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8
這是望天門山教學目標,是優秀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會寫“斷、楚、孤、帆”四個字。
2. 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
4. 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
教學重點:
1. 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 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 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 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 師抽答。
4. 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 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第二十一課,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指導生字的讀音。
3. 班齊讀,分小組讀,指明反饋讀。
4. 教師出示節奏劃分,知道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 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 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 中斷:從中間割斷。 至此回:到這里回旋。 出:聳出來。 孤帆:單獨一只船。 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 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情商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 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 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 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 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 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 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 指導書寫“斷、楚”
2. 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 背誦并默寫古詩
4. 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天門中斷—楚江開
氣勢磅礴
碧水東流—至此回 雄偉秀麗
望天門山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青山——相對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邊來
金勝春評論
優點:
精心設計
缺點:
作業偏少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出示各種字體的“山”及《望天門山》的草書作品,初步感知書法魅力。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你們愛游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山?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游俠”。他就是——李白。(板書)
3.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游泰山》),讀后揭題:他還去過一座山,山名就在剛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嗎?(師板書:天門山)
4.今天,就讓我們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師板題)釋題:“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這兒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讓我們去詩中尋找答案吧!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范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讀詩,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繪畫想象,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愿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詩畫詩畫,詩畫不分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當一回小畫家,把詩人所看到的景象畫下來。首先,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也。(師板畫天門山。)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著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9.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后再讀。
10.讓老師用線條為你們勾勒——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1.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2.(師板畫兩岸的青山)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13.兩岸的青山相對著,怎么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你知道了什么?誰來畫一畫?(生板畫孤帆、紅日。)
14.現在我們聯系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5.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
1.(播放視頻)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2.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4.山的熱情、水的澎湃,皆是因為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出示課件:幾種不同字體的古詩)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作品,你認為哪一幅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表現詩的意境呢?
5.是啊,這幅草書行云流水,好像讓我們看到了天門山的氣勢,(讀1、2句)這幅字暢快淋漓,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讀3、4句)
6.配樂背詩。
點評:這個環節的設計將古詩與書法的魅力融為一體,既讓學生初步感受草書的內涵,又是課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總結方法,賞析拓展
1.(指板畫,配樂)瞧——青山、綠水、紅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畫啊!(貼草書詩句)看,書法也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著剛勁之美。(板書:書畫)
2.詩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畫,也可以是一行行靈動的字,難怪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課件出示)生齊讀。
3.正因為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還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和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寫詩的生涯里是不多見的,可見天門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留在心底吧!(加動作背《天門山》。)
5.總結:相同的地點不同的詩,我們又可以用怎樣的畫、什么樣的字來表現呢?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賞析寫景的古詩。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2學情分析
全班39人,學生的基礎較差。
3重點難點
培養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會寫“斷、楚、孤、帆”四個字。
2. 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
4. 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
教學重點:
1. 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 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 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 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 師抽答。
4. 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 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第二十一課,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指導生字的讀音。
3. 班齊讀,分小組讀,指明反饋讀。
4. 教師出示節奏劃分,知道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 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 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 中斷:從中間割斷。 至此回:到這里回旋。 出:聳出來。 孤帆:單獨一只船。 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 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情商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 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 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 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 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 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 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 指導書寫“斷、楚”
2. 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 背誦并默寫古詩
4. 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天門中斷—楚江開
氣勢磅礴
碧水東流—至此回 雄偉秀麗
望天門山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青山——相對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邊來
望天門山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望天門山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會認7個生字,會認13個生字。
2、 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發展: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基礎上,說說詩句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重難點:
1、 背誦三首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2、 在誦讀過程中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準備: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 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一背他的詩?
2、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他寫的詩——《望天門山》。(齊讀)
二、 詩通詩句,了解詩意
1、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遇到不懂得多讀幾遍,打一個問號標記。
2、 檢查交流。
3、 自讀自悟詩意。
(1) 學生個人讀悟。
(2) 老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三、 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1、 聽錄音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 多配樂聯系朗讀,力求讀出感情。
3、 指名朗讀,讀完后,評價。
四、 指導寫字,默寫古詩
1、 指導寫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
2、 學生練習,老師巡視指導。
3、 默寫《望天門山》。
五、 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