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4
這是在柏林教案第一課時,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結合小說背景理解“最后一課”的含義。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怎樣的人,從而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理解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3、懂得母語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樹立熱愛漢語、學好漢語的意識,培養自己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
在分析人物形象過程中體會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1、小弗郎士的情感變化線索。
2、分析韓麥爾先生的藝術形象。
教學方法:
概括法 討論與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體會一下國家被占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么樣的感受。
同學們,你們喜歡學習語文嗎,你們寫漢字的時候是不是很專心呢?假如現在我告訴你在這一課后,我們將不能再學習語文了,而且也不允許說中國話了,我們只能用英語進行交流了,你作何感想呢?也許這似乎不會引起你太多的感想,也許你指感覺這是個玩笑,其實在幾十年前我們國家就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100多年的法國也經歷過這樣的事,今天就讓帶著一顆嚴肅的心走進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體會一下國家被占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么樣的感受。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小說的社會背景(幻燈片展示)以及作者的相關情況。
《最后一課》寫的是1870~1871年間普法戰爭后發生的事普法戰爭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挑起的,他想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但結果適得其反,法軍大敗,拿破侖三世被俘法國被迫賠款50億法郎,割讓法國北部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魯士接管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準這些地方再學法語
《最后一課》這一短篇小說,正是以淪陷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今天我們學習這一課,主要是通過對特定環境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體驗主要人物的情感與小說的主題(幻燈片展示)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以及所有當時被奴役、被封鎖的法國人民的感情走進《最后一課》的課堂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強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懲罰chéngfá 祈禱qídǎo 宛轉 wǎnzhuǎn 詫異chàyì 賺zhuàn 喧鬧xuānnào
2、看圖憶文,檢查學生熟悉內容的程度同學們雖然已經預習過了《最后一課》,但有的同學可能對這篇小說的內容還不熟悉如果你想驗證你自己,那么就請你看看下面的幾幅圖,回憶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話來描述出圖中的內容(用幻燈片展示圖)
3、本篇小說主要記敘一件什么事?主要寫了誰?談談自己閱讀的初步感受。(學生回答,從學生的回答中調控出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深入探討。
1、這篇課文題目為《最后一課》,為什么說是“最后一課”?
教師備案:11小節說柏林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語了
討論2:在我們一生中要遇到多少個“最后”呀!與同學、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親人最后一眼,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為你們上課……“最后”總是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在我們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瀾本該是一堂很普通的課,現在卻因加了“最后”兩個字而變得特殊起來同學們,“最后”這兩個字最能讓你們想到什么?
教師備案: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 也因此使得最后一課非同尋常。
2、最后一課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不同嗎?(可從氣氛、學生、老師等角度歸納)(結合課堂實際情況,調動氣氛)
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后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教室里有一種嚴肅的氣氛。
2、在整堂課的過程中變化最大的人物是誰?(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課中小弗郎士對什么的思想感情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請大家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從對學習,對老師、對祖國幾個方面來談小弗郎士的變化。對于他的這些變化文章又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小組討論)
A、小弗郎士本來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他總是想著逃課,去找鳥窩,去溜冰,最討厭課本,覺得它們很討厭,帶著又那么沉重。而現在他覺得它們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心理描寫,找出相關的句子)
B、以前他覺得韓麥爾先生是個很嚴厲的人,現在他稱韓麥爾先生為“可憐的人”,開始理解和同情韓麥爾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C、對于祖國,作為小學生的小弗郎士一開始并沒有失去國土的悲痛,沒有愛國的意識,看到普魯士兵在操練還覺得比學習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課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義,懂得去仇恨普魯士的侵略者,說他們是“壞家伙”,成長為了一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4、是什么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
是他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國的慘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課的典型環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進了他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覺醒。
5、看來韓麥爾先生對于小弗郎士的影響非常大。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結合具體內容來談。(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談時提醒:自己思考準備回答的同時注意傾聽同學的發言,進行反駁。
教師調控為三種理解。
a、學生發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這是他給孩子們及鎮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離開他工作40年的地方,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語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節課又一節課,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這個可憐的人異常的難受,他一動也不動地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也說不下去。……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后一課,以表示對失去國土的敬意;對自己從前的工作態度進行了反省,對阿爾薩斯人進行了直率的批評;贊美法語,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說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面對即將要喪失的祖國語言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這些都足以證明韓麥爾先生對于祖國的熱愛。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注意分析刻畫韓麥爾先生的手法,尤其是最后一部分,韓麥爾先生的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
最后一部分,作者從人物描寫的哪些方面來刻畫韓麥爾先生?
語言: “我的朋友們啊”、“我——我——”;神態: “臉色慘白”“呆在那里”;動作:轉、拿、使、寫、靠、做手勢。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結合討論,有感情的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語課上,無論是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還是原本普通的韓麥爾先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畫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傳達給讀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對最后一課的描述,深入的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達了法國人民對于祖國的熱愛,對于侵略者的仇恨。
作者選擇了在普魯士人規定阿爾薩斯省學校里不許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個普通小鎮的小學校里學生們上最后一堂法文課的場景,把這一堂課提升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使普法戰爭悲劇性的結果通過一堂課表現得非常鮮明突出。通過一位普通的教師和一位幼稚的學生情感的變化,來表現蘊藏在法國人民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更震懾人心。作者正是利用短篇小說的特點,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在盡可能精練的藝術形式里容納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社會題材。也因此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所以同學們也要學會選取生活具有典型意義的小場景小事件來反映大的主題的方法,會顯得更具普遍性,寫起來更容易把握。
四、拓展延伸。
1、普魯士侵略者為什么不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法語了?
因為語言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是聯系人民思想的紐帶,它能使人們不忘自己的祖國,團結起來和侵略者斗爭,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魯士侵略者想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們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禁止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國人民。
補充資料:在我們國家也同樣出現過這樣文化侵略的現象,日本占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后,為了奴役中國人民,日本人在東北強制中國人學習日語,給中國人灌輸自己是日本統治下的滿州人的思想,想從思想上徹底的奴役中國人,把中國人變為他們的奴隸。當然日本人的陰險用心并沒有得逞,否則今天我們就不能夠在這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
2、如今,隨著時代的需要學外語變成一種潮流,同學們如何看待學外語這個問題。(學習外語同樣是為了愛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3、如果這最后一節法語課結束前韓麥爾先生讓聽課的人各講一兩句話,請你選擇一個人物,根據他的個性,以他的身份寫出要說的話。
五、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習了這篇小說,我們明白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是也有個別嘴里喊著愛國,心里也想愛國,卻并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既然懂了這個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漢語的學習中去。
六、布置作業:下堂課我們討論這篇小說的另外兩個要素環境描寫和情節,及小說中值得稱道的細節描寫:同學們可在這方面先作思考。
一、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2.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郎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最后一課》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二、教學步驟 :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于1873年,普法戰爭于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就產生于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最后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踱挾皺督叟攤曠懊隸鑰匙哽賺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里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3.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難忘的最后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后一課”結束。
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河流特征,并找出*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教育目標通過咸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教育。重點、難點*、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媒體: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歐洲西部
三、講授新課
1、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北鄰北*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3、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柏林意大利——羅馬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瑞典、*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希臘、梵蒂岡、摩納哥、圣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安道爾四.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4、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料了解歐洲各國。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5、主要河流分析萊茵河、多瑙河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6、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總結: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作業: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為練習。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體會人物形象。
2、培養質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莊子之道”的內涵;培養學生敢于實踐、運用規律的精神。
重點難點:1、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要點,分析人物形象。(重)
2、對本文“莊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啟示意的理解。(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庖:廚師 丁:人名 解牛:分解、分割
庖丁解牛:一個叫丁的廚師分解牛的肢體。
二、字詞正音:
踦yǐ(支撐,接觸) 騞huō(象聲詞) 砉huā(象聲詞) 謋huò(象聲詞)
卻xì(同隙,空隙)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窾kuǎn(空)
怵chù(害怕,恐懼) 間jiàn(間隙) 向 xiǎng 通“響” 蓋 hé 通“盍”
三、課文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一個解牛技藝嫻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四、梳理課文結構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寫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突出庖丁的技術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庖丁技術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從故事引出養生之道。
第二課時
六、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一段曲折離奇的成長歷史……
庖丁是經過哪些階段才達到這個境界的?
七、聯系第三節,思考討論: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2、課文是怎樣突出庖丁解牛技藝之高的?目的何在?
對比 突出“道”之重要
對比:良庖歲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以無厚入有間
通過良庖、族庖反襯庖丁。對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藝高超。
八、庖丁解牛技術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對“道”的追求超過了對技術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尋“道”——解牛的規律——作為實踐的目標。
其二,遵循”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 然”,尊重事物的規律。
其三,謹慎的態度。“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
九、這則寓言故事給了我們什么有益的啟示?
作者用牛體的復雜結構來比喻社會,用刀來比喻人。在錯綜復雜的現實社會中,要像庖丁避開肯綮一樣,來避開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種矛盾的縫隙中生存,像保護刀刃一樣來保護自己。
十、這則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1、反復實踐,不斷積累,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
2、面對困難,不應逃避,應勇于面對。
3、要熱愛本職工作。
4、反復練習,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漸進。
【參考譯文】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于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愿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并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么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