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31
這是論語十二章教學建議,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目標
1.了解孔子及《論語》的有關知識。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
能力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重點)
2.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難點)
情感目標
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第一課時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3.了解各則語錄的內容。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
明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教師范讀,強化解讀文義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單"變"雙".如:學——學習樂——快樂溫——溫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擇——選擇
目標導學二:再讀課文,疏通文義
(一)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1.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3)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5)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1)飯疏食,飲水(古義:冷水;今義: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義:表示概數,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
4.一詞多義
樂:
不亦樂乎(高興)
回也不改其樂(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快樂)
如: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
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溫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
而學而時習之(連詞,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連詞,表修飾,可不譯)
學而不思則罔(連詞,表轉折,但)
切問而近思(連詞,表遞進,并且)
為: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給)
可以為師矣 (做)
(二)重點句子的翻譯。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明確: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明確: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確: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目標導學三:概括每章內容
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和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三、板書設計
重要字詞
重點句子
每章要點
理解內容
留、刪、補、換、調、變。
掌握方法
第2課時
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積累文中出現的成語。
3.聯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中學到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后,每個人都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本課。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1.文章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分別講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三方面的內容。
(1)學習態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習方法: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傳不習乎?
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品德修養: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④子曰:"賢哉,回也……"
⑤飯疏食,飲水……
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感到疑惑。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目標導學二:聯系生活,拓展提升
1.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你是怎么看待"簞食瓢飲"的?
生甲:顏回的這種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真是不容易,所以說,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生乙:我從顏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種高潔的學者風范。他不會因為物質條件的簡陋,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不會轉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終也不會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贊同以上二位的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完全摒棄優厚的物質條件,利用它為我們的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不也很好嗎?
三、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勤于復習 學思結合
學習態度:以學為樂 誠實謙虛 珍惜時間
修身做人:寬厚仁義 堅貞守節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做人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
不足之處
在上這一課時,雖然課堂活躍起來了,一掃過去上文言文課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課時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由于太過活躍,對時間控制不恰當,所以課時耗費過多,到第二課時的時候學生的情緒大不如前。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語句含義,感知課文內容。
2、梳理文章內容類別,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視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三千人齊誦《論語》片段。
2、學生談感受。
3、生回答,師相機點評。
4、師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二、關于孔子及《論語》有關資料
1、檢查預習情況(了解孔子和《論語》)
2、瀏覽相關資料(PPT幻燈片)并講解
3、除了孔子以外,很多同學還知道老子、莊子、墨子等古代先哲。那么“子”是他們的名字嗎?結合你們的預習情況,哪位同學知道“子”的含義是什么?
4、生回答,師相機點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并對學生提出要求。
2、生自由練讀。
3、生代表范讀,生互評。
4、抓住通假字加以解釋,導入此知識點。
5、由此知識點導入“舉一反三”,繼而引入《論語》在學習方面的內容。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閱讀課文,4人小組討論,結合課下注釋找出哪幾章是與學習有關的?同時指導學生試著翻譯相關句子。
2、逐句分析,逐字落實。
3、精讀課文,探究文章的思想內涵。
讀文章并思考,六章內容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度?
五、總結提高
從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中我們能夠得到那些啟示?
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論語》十二章是經典名篇,我在執教完畢后,發現自己仍然沒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學要領,現在反思如下,《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
先從教學環節說起,我設計的環節有:導入—檢查展示—小組合作學習展示交流、點評—理解性檢測—應用性檢測—齊讀課文,學以致用—課堂小結。但在上課過程中,我感覺仍是先松后緊。因對學生能力估價過高,對課前的預習檢查過細而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后邊的兩個教學環節完成很粗糙,這是我經常犯的毛病。經過同事們的議課和幫助,我認識了如下問題:1、教學內容安排過多,教學環節要精簡,提前對學生的預習要深入檢查。2、適當降低教學目標與要求,對初一學生剛學古文要培養學習興趣。3、幻燈片制作要精細,去掉有關六章翻譯的幻燈,保留七張即可。4、對學生翻譯再做精細指導,比如詞性活用的字——時、日、傳、樂,“而”的轉折、承接關系的用法。5、學生翻譯展示之后的指導應有重點,讓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應給示范。
結合“339”大循環教學模式的精髓來談,我這節課能夠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特點,但是仍然不夠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檢查預習環節設置太多,可以把個人展示——抽學生上黑板板書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和四人小組組長檢查課下注釋錄入課文中的自學情況并通報以及教師講解或學生講解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放到課前進行,教學反思《《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節約一些時間來進行翻譯指導。2、小組展示翻譯之后,除了學生評價,教師也要及時強調重點并做細致指導。例如,第三則和第五則的`翻譯理解。3、小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師要做示范歸納,讓學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檢測和應用性檢測同時布置給學生,簡化教學環節,待學生討論后交流展示。這樣可以節約一點時間,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將課堂環節設置成各種形式的活動,例如:《論語》常識知多少(搶答賽)—《論語》翻譯PK賽—文言詞匯積累袋—《論語》格言大派送—《論語》格言積累賽。
針對文言文教學,我得到的感悟有:1、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2、文言文字詞積累要有方法,先讓學生去理解,再去積累,不能死記硬背。3、文言文教學的課堂筆記要具體指導,不要讓學生亂寫一起,把書擠滿渾然一體,建議用雙色筆做筆記。4、這次意外的收獲是課堂上四人學習小組展示交流都很積極,以后我要經常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展示,并及時表揚鼓勵。5、文言文的背誦指導要及時,不能讓學生感覺文言文的背誦太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從細節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運用《論語》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的胸懷,提高處事的能力。
4.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論語》被譽為“中國的圣經”,古有宋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之盛勢。孔老先生的《論語》到底蘊藏著多么強大的力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論語》中的一些精華,以期你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簞食(dān) 曲肱(gōng) 篤志(dǔ)
2.文體知識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共20篇。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等。
3.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對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
【交流點撥】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教師范讀第一章,強化解讀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交流點撥】“單”變“雙”。如:學——學習 朋——朋友 樂——快樂
溫——溫習 師——老師 思——思考 知——知道 擇——選擇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其他章節的意思,將不懂之處圈出來。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慍(生氣,發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4)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誠信)
(5)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6)不逾矩(越過,超過)
(7)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8)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9)人不堪其憂(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歡,愛好)
(11)飯疏食飲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斯:這,指河水;舍:舍棄)
(14)匹夫不可奪志也(改變)
(15)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
2.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時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3)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舊的知識”“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為樂趣)
(5)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4.古今異義
(1)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2)飯疏食飲水(古義:冷水;今義: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義: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
(4)吾日三省吾身(古義:每天;今義:日子。)
5.一詞多義
①學而時習之(表順承)
②人不知而不慍(表轉折)
③為人謀而不忠乎(表轉折)
④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轉折)
而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表順承)
⑥溫故而知新(表順承)
⑦學而不思則罔(表轉折)
⑧思而不學則殆(表轉折)
⑨不義而富且貴(表順承)
⑩切問而近思(表順承)
①為人謀而不忠(替)
②可以為師矣(做)
6.語氣詞
(1)傳不習乎(相當于“嗎”)
(2)可以為師矣(相當于“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