用來唱的,要唱就要有歌曲,那么這個歌曲的名字,就叫曲牌。就像是流行歌曲一樣,有時候一種流行歌曲會有粵語、國語兩套歌詞,那么這個歌詞就等同于曲詞。而音樂是一樣,并且取個名字,這就叫曲牌。
其它的還有如:eg:《天凈沙·秋思》
詞里面也有這種現象,像我們學過的辛棄疾《西江月·西行黃沙道中》
3、分組閱讀,細讀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作者筆下的潼關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從哪里看出來的。
險要:山河表里
②作者因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躊?
因為西安的都城被燒毀了: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人民受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4、深層回答:在學生回答以上問題的基礎上,再進行。
●從潼關的地形險要,到作者是不愉快,再到總尾的兩句,之前是怎樣的聯系?
A、作者行進在潼關的道路上,一路驚嘆于潼關的險要,而有著潼關之險有秦朝卻在短短時間就滅亡了(對比),秦朝過去繁華而盛極一時的宮都,不過數十年間,竟全成土灰之地。所以引起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嘆。
B、最主要的則是,在任何一個朝代,不管興亡,受苦的則永遠是普通百姓。
三、反復誦讀,感覺感情,試著將全文默讀下來。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后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2、教師簡要講解: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后個別提問: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后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
三、課堂探討: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后,提問:
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此題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說得合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四、堂上練習:完成下發的練習
五、布置作業:默寫這首曲子
《觀滄海》這首詩歌主要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文中主要通過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產生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是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一節課下來,感覺優點寥寥,而問題多多。(一)成功之處:
1.在教學設計上重點突出,方法明確,環節齊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也基本落實到位。多數學生能感悟到詩歌的意境及詩人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2.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引導學生從實景的具體描繪到虛景的想象夸張;從實景中感悟祖國美麗的山河,體驗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到虛景中感悟詩人博大的胸懷及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循循誘導,水到渠成,從而促進了目標的達成,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注重了古詩詞的學習必須與背景相結合的原則。開課后我不惜寶貴時間給學生讀《導學案》中大篇的背景介紹部分內容,同時還對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作了適當的講解補充,為學生體驗詩歌意境和感悟詩人情懷作了有效的情感鋪墊。
4.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學習習慣,雖有許多瑕疵效果不明顯,但畢竟邁出了最為寶貴的一步。
(二)存在的問題:
1.在詩歌朗讀環節花時不多,比較倉促,害怕時間不夠而取消了原先打算的多種朗讀方式,學生個性化朗讀和朗讀體驗明顯欠缺,違背了詩歌須從“讀中感悟”的原則。
2.沒有逐句進行翻譯,基礎較差的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沒有獲得大面積豐收。
3.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往往處于“半成品”就草草收兵,致使氣氛不夠濃郁,討論不夠深入,在詩句內涵的理解上也不夠深刻。
4.在評價上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評價,老師評價居多,表現了對學生不放心不信任的錯誤思想,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5.學生發言不夠積極主動,一方面反映了農村孩子的膽小淳樸,一方面也反映了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引導訓練。
6.小組代表發言時沒有良好的語言習慣,往往直述觀點,給人造成似乎是他個人的意見而不是小組的共同意見。
(三)今后的打算
通過這次我校舉辦的公開賽課活動,使我看到了其他年輕教師的優點并努力向他們學習,也看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同時也看到了我校教學的希望,更看到了我縣教學的崛起…….今后,我將在上級的引導下,在同行的大力幫助下,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在課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歸宿點,為我鄉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