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8
這是金色花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
《金色花》教學反思范文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兩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所以本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朗讀多有提高,真正做到了以讀代析。
但是還是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學生進行分組合作探究時,還是流于形式。學生只是把課前在參考書上抄來的答案念一遍,根本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今后一定要避免這樣問題的發生。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 “到哪里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個環節:創意表達,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著我們的母親作些什么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嘗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為讀好最后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金色花》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充滿童趣,體現了一個孩子的聰明頑皮,與母親的親密,母親的慈愛和溫柔美麗。那種和諧溫馨的.母子關系讓人羨慕。
《金色花》教后反思
這一個單元,多數采取了分析解讀的方式。這篇,體現了語言和形式的交融之美,再去分析就沒有趣味了。于是,我采用了朗誦欣賞課的方式。
第一次上課,在七一班,講得很不成功,匆匆準備了視頻,沒有看完,到教室去放時,才發現沒有字幕。第一遍課文讀完,問的問題很不恰當,把背誦設為第二個環節,也顯得前松后緊。
第二次上課,就把課堂流程做了調整。讓學生初讀,再引導對讀,體會語氣的特點。第二步,欣賞視頻朗讀,播放了泰戈爾的《最遙遠的距離》,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兩首詩的視頻朗讀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再和課文的朗讀情感作對比,學生很快體會到了朗讀需要注意不同的情感語氣。第三步,朗誦泰戈爾《新月集》的詩歌選段,并背誦一個小節。
第二次上課思路比較清晰,學生感興趣,讀書效果也比較好。但課后感覺到,只有讀和欣賞,缺乏有層次的指導,也缺乏課堂的高潮預設,對沒有情感的熏陶與體驗,這樣表面漂亮的課,也是不夠深刻的。
朗讀賞析課,還要建立在對文意的把握上,需要精心調整教學步驟,朗讀指導要更為細致深入,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能力訓練的作用。
用好課堂的四十分鐘,這真是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很深入的思考。
《金色花》是詩人泰戈爾的一篇優美的詩歌,其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
在本課教學時,我緊扣教材圍大綱進行備課,教學。首先抓住本課重點難點各個擊破,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鑒賞詩歌的能力。在朗讀中去感受作者所抒發的真摯情感,體會人間摯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不是讀出來的,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形式。)其次,在學生了解把握本散文詩的寫作特色之一借物抒情的手法后,讓學生進行創意表達。
整堂課的教學過程環節清楚:由兒歌《娃哈哈》導入新課,用花喻人,從而使本課的難點迎刃而解了。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在深入探究這一環節時,學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全面準確的理解感悟詩歌內容及作者情感。又為創意表達奠定了基礎。
我的教學策略是:引導學生一塊去感悟詩歌。借助音樂,圖片,通過朗讀,理解,想象來逐步感悟。
教學方法,結合自主合作,質疑的學習模式,進行朗讀,理解,感悟,表達。
本堂課的教學不能說是一堂高質量的課堂,也有不完美的遺憾。由于朗讀環節花時過多,導致“創意表達“這一教學環節未完成。我原設計通過《金色花》的教學后,讓學生真正掌握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方法進行作文訓練,我還準備了一篇范文《假如我變成一條毛毛蟲》進行寫作指導。從而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可惜留下的是遺憾。
我想,只要多去專研業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積極創新,課堂教學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此,也真誠感謝各位領導,同仁的賜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