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這是富饒的西沙群島教材分析,是優秀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這篇精讀課文通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全文圍繞題眼“美麗、富饒”展開,行文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群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且具體,所以教學這篇課文除了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學習段落的寫法。特別是描寫魚的一段,結構、句式都是孩子們寫作的典范。
我在預設這節課時,針對三年級孩子的特點主要從兩方面去思考:第一,突出“美”字。這篇課文的一個特點是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美麗的景象,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素材。所以我在第一、二課時的教學中也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在情境美之中學習語言美,并在語言環境中學習了生字、新詞,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第二,突出“練”字。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針對我班學生作文不具體、事情敘述不清楚等情況,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重視語言的積累”,摘抄美詞佳句,真正把積累語言落在實處,自覺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另外是通過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詞語、句式、段落,遷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動中進行重組,引導學生圍繞一句話把內容說清楚、說具體。這是對教材內容的一種拓展,是對語言學習的一種發展,讓學生在課內學到方法,讓他們在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教師、離開了教材,也能夠自己去發展學習。
靜下心來想,如果我在教學設計時,預設課堂的容量不要那么大,重點只體驗學習課文的第二段和第六段,孩子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會更加到位,所以教學的設計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程度。其次,對課文第二和第六自然段的分析不夠細致,引導不夠到位,學生對課文的寫作方法理解不是很透徹。再次,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過于貧乏,以后應該加強學習,豐富評價語言。
《富饒的西沙群島》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該組課文專題為“壯麗的祖國山河”。課文主旨是讓學生了解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意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結合三年級學生特點和本文特點,我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一、精心設計導語。
本文是寫景課文,我就把導語的風格定為“風景游覽”,引領學生進入特定情境,激發欣喜、贊賞之情。(映示“中國地圖”)在距海南島東南約180海里處,有一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島嶼群,像顆顆明珠灑落在三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那就是神秘而美麗的西沙群島。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去游覽——(讀題)富饒的西沙群島。
二、關注語言段式。
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第4自然段先總寫魚成群結隊穿來穿去,顯得很多,再連用四個“有的”及比喻的手法分述魚的各種形態,突出“好看極了”,最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魚多得數不清:“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樣的段式構思縝密精巧,是學生寫作的極好范例,教學時,我們應重點關注,才能帶領學生真正走進課文的意境中去。
我們可以這樣引導:
(映示第4自然段內容)好好讀讀這段話,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魚很多呢?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映示海底世界魚兒暢游的視頻,配上悅耳歡快的樂曲,將學生一下子帶入魚的樂園。
讓學生邊觀察邊仿說:
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
在學生仿說以后,我們可以接著引導學生關注句式:“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提問:“在西沙群島的海里,真的是水和魚各占一半嗎?為什么這樣說呢?”當學生感悟到這是用夸張的手法來體現西沙群島“富饒”這一特點后,追問:“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表示某個地方某樣東西很多么?”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三、注重“以讀悟情”,努力強化文章的感情色彩。
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必須通過朗讀傳達出來。所以,首先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聽課文的配樂朗誦,給學生們以美的享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個地學習過程中,“讀”貫穿了全課時的始終,采用個別讀、齊讀、默讀、配音樂配畫面讀、互相聽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把學生帶進文章意境中,讓學生在讀文中去體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要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理解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學生們在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圍中去學習和體會,更加深了對西沙群島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以引導者的形象出現,引領著學生們去欣賞,去朗誦,去體會,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說教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口去讀,用自己的腦去想,給了學生自由感受的空間。同時,還以鼓勵為主,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起來。這樣才更有利于對知識的領悟,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和不到之處,如我因怕時間不夠,給學生思考和朗讀的時間不充分,還有教完后,覺得沒有聯系第四自然段的段式結構及時安排一個小練筆也是一個遺憾,今后還有待改進。
教學過程要扎實,效果要落實,但這并不是說教學時要呆板僵化。相反,教師只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扎實和教學效果的落實。這是由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的。
《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有許多需要理解的詞語,在教學的方法上則盡量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
例如:“島”、“島嶼”、“嶼”、“群島”四個詞語用一組板畫演示,使學生對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了直觀的了解;“海防前哨”是讓學生觀看我國版圖時結合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來理解的;“珊瑚”、“海參”和“大龍蝦”是讓學生觀看圖片來理解的;“綻開”和“蠕動”兩個詞是聯系生活實際用手演示來理解的;“威武”一詞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的;“揀不完”的“揀”字的意思是讓學生查字典與“撿”字對比來理解的;“鳥的天下”是讓學生說近義詞,再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的;“富饒”一詞的意思是先理解抽象的詞義,然后結合對全文的閱讀,逐步增加學生對“富饒”一詞的感性認識;“五光十色”一詞的理解,則是先與“五顏六色”對比,區分異同,再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想象來理解。這些方法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
在理解詞語、理解課文的同時,學生也感受到課文言語中所表現的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贊美。
學生在感受課文言語的同時,他們的心靈被課文優美的言語深深地打動了。這樣的教學,就把對學生心靈的培育與對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統一在一個過程之中了。
最近,我執教了《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感受很深。
這篇課文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于我國南海的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學習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二是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由于有課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決定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將信息技術與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充分的整合。這樣,抽象的事物具體了。
如在第4自然段魚的教學中,由于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的局限,學生對海里奇異的魚缺乏感性認識。一組圖片的播放立即將學生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賞讀內化,讀出了海水的美,讀出了魚的種類繁多。另外,許多相關資料的瀏覽使學生開拓了眼界,課文內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其次,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采取以“讀”為主的教學過程,努力營造一種“平等、信任、激勵、自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們主動地學、自信地學,興趣盎然地學,達到扎實有效的課堂效果。
正是由于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這一豐富的圖像及聲音信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進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的最佳狀態。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我緊接著提出要求:“這么好的地方,課文中是怎樣寫的呢?請大家打開書,認真地把課文讀一讀。”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課文中,孩子們開始興趣高昂地讀起課文來,有的同學讀完一遍,還情不自禁地讀第二遍。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再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重點展現西沙群島海里奇形怪狀、色彩鮮艷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以及那些沒見過甚至是沒聽說過的形態各異的魚兒,由形象的畫面理解自然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始至終地調動著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讀,是學生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國小語理事會理事長崔巒強調:“一定要把課文讀對、讀通、讀順、讀好。”這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理解課文的前提。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聽讀、初讀、速讀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學生做到將課文讀對;在熟讀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在精讀、理解的過程中,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朗讀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讀好。在這樣有目的、有層次地閱讀指導中,學生逐步學會了讀書。
當然,我的這次教學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1、沒有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講授完整。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對學生情況把握的不準,導致這一課時的個別環節用時較長,特別是請兩個人單獨讀寫魚兒的段落,太浪費時間了。
2、雖然也嘗試建構一種多層面的課堂,希望能通過一節課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但是,許多方面考慮得還不夠周全,補充素材在課堂上成為一種資源的'浪費,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
3、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還應繼續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鉆研教學方法,潛心搞好教學研究,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