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30
這是秋詞其一教學目標,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 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贊美之情,“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紹:(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后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官。后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凄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著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為什么“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3: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問題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凈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只鶴頑強奮斗,沖向云霄,才沖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問題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致,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為主。
四、背誦活動:
1、 集體背誦本詩
2、 接龍”背誦本詩
五、作業:
1、外背誦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 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教學目標】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獨特的“喜秋”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3、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難點】
領悟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吟詠,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為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凄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2、作家作品簡介:
(請同學們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后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官。后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二)研讀詩文
1.指名試讀詩句。
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后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說說讀詩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4.精析鑒賞,讀中悟情。
(1)以下哪些詩句印證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戰國·楚·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B、唐·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C、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F、唐·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云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確】“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只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3)“便引詩情到碧霄”中的“詩情”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詩?
【明確】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斗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一鶴排云上”所體現的奮斗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為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沖云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熟讀成誦:
⑴配樂范讀。
⑵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其他學生評價,師加以指導。
⑶生配樂誦讀。
⑷小組賽讀,賽背。
(三)遷移拓展
1、試比較《秋詞》與《山行》二首古詩的異同點。
【明確】
同:二者都都是借詠秋景,表現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懷。
異:藝術表現卻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現充滿生機、情趣的畫面,遠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鮮明,色彩斑斕。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卻含而不露,以引人聯想、耐人尋味見長。本篇抒寫感受,以說理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喚起人們的想像,然而形象從屬于議論的抒發,詩意詩情的表現比較直露。
2、試比較劉禹錫的兩首《秋詞》在立意、寫法上的異同點:
秋詞(其二)
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現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點。兩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異: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相關鏈接】
秋詞(其二)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四) 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展開豐富的想象,給《秋詞》配一幅畫。
2、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把《秋詞》改寫成一片現代文。
【附】板書設計:
秋 詞(其一)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字音、字詞義、文意。
3.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2.問題探究:訓練學生思考力,樹立問題意識。
3.啟示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師的引導。
4.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
2.進一步領略杜詩的審美情趣。
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二:教學重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題。
2.體會杜詩“沉郁頓挫”的詩風。
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三:課文概述
《秋興八首(其一)》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創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于篇首,其基本格調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這也是杜詩詩作特色主題之一。所以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本,發掘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品古詩之精華。
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四: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頌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結合題目“秋興”二字,讓學生說說對秋的感觸,進而走進杜詩《秋興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入文本前有個預熱環節,為學生生活感悟與所學詩歌尋找一個連接點,告訴學生賞析詩歌要明白“人心與人心相通、人性與人性照面,盡心盡情的精神”。
(二)創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達到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復,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于這個時期。
《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
【設計意圖】有關杜甫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來回答,教師做適當補充;創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詩,對學生來說存在難度,若不介紹背景,學生的理解是淺顯的,古詩歌是具有時代性的,是言志的載體,學生讀懂古詩的途徑之一就是結合詩歌創作背景,這樣更能接近詩歌的主題,這種背景意識是必須的。
(三)古詩的相關知識
1.古詩介紹。
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指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詩體。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
2.律詩特點。
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律詩規定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
【設計意圖】《秋興八首(其一)》是第五課杜詩的第一篇,三篇均是七言律詩,所以在開篇有必要梳理問題知識,為下文的朗讀做準備。
(四)詩歌朗讀
1.教師展示朗讀節奏。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男生齊讀,女生評價;女生齊讀,男生評價;全班齊讀,老師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讀詩,注意節奏、情感的體會;學生互評,教師總結,有助于正文解析。
(五)找學生談談對這首詩的感受或者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句詩,理由是什么?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側重他們的觀點以及表達邏輯。
(六)正文解析(小組合作)
1.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說說你對首聯的理解?
參考: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凋傷”本來寓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林,反而在蕭索中見出了富麗景象,格調頗為勁健。而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萬象,為第二聯蓄勢;借景抒情──低沉的心境。
注:問題題設比較寬泛,思考角度是多元的,遵循的基本思路是由意象到意境(自然情境和詩人心境),同時不要孤立解句,應聯系下文。
2.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結合首聯,賞析頷聯。
參考: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云在天,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
注:提醒學生要學會賞析詩歌意象及其特點,同時要注意詩歌的整體性,不可斷章取義,要聯系上下文和結構上的作用。
3.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第三聯開始,轉而由景生情,抒發感慨。怎樣理解這一聯?
參考:“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淚”則生悲情于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于萬里;傾訴思鄉衷曲,“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孤舟一系故園心”是詩眼。
【設計意圖】從參考答案可看出,引領學生學會分層解析詩歌,從最為基礎的文字再到結構和思想。
4.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最后一聯,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你對尾聯的理解是什么?
參考:風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之中;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設計意圖】兼顧結構和思想兩個方面。
5.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
參考: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郁厚重。
注:側重詩歌主題。
(七)課堂練筆
結合以上分析,對此詩進行散文化改寫。
【設計意圖】正文解析主要是分聯進行的,通過語言組織,可以加深對文本的整體認知。
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五:課后作業
請賞析劉禹錫的《秋詞》。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補充材料;
劉禹錫(約772年-約842年),字夢得,號廬山人,漢族,洛陽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劉禹錫和李白也稱“劉白”。有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存世有《劉賓客集》。
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郎州時寫的。劉禹錫貶到朗州,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一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干什么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設計意圖】進行對比閱讀,《秋興八首(其一)》是悲秋,由秋興感,而《秋詞》是頌秋,積極向上的精神。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針對這一理念,本課以《秋詞》為引勾連了一部分部編教材內與秋有關的古代文學作品。希望通過引導學生嘗試不同形式、不同層面的品讀,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與意韻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學習能力。
二、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進行過古詩與短篇文言文的學習。本節課所選取的作品都是難度較低的經典名篇。有一些作品,學生已經通過其他渠道有所涉獵,因此理解這些作品并不難。但是因為學生的人生閱歷還十分有限,所以對情感的把握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
三、教法分析:根據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所以我選取的教學方法如下:
群文閱讀法:以議題學習為任務驅動,通過多文本的比、對、讀、議,解決問題。
合作探究法: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與學生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決問題,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四、群文議題:把握意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五、群文篇目:《峨眉山月歌》《天凈沙·秋思》《秋詞》(其一)
六、教學目標:
1、理解古人寫秋時常用意象的含義。
2、通過對比閱讀,提升情感體悟能力。
3、品味“喜秋”的獨特情懷,領悟作者遭遇困難時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七、教學重點:理解古人寫秋時常用意象的含義。通過對比閱讀,提升情感體悟能力。
八、教學難點:品味“喜秋”的獨特情懷,領悟作者遭遇困難時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