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3
這是暮江吟白居易教學設計,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暮江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2、能力目標: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通過小練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3、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與表情達意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詩
師:古典詩歌中寫景的讀句很多,大家能背幾首嗎?
生背《望天門山》背《山行》背《絕句》……
師:同學們每背一首詩,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題目叫《暮江吟》
(師板書,一邊音樂《春江花月夜》起)
師強調“吟”的讀音。
師:同學們來看看這個“暮”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面是個日,你能看出什么來嗎?
生:有太陽落山的意思。
師:從詩題中看出了時間,還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邊。
師:傍晚在江邊吟詩,這是誰呀?(白居易)
師:誰來介紹介紹。(生介紹)
二、知詩人,初賞詩
師:老師這里也有關于白居易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出示作者簡介,學生指名讀)
師:要了解這首詩,還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邊紅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詩一首,就是這《暮江吟》(課件出示圖片,并范讀)
師:聽了這首詩,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陽的余輝照耀著,一半綠,一半紅。
師:你怎么那么會表達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陽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紅,一半綠。
……學生自由說感受。
三、初讀古詩,知大概
師:多美啊!接下來,同學們用喜歡的方式來讀詩,可以坐著讀,可以站著讀,可以離開座位讀。
(同學們紛紛找伙伴讀)
師:誰來讀?
(指名讀詩)(齊讀)
思考:這是一首什么詩?寫什么時候的景?在詩中畫出表時間的詞語,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四、再讀古詩,交流讀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你讀懂了哪里?你哪個地方沒讀懂?誰來幫幫他?
五、學習前兩句詩
1、出示投影片(夕陽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導看圖。齊聲朗讀前兩句詩。
2、重點理解詞語。
“殘陽”是什么意思?
“鋪”是什么意思?這個“鋪”字你體會到了什么?把“鋪”換成“照”、“射”可不可以?
(詩人描寫了傍晚的殘陽和江水,江水的特點是半江瑟瑟半江紅)
3、出示燈片
提問:江水為什么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你看見過這種景象嗎?(因為太陽接近地平線,江面有一半已經照不到陽光所以半江是綠色,半江是紅色,“鋪”既寫出了夕陽的柔和,又寫出了照得面積廣大而均勻。)
4、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5、小結:通過學習前兩句詩,我們知道了前兩句詩主要寫傍晚時分,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樣的景色,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一起欣賞和想象當時那美麗的意境。
師述:夕陽漸漸地落下去,晚霞映紅了天空,夕陽的余輝灑在了寬闊的江面上,忽然間,江水似乎分成兩半,這一半是碧綠碧綠的,那一半是鮮紅鮮紅的,微風輕輕地拂過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紋,像一顆顆閃光的寶石,又像空中閃爍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景色美不美?這樣的景色會讓詩人怎樣?用一個詞語形容:“陶醉,戀戀不舍,流連忘返”。那就戀戀不舍地讀讀吧。
六、學習后兩句詩。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邊景色)指名朗讀后兩句詩。
思考:作者描寫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來寫的?
2、“可憐”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農歷已進入深秋季節這句點出了觀賞江景的季節是深秋。
3、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深秋的夜景?為什么這樣打比方?
珍珠晶瑩閃亮,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用珍珠來比喻露珠就照應了“可憐”,詩人寫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彎弓。
4、指名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5、閉上眼睛欣賞體會后兩句詩的美麗意境
師述:不知不覺,夜幕降臨了,白居易還立在江邊久久不愿離去,秋風拂面,他感到特別地涼爽和舒服,一會兒看看草地,一會兒望望天空,啊,那美麗的小草上掛滿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彎新月就像一張精致的弓,他不禁脫口贊嘆道:“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愛啊!”同學們,你們感受到了嗎?
出示課件:同學們,你們現在能根據這首詩把屏幕括號里的內容說完整嗎?誰來連貫的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完整?(出示,學生先說,最后指名讀。)
七、指導朗讀,領悟感情。
1、師: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的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一道殘陽鋪水中”,要求學生讀得平緩、輕柔;“半江瑟瑟半江紅”,要讀出驚嘆的感情來;“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則要讀出贊美的情感。
(注意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可以采用多種讀法:如男女對比接讀。)
師:我建議馬上舉辦一個詩歌朗誦會,請在座的各位詩歌愛好者參加,來一個詩歌朗誦能力大比拼,好嗎?(好)學生先練讀,再賽讀
2、指導配樂朗讀。
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邊這紅霞滿天,彎月東升,露水晶瑩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們隨著音樂也來細細地品詩一番。
(生配樂朗讀)
3、談感受。
師:如果此時你就是詩人,來到這深秋傍晚的江邊,領略到這安靜的、優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說感受)(帶著這些感受再齊讀一遍。)
4、詩人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詩人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讀出來了嗎?
(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美景,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對暮江美景的喜愛之情)
八、練習(同學們可以任意選擇一項做。)
(1)作畫
景色的美體現在哪里?詩人用他的妙筆給我們描繪了幾個畫面,請同學們根據詩意,把詩人筆下的美景畫出來。
(2)寫話
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人筆下的美景。寫成一篇寫景的小短文。瞧,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提示語呢!
九、總結:
這首詩向我們勾畫了夕陽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時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邊迷人的景色,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好迷人的景色,讓我們再一次閉上眼睛回味詩中美麗的意境。(聽配樂朗誦)
一、談話導入 、簡介作者。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詩,老師念第一句“籬籬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嗎?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他就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他寫這首詩時只有15歲,他的詩通俗易懂,在廣大群眾中廣為流傳下來的詩有1914首,今天我們學習其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題目是《暮江吟》。板書:暮江吟
二、揭題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樣理解的?在這兒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題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從題目中可以看出詩人吟唱的對象是什么呢?
⑤從詩的題目上你讀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讀,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思考:這是一首什么詩?寫什么時候的景?在詩中畫出表時間的詞語,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2、范讀
3、思考、討論:
詩人描寫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這些景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齊聲朗讀前兩句詩。
5、重點理解詞語。
“殘陽”是什么意思?
“鋪”是什么意思?這個“鋪”字你體會到了什么?把“鋪”換成“照”、“射”可不可以?
(詩人描寫了傍晚的殘陽和江水,江水的特點是半江瑟瑟半江紅)
6、出示燈片
提問:江水為什么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你看見過這種景象嗎?(因為太陽接近地平線,江面有一半已經照不到陽光所以半江是綠色,半江是紅色,“鋪”既寫出了夕陽的柔和,又寫出了照得面積廣大而均勻。)
7、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8、學習后兩句詩。
① 指名朗讀后兩句詩。
思考:作者描寫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來寫的?
② “可憐”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農歷已進入深秋季節這句點出了觀賞江景的季節是深秋。
③ 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深秋的夜景?為什么這樣打比方?
珍珠晶瑩閃亮,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用珍珠來比喻露珠就照應了“可憐”,詩人寫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彎弓。
④ 指名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⑤ 想象全詩意境,大家閉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朧的夜晚,仿佛我們來到了江中的小島上,看到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弓一樣的月兒,月兒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像珍珠一樣可愛,你們看到了嗎?)
⑥ 詩人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詩人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⑦ 齊聲朗讀
請同學們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讀出詩人對傍晚時分江面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
四、練習
(1)作畫
景色的美體現在哪里?詩人用他的妙筆給我們描繪了幾個畫面,請同學們根據詩意,把詩人筆下的美景畫出來。
一道殘陽鋪水中可憐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紅露似珍珠月似弓
(2)寫話
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人筆下的美景。
一、導入激趣。
復習以前學過的描寫景色的詩,采用“古詩接龍”的方法進行。
二、師配樂朗誦《暮江吟》。
生觀看圖畫。
三、初讀課文。
師:這首古詩意境很美,同學們,你們覺得美在哪兒呢?試著讀一讀。
1.學生練讀,讀通。
2.指名讀,集體訂正。
3.討論,你覺得這首詩美在哪兒?
四、看圖,播放音樂《古事曲》,邊聽邊看邊讀邊理解。
1.出示圖,說一說,畫了些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怎么樣?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同桌練說)
2.出示前兩句。
①要求邊聽音樂邊看圖畫邊輕聲讀這兩句,仔細體會。
②結合圖,指名說一說這兩句的意思。
③評一評。
④再仔細讀一讀,你不理解哪個詞或你認為哪個字、詞用得好,為什么?(“鋪”與“射”“照”相比較)
⑤這么美的詩句,如果我們用文章寫下來,給它定一個什么題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學習三、四句。
①讀后兩句,說一說不理好的詞語,師相機指導理解“可憐”。
②這兩句是什么意思?討論設疑:
A.像珍珠一樣(晶瑩、發亮),夜晚天黑怎么發亮?
B.許多人都喜歡寫“月亮像個大圓盤”。如果白居易寫“露似珍珠月似盤”你覺得怎樣?為什么?
③歸納總結;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連用兩個比喻,貼切地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傍晚(),夜晚(),天上(),地上()。
④用彩色筆畫一畫這美麗的月夜。
五、再讀古詩,加深理解。
1.你們說這首詩美嗎?該怎么讀呢?
2.配樂朗誦《暮江吟》。
3.指名朗誦。
六、練筆。
1.導入:這美麗的景色,大家想不想親自欣賞一番?
2.出示提示語:
①傍晚,微風漸停,我漫步江邊()。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③啊!()。
3.練寫。
4.指名讀一讀,評一評。
七、總結。
一、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抓住關鍵詞,理解詩句意思。
2. 感受白居易的詩歌風格:通過平白如話的語言營造出的清新優美意境。
3. 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復現詩歌畫面。
二、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老師想先跟大家玩一個游戲——“詩句接龍”,我來說上句,看大家能不能對出下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你們知道剛才那些詩句都出自誰手嗎?【白居易】相傳他一生作詩三千八百余首,膾炙人口的便有一百多首。他寫詩有個習慣,每寫完一首新詩都會先拿去念給不識字的老婦人聽,如果老婦人理解了,他就把詩定稿抄錄下來,如果老婦人沒有聽懂,他就拿回去進行修改,直到老婦人理解為止。正是因為其詩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而廣為流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代表作《暮江吟》。【板書課題】
2.初讀詩歌: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那接下來就請大家大聲地把詩歌自由朗讀幾遍,注意把節奏讀準。【自由朗讀】
好,我請一個同學來為我們示范一下,看看他是怎么讀的。【一位學生讀】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節奏讀準了沒有?【請另一位學生評價】
剛剛那位同學讀得挺不錯,做到了音停意連。/剛剛那位同學在讀詩時有個地方要稍稍注意一下會更好。我們讀詩時的停頓講究音停意連。什么叫音停意連呢?其實就是音斷氣不斷,我們一起來齊讀試試看。【齊讀】
在朗讀中,我們應該也對這首詩歌有個初步了解,那么你從詩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呢?
時間:“暮”——傍晚
地點:“江”——江邊
究竟是什么樣的景色吸引了詩人白居易在傍晚駐足江邊詩興大發呢?我們到詩歌里來一探究竟吧。
3.再讀詩歌:我們再來把詩歌一起齊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一想,整首詩中哪個詞最能體現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試著找出全詩的“詩眼”來。
你們覺得全詩的“詩眼”是哪個詞?【板書:“可憐”】跟我們現在說的“可憐”是同一個意思嗎?【今義:值得憐憫、同情;古義:可愛,值得喜愛】
那么詩中哪些景物值得人喜愛呢?【板書:殘陽、江(水)、露(珠)、月(亮)】
這些景物有哪些可愛之處呢?請結合詩句中的關鍵字詞來談談你的看法。
①從“鋪”可以看出來,詩中的“殘陽”(即夕陽)很柔和,給人感覺很溫暖,同時殘陽鋪展,映射的面積十分廣闊。
平時我們描寫陽光多用什么動詞?【照、射、灑】換上這些詞行不行?【請一位同學朗讀替換詞后的詩句,另一位同學朗讀原句】你們覺得這樣一讀,對比起來有何不同之處?【“鋪”字給人的感覺更舒展、溫柔、舒服。】
大家一定都見過傍晚時分的陽光,當太陽貼近地平線、貼著水面時是斜射過來的,那么相比起“照射”下來的、“灑”下來的陽光,它映射的面積要更廣闊,用“鋪”字更為形象生動。
可見詩人在賞景的時候觀察得十分細致啊。通過“鋪”這個字寫出了殘陽的柔和、平整。
②從“瑟瑟”和“紅”可以看出來,詩中的“江水”,一半碧綠,一半艷紅,顏色對比很鮮明。
“瑟瑟”本來是指碧綠色的玉石,這里形容江水呈碧綠色。想想看,為什么江水會有紅有綠?被夕陽照到的地方呈現出艷紅色,而沒有被照到的地方呈現出碧綠色。
詩人很擅長將鮮明的色彩進行對比,他就像一個畫家,以文字為畫筆描繪出綺麗的自然風光。
③從“似真珠”可以看出來,詩中的“露珠”圓潤可愛(形狀)、晶瑩剔透(色澤),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
詩人寫景,不僅關注到了遠景,還關注到了近景的細節。運用比喻修辭,把露珠的形狀、色澤都寫得十分優美生動。
④從“月似弓”可以看出來,“月亮”它的形狀細細的、彎彎的,就像一張拉彎了的弓。
深秋的夜里,一彎月兒懸掛在天幕上,它細細的、彎彎的,散發出微弱的光,恰似一張彎弓。多可愛的景象啊!這句也是用到比喻修辭,寫得非常生動貼切。
剛剛同學們通過抓詩句中的關鍵詞,品讀了這些景物的可愛之處。其實詩人正是通過這些詞把尋常可見的景物寫出了優美的意境,那我們在朗讀這首詩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要強調它們。怎樣讀會更好呢?我請一位同學來試試看。【請一位學生站起來讀】
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另一位學生評價,再讀】
我們在讀詩歌時,要強調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可以把它適當地拉長一些,讀出詩的音韻美來。我們一起來試試看。【老師帶讀,齊讀】
4.品味意蘊:
大家讀得真不錯。有句話說得好,“境由心生”,人們眼中景物的美丑和人的心情好壞有很大的關系。詩人流連于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象,想想看,他此時的心情如何?【輕松愉悅、悠閑舒暢……】
詩人輕松愉悅的心情僅僅只是因為見到了這番景象嗎?【ppt:這首詩寫于長慶二年(822年),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寫。當時政治腐敗,牛李宦官黨爭激烈,白居易此時自請外任,在赴杭的江行途中寫下此詩。】
別人都巴不得在京城做官,享受高官厚祿,追逐似錦前程,詩人卻反其道而行,明明已經身在京城為官,卻要自請外任。這是為什么呢?【請兩位學生】
詩人不愿卷入政治漩渦中,對他來說,離開京城,離開的是束縛,是牢籠,回歸的則是文人的本性,過上的是他內心真正向往的生活。
你從他的這種人生選擇中能看出詩人具有怎樣的一種胸懷?【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貪圖榮華富貴、堅守節操、豁達平和……】【請三位學生】
剛剛大家都說的不錯,老師覺得《孟子》中有句話特別適合送給白居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ppt】,知道這句話講的是什么意思呢?【停頓】不得志的時候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則要努力讓天下人都得到好處。如果沒有豁達的心胸、平和的心境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白居易選擇自請外任,恰恰體現出他作為一個文人對于自己節操的堅守,在京城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又有什么關系呢,在地方上一樣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來,“為官一方,造福一方”。
如果你是詩人,在這樣的情形下見到如此美妙的景象,你會如何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贊美呢?帶著情感,我們再來把詩歌【齊讀一遍】。
5.描述畫面:
通過平白如話的語言、淡泊平和的心境營造出了清新雅致的優美意境,這就是白居易詩歌獨特的審美傾向,對后世文人影響頗深。【ppt】《唐宋詩醇》中這樣評價《暮江吟》一詩:“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剛剛我們講到了很多詩中可愛的景物,也講到了詩歌的寫作背景,接下來就請大家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用生花妙筆為這優美的意境添上更多細節吧。
“農歷九月初三這天,詩人信步來到江邊……”
【請幾位同學讀一讀他們寫下的文字,同學互評,老師適時補充。】
6.拓展閱讀:
大家都寫得很棒,用詞生動,語言優美。但其實這還不是寫詩寫文的最高境界,大家知道最高境界是什么樣的嗎?
“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至極也。” ——蘇軾《與侄書》
這段話出自蘇軾的《與侄書》,講的是什么意思呢?最開始寫詩寫文的時候,大多追求的都是結構的精巧、辭藻的堆砌,但是當寫作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的時候,反倒遣詞造句更“平淡”些,通過平白如話的語言也能營造出優美的意境,讀來令人感覺回味無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