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07
這是穿井得一人試講10分鐘教案,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2.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于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通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課時1
一、導入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讀課文,理解文意。(自學十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注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注釋簡化后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標注課文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于:向、對。宋君:宋國國君。
問之于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于:介詞;向、對。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國人道之(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有聞而傳之者(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聞之于宋君,問之于丁氏(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
④得一人之使(結構助詞,的)
2.翻譯課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
3.課文探究(質疑)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于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采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三、課堂檢測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無聞也( )
③問之于丁氏( )
④有聞而傳之者( )
(2)翻譯:
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 )。
四、本課小結: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教學目標:
1、了解《呂氏春秋》,積累常見的文言文詞語。
2、理解文章大意,學習文章寓意。
3、學習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提倡個性化解讀文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大意,學習文章寓意。
難點:學習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提倡個性化解讀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故事導入:
殺豬的和賣茶的打賭。殺豬的說:“用鐵錘錘蛋錘不破。”賣茶的說:“錘得破!”殺豬的說:“錘不破!” 賣茶的不服氣,拿來一個雞蛋,用錘子使勁打下去,雞蛋破了。說:“這不是破了嗎?” 殺豬的說:“蛋是破了,可我說的是錘不破啊!”說著他指指鐵錘。
二、《呂氏春秋》和呂不韋
《呂氏春秋》又名《呂某某》,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 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26卷,160篇,二十余某某。《呂氏春秋》包括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 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 、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 所以《漢書XXXXX 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呂不韋(?——約前235年),姜某某,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某某。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將課文讀通順;
2.聽教師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四、譯讀課文
宋之丁某某,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注釋:(1)之:的 (2)溉汲:打水澆田。溉,澆灌,灌溉。汲,從井里取水。(3)及:等到 (4)告:告訴 (5)得:得到
翻譯:宋國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需到出門(到遠處)打水洗滌,(因此)(他家)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某某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聞之于宋某某。
注釋:(1)聞:聽到 (2)得:得到,這里指發現 (3)國人:指居住在國都里的人 (4)道:講述 (5)聞之于宋某某:向宋國國君報告這件事
翻譯:有人聽到這話以后就傳播給其他人,說:“丁家打井,從井某某發現了一個人。”
全國的人都談論這件事,(有人)向宋國國君(報告),使(他)聽到這件事。
宋某某令人問之于某某。丁某某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某某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注釋:(1)令:派遣 (2)對:應答,回答 (3)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的使喚,指得到一個人的勞力。
翻譯: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說:“(我說的是打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不是說從井某某發現了一個人。”?尋到的消息如此,還不如不知道。
文言詞匯積累:一詞多義
之:(1)宋之丁某某:助詞,的 (2)國人道之:代詞,這件事
者:(1)有聞而傳之者:......的人 (2)有光耀者:......的東西
于:(1)聞之于宋某某:向,對 (2)非得一人于某某:在
合作探究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確: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個勞動力。
2.傳話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么意思?
明確: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宋某某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呢?
明確:因為宋某某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由此可看出宋某某是一個遇事調查研究,不信傳聞的人。
4.分別從傳之者和丁某某的角度說說本文帶給你的啟示
明確:(1)說話要防止歧義。(2)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自己考查的話。(3)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去偽存真。
5.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 如果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作業
請同學們找更多的寓言故事來讀一讀,并寫一寫自己的感悟。
板書設計
本義:得一人使
穿井得一人
傳言:得一人于某某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引人遐思,給人啟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體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在網絡自媒體時代,它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實詞的教學也應得到相應重視。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3.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準備
文本準備:《蘇東坡傳》、《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借助網絡、小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2)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讀
(二)抓起因,明曉文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結: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于家里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組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為這起謠言負責?
討論后,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
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后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關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三)學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現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絡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后證實是謠言。
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2.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無濟于事的。辟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布置作業。
(一)課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求聞之若此,聞之于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二)布置作業:以“謠言”為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后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謠言止于智者
七、教學反思:
在起始年級重視習慣的培養,包括使用字典、課前經典誦讀等。整節課設計力求新穎、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整體感知環節切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整體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導正確價值觀。抓住小組合作,用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課堂互動!
遺憾很多,有兩條格外值得記取:過于重視文意和與現代生活的鏈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詞匯未得到有效落實。寫的環節,沒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應當刪去,留下時間開展寫作訓練。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文言課文;
2、理解文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3、學習如何對待傳聞。
教學過程
一、導入《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而成,共26卷,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160篇。成書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出自它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良狗捕鼠》等。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文言課文;
2、理解文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3、學習如何對待傳聞。
三、讀其文
1、讀準字音;
溉汲gài jí
2、讀準節奏。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四、譯其義
1、自己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訂正翻譯。
五、悟其理
1、概括這則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記敘了宋國有個人挖掘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被誤傳為從井中挖出了一個人的故事。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
3、傳說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么意思?
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4、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訛傳呢?
(1)丁氏對這件事表述不夠清楚;
(2)“有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3)“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于是愈傳愈廣。
5、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說話要防止歧義。
2、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自己考查的話。
3、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去偽存真。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
六、拓展延伸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 如果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七、課堂檢測
1、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紅色的詞。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3】有聞而傳之者。
【4】國人道之,
2、翻譯句子:
(1)得一人之使
(2)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3、對本文的寓意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
A.不要輕信流言蜚語。
B .一家之言,經再三轉述,往往會喪失原義。
C .對于別人的話,要注意實地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 .要勇于揭穿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