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0
這是出塞教學目標,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我在教學古詩《出塞》一詩的時候,一天始的教學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很是平淡。我想這首詩的教學不會有更大的收獲。學生也就是能理解詩意,能一句句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上的收獲應該不大吧?
詩已經講讀到差不多了,還剩下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這就像是例行公事,他們實在不能體會到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就直接告訴他們算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思想情感,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說 說為什么?試試看。未曾想到,卻出現了下面的對話:
生甲:我喜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想到的是:雖然邊關和明月依舊,戰事不斷,戊戌邊關的人沒有歸來,讓家人期盼。可是,戊戌邊關的人沒有回來是為什么呢?他們也許已經戰死了,也許他們還活著,但卻沒想過要回到家鄉來,他們是在為保衛國家而犧牲的,他們是無名的英雄!我為他們驕傲!
我在心里想,教參上的建議是:“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第十二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而作為學生這樣的理解,好像與教學參考的不大相符。但學生已經說到這兒,我想讓學生繼續說下去。
生乙:我也贊成他的觀點,國家的安寧與戰士不辭辛勞的戊戌邊關是分不開的。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才讓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可還有一點,我覺得作者還表達了人們渴望和平,他們不希望戰爭繼續,他們更渴望過上沒有戰爭的平靜的生活。
生丙:我喜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他表達了作都對李廣將軍的贊美,希望能有良將代為戊戌邊關,讓國內人民安居樂業的心情。可有一點我認為不同: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都不是個人的功勞,而應該是全體戰士努力的結果,即使有好的將軍,沒有戰士們誓死衛國的決心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這場戰爭也會失敗的!
一時間,教室里七嘴八舌,好不熱烈!
是啊,學生的理解也許和教材本身既定的目標有所區別,但從學生的談話中卻可以體會得出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從更多的電視劇或一些書籍上了解了更多的知識,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能對國家的安定團結有這樣的認識,已經讓我們心滿意足,倍感欣慰了。
這些,就是我在這堂課上的意外收獲。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會作何感嘆、作何感想?另外還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
古詩所表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一情感的共通之處,從李白思鄉到自己思鄉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最后過渡到“千百萬人盼回家”上,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出塞》這首詩所描寫的歷史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如何感其境,悟詩意,激其情是我備課重點。
一、了解背景,與詩人對話。
課件出示王昌齡簡介,并讓學生了解創作年代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所處時代正值盛唐,對外戰爭取勝,故邊塞詩人的作品多激昂上進。同時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這樣導入使學生穿越時空,感受冷月照邊關的畫面,與作者感同身受,自然入情入境。
二、走進文本,感悟詩意。
在這四句詩中,最難懂的是前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畫面,明白朝代的順序。在讀中體味景物雖然沒變,而朝代卻已更迭,悟出戰爭一直沒有休止。在教學第二句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以讀促悟,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遠,猜想“人未還”的緣由,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感受連年的征戰給人帶來痛苦與無奈之情。學生情感的大門被推開,暢所欲言,把詩人的情感和詩句融為一體,突破了難點。
三、拓展積累邊塞詩。
學習本節課后,我又相繼出示盧綸《塞下曲》,王之渙《出塞》這兩首詩,讓學生分小組學習研究詩所表達的意思,采用本課學習詩的方法學習。既有拓展又鞏固本屆學習詩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參與較廣,較好地完成了本節教學任務。
《出塞》作為一篇古詩,是從戰爭的角度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戰的名將鎮守邊關,以消除邊患的感情。今天這堂課,總的來說是按照預設上完了,總的感覺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從預設角度上來看。我一直思考,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么?是字詞,句子,學習方法?還是一首詩,一段話或一篇文章?從教以來,我認為,語文應該是深度的思考和廣度的吸納,語文的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的流動圖書館。于是,我想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文學元素。
《出塞》是七絕詩的壓卷之作,是唐邊塞詩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應該將其融在邊塞詩中去體會。因此,教學的破題,我選擇“塞”字為突破口,打開邊塞之門,直觀地感知邊塞環境之惡劣、生活之艱苦、戰事之頻繁、生死之慘烈。為學習詩歌,培育好一個深沉凝重的基調。學生的直觀感知,是通過古詩詞典型句子和邊塞圖片直觀去體會,以詩解詩,對于我們班學生的整體水平來說或許稍難,但我預設之初是非常想做這樣一個嘗試的。
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把詩讀熟,初步體會詩歌大意,從戍邊而引出“萬里長征”,進而在體會萬里長征時,從時間長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艱難、慘烈、悲壯,在深究征人“人未還”的根由時,體會征人不能回的事實,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中,一層層地體會征人出征的豪邁;詩人對和平的憧憬和對朝庭的不作為的無奈。通過分析,去體會。然后再通過朗讀去體悟。
課堂安排很緊湊,環環相扣,課堂語言的設計也很精美細致,但正是由于預設的東西太多,整堂課似乎都變成了教師的舞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了。這堂課課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范圍。以致于課文后面接連幾次教師的激情引讀都沒能引讀出學生最有感情的朗讀。
我想說的是對于課堂預設和生成的問題。本課教學我最大的失誤在于注重了課堂預設,卻忽略了課堂生成。而課堂生成才是一堂課中最閃亮之處呀!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時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說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出塞》這堂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提高自我文學修養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