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6
這是學寫倡議書的步驟,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習作”教學中,首先,交流實地考察的情況;其次,師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資料,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浪費水資源的危害性;最后引導學生針對這些不良現象進行交流自己的見解,互相啟發,使“建議”的目的更加明確,為學好寫建議書奠定了基礎。
2、出示例文,讓學生明確建議書的格式和建議書所包括的內容;其次小組合作完成建議書的提綱;最后根據自己的材料完成習作。
3、大部分學生能寫清楚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具體,甚至與問題不符,究其原因每個環節不扎實,重點應讓學生明白建議書“既要寫具體,又要把這樣做的好處說充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別人能采納你的建議”。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節約用水倡議書”教學中,我嘗試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建立在學生自覺關注、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和諧有效的互動,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時時處處用事實來說話。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后,對“節約用水”認識已經不只是停留在“浪費水就是浪費錢”這一表層認識上,而能從珍惜“世界水資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為,認識身邊的現象,把“節約用水”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三、不足之處
設計的課堂容量大,牽扯的知識點多,因而導致40分鐘的教學有趕的現象。學生匯報材料信息涉及面不夠廣,小組合作計算感受一滴水的作用、完成作業紙上的試題時間不充足,設計節水廣告的時間也太短。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在教學習作《節約用水倡議書》中,首先圍繞“節約用水”這個課題,各小組分別討論研究的內容。如有的小組想調查家庭用水,有的小組想調查家鄉水資源情況,有的小組想上網查找有關水資源的資料等,各個小組都已找到自己的調查報告。接著結合實際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提出家庭節水計劃。然后交流觀看后的想法,提出節水措施及倡議。最后完成習作,互評互改。
這一次習作前讓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一是查找關于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大氣資源、土壤資源等遭受嚴重破壞或遭受污染的資料,二是開展到校園、社區、公園、街道、學校周邊走一走、看一看的活動,了解周圍存在哪些污染現象。在交流資料時,學生身受感染,心靈受到震撼。因此,絕大多數同學都定準了自己提出倡議的對象,定好了倡議的主題。很多同學向自己的父母提出《關于節約用水的倡議》,向同學們提出了《關于保護學校環境衛生的倡議》等等。這些倡議指出問題時描述生動,感情真摯,而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建議的內容清晰,準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面細致,建議的態度委婉,讓人容易接受。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在參與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學習撰寫倡議書。
2、引導學生依據習作題目和文字提示打開思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選取習作材料。
3、指導學生按一定的游覽順序,抓住主要景物的特點寫下來。
4、倡導學生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優美詞句,注意表達真情實感。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點,具體描述。
教學過程:
一、學習倡議書。
1、結合學生的調查數據,幫助學生歸納調查收獲。
2、依據調查結果和分析,組織學生討論:倡議書給寫給誰(部門),寫些什么內容?
3、讀書上例文,明確格式。
明確標題、稱呼、正文、結尾、落款的位置和寫法。
二、習作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閱讀本單元描寫大自然的文章,你是否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些美妙的文章,引領我們觀賞了一幅又一幅內涵豐富的畫面。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一次游覽經歷介紹出來,然后彼此交換閱讀,從中增加見識,那該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啊!下面,就讓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經歷,想一想,哪次游覽印象最深?
(二)回憶游覽順序,以此確定文章思路。
1、從閱讀中感悟文章的序
同學們在以往的習作中,了解到,文章要言之有序。那這篇習作,如何達到這一點呢?
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談談自己的想法吧!
(生:我認為可以按時間順序來安排材料,比如《海上日出》的2、3自然段就是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順序寫景物的變化的。)
(生:我覺得應該按我們游覽的路線來寫,先到那兒,再到哪兒。一一寫出來。)
是的,在游覽中,我們是移步換景,隨著觀察點的變化,映入眼簾的景物也在發生著變化。
如葉圣陶爺爺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按游覽順序這樣安排了文章的寫作思路:
金華城--羅甸--山路--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如此這般,游覽順序一目了然,文章層次清楚明白,不是就符合了言之有序的要求了呢?
2、現在,我們細細地回憶一下,當時的游覽順序是怎樣的,先后到了哪些景點?然后自主選擇在括號里填一填。
()()()()
3、討論。
如果一次游覽去了五六個景點,在文章中是否需要一個不落地寫出來?為什么?
對,在尊重游覽經歷的基礎上,要有選擇地寫一些景點和景物,不必面面俱到。
(三)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
在游覽中,景點中的景物是最吸引人眼球的。這些景物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一些人文景觀。無管那種,只要你感覺它是這處景點的代表作,是你喜歡的,那么就應該好好觀察,并在習作中抓住其特征進行具體描寫。
如何把景物特征寫的具體形象呢?有以下幾點建議:
1、描寫景物的色彩。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色彩。用語言再現景物色彩,將會使讀者猶如親眼所見。
演示文稿出示:
(1)天空中飛翔著白色的、灰色的海鷗,還飄著跟海鷗一樣顏色的云朵。
(2)夜丁香的莖是棕色的,十分堅硬,好像是自衛的武器。瞧,那碧綠的葉子,猶如塊塊透明的碧玉雕琢而成,綠得可愛、誘人。
2、描寫景物的形狀。
世界上很難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事物。只要仔細觀察,你一定能捕捉到景物的與眾不同之處,而景物的形狀就是你不可忽視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如寫假山石形狀的奇特:
湖邊有許多假山石,人們可以坐在上邊歇息。這些假山是多么奇特:有的像一只怒吼的雄獅,正準備撲向獵物;有的像一只活潑可愛的小青蛙,坐在荷葉上,“呱呱”地唱著歌;有的像白玉無暇、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上面兩段話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護欄”上的圖案和山石的各具神態。
(四)通過回憶,把握住景物的特點和寫法。
填表:
景物特點具體描寫的方法和途徑
(五)學生自主習作
(六)自查互評,修改完善,展示共賞
1、輕聲朗讀自己的文章,邊讀邊修改。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評賞。
一、審清題意,寫規矩文。
孟子云:“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規矩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前提與基礎,也是人們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它反映了事物發展的一定規律。對應用文的教學,我非常重視應用文格式。部編版教材提供了寫倡議書的范例,并有旁批,學生通過默讀、討論,對倡議書的格式有初步的認識。又通過畫思維導圖,對倡議書的格式進行梳理,這樣,倡議書的格式了然于胸。
二、集體討論,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初稿。
本次習作首先是格式問題。本想教材提供習作范例,學生又梳理成思維導圖,相信學生在習作格式上不會出現太大問題,誰知還是“漏洞百出”:標題“xxxxx”的倡議書,沒有寫雙引號;稱呼和署名不對照;分點說明序號前沒有空2格;個別學生最后還是把署名和日期寫反……自我反思是應用文格式的大框架學生能掌握,但觀察不夠細致,老師也沒有特別強調,造成細節有許多缺失。其次,在習作內容方面,有學生的倡議內容和標題不對照,存在問題和倡議重要性沒有寫清楚,倡議內容分點說明條理不清、內涵、外延交叉……針對以上問題,老師念分段念一篇學生的典型習作,學生邊交流習作出現的問題,邊讓學生上講臺用思維導圖羅列出重點修改內容。然后自己對照修、小組內修改,最后謄抄習作。
總之,在應用文習作教學中,必須重視應用文格式。發現問題,集體討論,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寫作、樂于修改。
《學寫倡議書》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教育部審定20xx年《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保護環境。本單元提出的習作內容是“就你關心的問題寫一份倡議書”。本節課側重應用文格式教學,通過對初稿的探討、交流,提出修改策略,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一、審清題意,寫規矩文。
孟子云:“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規矩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前提與基礎,也是人們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它反映了事物發展的一定規律。對應用文的教學,我非常重視應用文格式。部編版教材提供了寫倡議書的范例,并有旁批,學生通過默讀、討論,對倡議書的格式有初步的認識。又通過畫思維導圖,對倡議書的格式進行梳理,這樣,倡議書的格式了然于胸。
二、集體討論,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初稿。
本次習作首先是格式問題。本想教材提供習作范例,學生又梳理成思維導圖,相信學生在習作格式上不會出現太大問題,誰知還是“漏洞百出”:標題“*****”的倡議書,沒有寫雙引號;稱呼和署名不對照;分點說明序號前沒有空2格;個別學生最后還是把署名和日期寫反……自我反思是應用文格式的大框架學生能掌握,但觀察不夠細致,老師也沒有特別強調,造成細節有許多缺失。其次,在習作內容方面,有學生的倡議內容和標題不對照,存在問題和倡議重要性沒有寫清楚,倡議內容分點說明條理不清、內涵、外延交叉……針對以上問題,老師念分段念一篇學生的典型習作,學生邊交流習作出現的問題,邊讓學生上講臺用思維導圖羅列出重點修改內容。然后自己對照修、小組內修改,最后謄抄習作。
總之,在應用文習作教學中,必須重視應用文格式。發現問題,集體討論,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寫作、樂于修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