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6
這是我的拿手好戲課堂全解,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在學會演唱歌曲《森林音樂家》的基礎上,大膽選用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或帽子、手偶及樂器,按照歌曲的格式進行仿編活動。
2、能友好地與同伴進行協作,共同完成一次演出任務。
3、體驗森林動物生活的自在和快樂,感受笑哈哈劇場的開心。
4、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5、借助已有經驗、圖片和老師的提問,理解并記憶歌詞。
活動準備:
1、歌曲錄音帶《森林音樂家》、動物頭飾、帽子、手偶及小樂器。
2、角色游戲場地“迷你一條街”。
3、最佳演員和文明觀眾的獎勵小禮物若干、森林背景圖。
活動過程:
一、集體復習演唱歌曲《森林音樂家》,感受歌曲所表達的快樂之情。
1、教師:(出示森林快樂圖)看!快樂的大森林里,那么多的動物都出來唱歌跳舞了,我們也一起加入它們的隊伍吧!
2、幼兒使用自己喜歡的樂器為歌曲演奏。(鈴鼓、小鈴鐺、圓舞板、沙球等)
二、大膽想象,通過選擇進行歌曲的仿編活動。
1、教師:森林里的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熊貓都在我們的歌聲中開了自己的音樂會,真開心!可是森林里還有許多的動物,它們也想唱一唱自己的歌曲、打一打自己的樂器。我們大家一起來幫助這些動物。
2、幼兒分組進行自主仿編活動,教師在每一組提供各種動物的頭飾、帽子、手偶及小樂器。
3、個別演示,請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在集體面前表演唱自己仿編的歌曲內容,鼓勵其他孩子為她拍手打節奏,體驗音樂會的快樂。
三、自主選擇角色游戲的職務,開展角色游戲“迷你一條街”,教師重點指導“笑哈哈劇場”。
1、教師:森林里的音樂會結束了,我們大(3)班“迷你一條街”就要開張了。好好的想一想:今天的你是做顧客還是營業員?哪個店鋪里的營業員?
2、教師根據孩子的自主選擇,組織全體孩子有序地進入相應的游戲區域。教師指導顧客們整理休息區域,營業員們整理各自商鋪里的物品,準備營業。
3、教師先以觀眾的身份進入“笑哈哈劇場”,觀看演員們表演的仿編歌曲《森林音樂會》,并給予及時的贊賞。教師也可以小聲建議演員們演出累的時候,是否可以請觀眾上臺露一手?進行劇場里的互動活動。當劇場里的觀眾人數比較少的時候,建議演員們自薦出去進行宣傳,也可以用彩筆為演出內容繪畫彩報,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最后邀請觀眾評選出今天的最佳演員,由演員們評選出文明觀眾,互贈小禮品。
四、游戲評價環節。
在集體面前表揚評選出來的最佳演員與文明觀眾。請他們說說為什么今天自己能當選?自己的好表現在哪里?以此鼓勵全體孩子都要向他們學習。
教師小結:今天的笑哈哈劇場不僅演出成功,演員們也學會了相互之間的合作、協商,有了困難他們會一起想辦法解決,而不是不理不睬。迷你一條街的其他商鋪也要這樣,只有大家互幫互助,才會獲得快樂與收獲。
游戲延伸:
激發孩子渴望參與下一次角色游戲的欲望。
1、教師:想一想:既然笑哈哈劇場的演員們有這么多的好看節目,觀眾們也表演了拿手好戲。但還有許多在其他地方消費的觀眾都沒有欣賞到,錯過了機會??扇绻械念櫩投歼M入劇場又不可能,該怎么辦才能讓所有的人都欣賞到好的表演呢?
2、鼓勵幼兒相互出主意。
3、教師宣布最后的主意:辦法想出來了,下一次我們將安排兩位“小記者”帶著照相機進入劇場,拍攝節目鏡頭。演出結束后,我們所有的顧客和營業員們都一起來欣賞演員們的表演,好不好?(好)
活動反思:
《森林音樂家》是一首活潑富有童趣的歌曲,在聽我范唱的時候孩子們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都表現得很積極興奮,特別是歌曲后半段“這邊拉一拉那邊拉一拉”愉快的節奏使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用肢體動作來表示,包括后面兩段吹一吹,敲一敲,孩子們都樂在其中,讓幼兒體驗在集體活動中的樂趣。
《卡羅納》是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略讀課文。這篇課文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一書。本文講述的是卡羅納在遭遇到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熱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關愛他。本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后,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本組課文都是圍繞愛這一主題來寫的。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溫暖。這組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卡羅納》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感人,字里行間都散發著大家對卡羅納濃濃的愛意。為此,我圍繞“愛”這一主線,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談話討論,暢談母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說話拓展,延伸愛。
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所以在“初讀課文,捕捉愛”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讓學生找一找“從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親的卡羅納是萬分傷心的”句子,并讓學生讀一讀,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使學生與卡羅納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出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由于這組課文的單元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所以,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大家對卡羅納無限關愛上,并重點指導了老師安慰卡羅納的兩段話。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大家對卡羅納的愛。在“研讀課文,感悟愛”這一環節上,我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么做的”句子,并交流各自的閱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后充分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感悟愛。并重點朗讀指導了老師說的兩段話,分別從傷心和嚴肅、心疼和鼓勵等角度進行引導。在“說話拓展,延伸愛”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也加入關愛卡羅納的行列中,寫一寫想對卡羅納說的話。不但升華了學生的情感,還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設想是美好的,但由于個人水平問題,在課堂上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課堂的價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間作出相應的機智反映,抓住學生閃亮的生成,而是按著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規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課堂學習,讓我收獲很大。
【教學目標】
1.學會列提綱,明確寫作思路,確定寫作重難點。
2.能通過具體事例來寫“我的拿手好戲”,并學會修改,展示拿手好戲的精彩。
3.能把自己的感受、看法寫出來,寫出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話題引入,找到好戲
1.任務驅動,引出“拿手好戲”。
(1)同學們,最近紅領巾電視臺發布了一則招募啟事,讓我們來看看吧!
(2)看了這個招募啟事你有意向報名參加嗎?
2.回顧舊知,解讀拿手好戲。
(1)思考:什么是拿手好戲?(非常厲害的;讓人叫絕的;別人沒有的……)
(2)回憶舊知,品味好戲。(刷子李、泥人張、頂碗少年、貝多芬……)
3.借助視頻,尋找拿手好戲。
(1)植入視頻(播放展示學生本領的微視頻)。
(2)再議好戲,寫詞卡(學生將自己的拿手好戲貼到黑板上)。
(3)揭示習作內容(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一說起拿手好戲,同學們想到的便會是了不起的絕活,要寫“我的拿手好戲”自然就覺得沒有什么拿手好戲可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出示情境任務,讓學生直面問題,播放微視頻,喚醒學生生活記憶:原來這樣的本領也可以是“我的拿手好戲”,只要比別人略勝一籌就行。這樣的層層推進,讓每個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拿手好戲,變得“有米可炊”。
二、搭起框架,鋪排好戲
1.解讀提綱,厘清思路。
(1)出示《三招挑西瓜》的寫作提綱。
(2)梳理提綱內容并交流。
①厘清內容:是什么——怎樣練成——具體事例
②落實重點:詳細寫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趣事中重點寫“三招”挑西瓜。
【設計意圖】教材中提供了范例提綱,提綱能幫助學生厘清寫作思路,我們便可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解讀提綱,發現寫作內容,明確重點。
2.選擇素材,聚焦拿手。
(1)你打算用一件什么事情來展示你的拿手好戲?
(2)同桌交流,聚焦“拿手”說事例。
3.試寫提綱,鋪排好戲。
(1)學生練寫提綱(出示習作任務)。
習作任務一:
我要給我的拿手好戲理理思路,列個提綱,并確定詳寫略寫部分。
(2)交流點評(出示兩個不同程度的提綱進行比對)。
【學生提綱一】
【學生提綱二】
提綱一:能仿照教材提綱,厘清思路,寫具體每部分內容。
提綱二:有自己的想法,變換寫作內容的順序,采用倒敘式寫法。
小結:同學們都很能干,教材中這樣的提綱是種寫作思路,變換順序用倒敘式來寫更是種思路,能吸引讀者閱讀興趣,要表揚這位同學。
(3)學生同桌交流,修改提綱。
【設計意圖】比對提綱,既是肯定了大部分同學能仿照教材中的范例學會寫提綱。這是對于學生的保底要求,同時也表揚了學生的創新提綱,他們有自己的寫作思路,不照搬模仿,但同樣能厘清思路,緊扣重點,也給其他學生提供了典范,擴寬了他們的思路。
三、練寫片段,寫出精彩
1.聚焦重點,寫出精彩。(出示習作任務)
習作任務二:
我要把最能展現我拿手好戲的精彩鏡頭秀出來。
2.學生試寫片段。
第二課時
一、交流片段,品讀精彩
1.學生自讀片段,找出最能展示拿手好戲的語句,用標出來。
2.師生共賞:秀出來的拿手好戲夠精彩了嗎?
3.學生習作第一次比對。
【學生習作一】
【學生習作二】
(1)比較這兩位同學寫的片段,你們發現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共同點:拿手好戲都是寫運動類的,都抓住了動作描寫,從一連串的動作中表現作者的投籃技術和射門技術高超。
不同點:習作一只是抓住了“我”的表現來寫出拿手好戲的精彩,而習作二除了有“我”的正面描寫,還寫了隊員、隊長和拉拉隊員的表現,從側面烘托出拿手好戲的精彩。
(2)小結:展示拿手好戲的精彩除了把主角亮出來,還需要旁人的反應來烘托,這樣才能讓人對你的拿手好戲印象深刻。(板書:我的表現、旁人反應)
4.學生習作第二次比對。
(1)再來看看這位同學寫的片段,和剛才兩位寫的比較,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學生習作三】
(2)學生點評預設:這位同學除了寫出了自己彈琴時的動作,還寫出了當時的感受,而從這些感受中能看出她動作十分嫻熟,演奏時非常投入,真的是把自己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來了。
(3)小結:是呀,展示中我們的心情變化是種感受,情不自禁產生的聯想也是種感受,就像我們學過的《月光曲》中,貝多芬行云流水般彈著,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師引讀)(出示《月光曲》片段)這不正是嫻熟精湛的技藝所帶給我們的獨特感受嗎?(板書:獨特感受)
【設計意圖】從學生片段兩次比對中發現描寫的奧妙,教師有方法的引領,巧妙無痕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真正做到因學而教,順學而導。
二、修改片段,亮出精彩
剛才幾位同學能從“我”的表現和旁人反應來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戲,還能融入自己獨特感受寫出精彩,這些都能給我們帶來啟發,當然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表現方式,現在就讓我們來改一改,讓我們的拿手好戲更精彩。
1.同桌互評,提修改意見。
2.學生修改片段。
三、二度點評,再現精彩
1.出示學生作品兩份。
2.任務驅動,學生點評。
紅領巾電視臺的工作人員要委托同學們來當小評委,能不能從大家修改的片段中讀出拿手好戲的精彩,我們根據點贊標準來評一評哪些同學能首批錄取。
[我來點贊啦]
1.能抓住“我的表現”寫出精彩。
2.能借助“旁人反應”烘托精彩。
3.能寫出“獨特感受”表現精彩。
4.其他描寫也能讀出精彩。
(集滿三個便可錄取)
3.同桌交換,再次互評。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評委的身份來點評同學的習作,角色意識更強,投入度更高,評價標準有量化,但也有個性化的體現,尊重學生的多元發展。
四、組段成篇,匯編好戲
1.學生完成習作《我的拿手好戲》。
2.教師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寫了自己的拿手好戲,從找不到好戲到寫出好戲的精彩,我們一起探討一起學習,一個個精彩的情節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個精彩的畫面,這一篇篇文章也會給你們帶來登臺亮相的機會,老師期待你們上演一場場好戲。
【設計意圖】讓情境任務貫穿于課的始終,讓學生感受到寫作也能給自己帶來一次完美的展現,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體驗,把教學內容與校園生活相結合,能給他們的小學生活留下一份珍貴的回憶。
記得第一次接觸《卡羅納》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是沒有過多作教材上的處理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此文作為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擺在略讀課文的位置來看的。這原因之二是受到文前那段“閱讀提示”的影響:默讀課文,看看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樣做的;再說說你從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啟發。從以上這段話可以捕捉到的教學重點信息應該有二:一是理解課文內容,說說課文大意;二是把握文章中心,體會人們間真摯、友愛的思想感情。這樣看來,此文只是作為一種補充閱讀,進一步印證或延伸本單元的主題——愛的教育,沒有承載其他更多的語文學習上的要求。應該說這是一篇人文性強于語文性,思想教育的痕跡明顯深于語言訓練的課文。
但是,比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和《卡羅納》兩篇文章,在文本本身所蘊涵的情感價值比較統一的情況下,我認為單就語文學習,就學生語言學習點的處理,就文本的學科價值來說,《卡羅納》一文要明顯優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作為一篇政論性通訊報道,語言上比較嚴肅板正,情節上跳躍很大,情趣不足,政治宣傳的味道過于濃厚,對于學生來說文章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缺乏吸引力。而《卡羅拉》一文,筆觸細膩,描寫生動,課文緊緊抓住人物的言行,將卡羅納的悲傷和周圍老師、同學們以及同學家長的同情、關心和鼓勵這兩條線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且行且敘,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都那么意蘊豐富,情味動人,帶給課堂很大的想象空間。
基于以上這樣的認識,這兩課的教學處理上,我實際上是顛倒了主次的?!犊缭胶{的生命橋》沒有作過多的深入剖析,反而是作為略讀課文的《卡羅納》倒是整整用了兩個課時。教學的過程主要抓了這樣幾個點:
一、通讀全文,從具體的語句中品讀卡羅納失去母親的悲傷和痛苦。這其中,包括了課文描寫卡羅納的外貌、動作、神情,以及老師的語言的句子。通過這些句子的集中朗讀,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了卡羅納失去母親后那悲痛欲絕、失魂落魄的情感和形象,以此引領學生把握語句的表達效果,進一步讀好句子。
二、與此相對應的,學生通過尋找“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么做的”的語句,發現:課文非常仔細、非常用心地通過描述人們的動作、語言、神態,巧妙而又準確地再現了人們對卡羅納的那份真摯的感情。文本的內容基本上有以上兩個塊面構成,并依照事情發展順序交錯而行的結構特點也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三、通過幾個語言點,深入品味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形象。課文中能夠抓的語言點比較多:
1、老師課前對大家說的這番話。為了迎接卡羅納回到學校,老師的這番話語可謂煞費苦心,用心良多。當你讀著老師的這番話的時候,你明白老師的心意了嗎?
2、課文幾次講到“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著他”“誰都沒有說話,只用關切的目光默默地看著他”,這“目光中”到底傳達著同學們怎樣的心聲呢?
3、課文最后說“我恍然大悟”,到底明白了什么?是順應著課文中的哪一句話來說的。
以上三個語言點的停留,為學生打開了足夠大的深入文本、深入人物內心的空間,不管是讀悟結合也好,動筆批注也好,都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積極調動原有的經驗積累,把課文讀深、讀透、讀厚。
從最后的課堂實際來看,學生的情感空間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對于老師的用心,同學們都很有感觸。有的說是為了不讓大家因為重提傷心事,而加重卡羅納的悲傷;有的說是為了保護卡羅納的自尊,在他悲傷的時候放聲大笑是一種不尊重;有的說是為了避免刺激他,使他在與同學們的對比中,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孤苦……我們平時總覺得現在的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關注他人很少,不太在意別人的感受。現在看來,這里也許隱藏著一些誤解,也許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但是教學永遠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哪怕課堂進行這樣順利,課后回顧一下,總覺得有些地方的表述還可以更清晰一點,更到位一點。比如“我”恍然大悟,那么之前“我”到底在心中懷著一個怎樣的疑問呢?這樣的提問應該比“我恍然大悟,是順應著課文中的哪一句話來說的”這個問題的指向更集中,并且相對于直接尋找句子來說,還包含了一個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提出疑問的過程。再比如總結課文的時候,學生了解了課文抓住人物言行、神態等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特色,但是沒有及時提升文本“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都關情”的精妙。
總感覺這是備課不細的原因,仔細想想,如果沒有經歷課堂的那個發展過程,有些東西未必是能夠全部預設得了的。這樣看來,我們的備課或者思想,應該是跟隨課堂、跟隨學生一起成長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