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6
這是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導語:《飲湖上初晴后雨》讀后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誘人的西湖美景。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也是一首寫景狀物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
原文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致,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瀲滟”,波光閃動。“空蒙”,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里,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并非只適用于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致,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于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于感受,同時也訴之于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后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雨天時,遠處的山色在雨幕中空空蒙蒙一片,就像清洗了一遍,山色一片翠綠,空氣十分清新讓人們感到格外舒服。
美麗的西湖就像古代美麗西施一樣,永遠向人們展示著她的美麗、動人。無論濃妝的,還是淡沫的,這樣陽光,這雨霧都很適合西湖。難怪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湖就像仙景一樣美,是沒有一樣寶物能比得的!
內容講解
詩作者蘇軾以為“文如其人”,那么此詩能成為吟詠西湖詩篇中的絕唱,與蘇軾的創作風格,與他同西湖的情感密不可分,讓我們走近蘇軾,走進詩句的字里行間,去理解,去發現。
一、走近蘇軾
1、蘇軾的文化情結
當我們登高遠望,面對滔滔江水,會禁不住高聲吟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我們中秋佳節合家團聚,望著皎皎明月,會禁不住深情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我們徜徉在廬山風光中,會禁不住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遭遇人生的無常,會禁不住發出無奈的嘆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當我們面對生活的挫折,會禁不住寬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字自瞻,號東坡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詩、詞、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在蘇軾身上,有李白曠逸超凡的神仙氣,有杜甫執著堅守的忠義氣,有白居易窮達融通的從容風度,陶淵明采菊東籬的悠然情懷,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詩獨具四大特點:⑴ 敘事說理理趣相諧;⑵ 現實浪漫珠聯璧合;⑶ 豪放婉約信手拈來;⑷ 詩畫一體自成一家。他推崇天工自然之美,并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境界。
不知何故,蘇詩用韻,總比別人自然,并且他的用韻,經仔細看來,含義更深。“東坡之以大家稱,不無故也。”
2、蘇軾的杭州情節
杭州,在當年一如今日,是一個美妙難言的都市,蘇軾曾兩次在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任知州。杭州美麗的湖光山色沖淡了蘇軾內心的煩惱和抑郁,也喚醒了他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他更是自稱“杭人”,初來杭州便寫出下面的詩句: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常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杭州像是蘇東坡的第二故鄉,西湖的勝景美名,與蘇軾分不開。任知州期間,為解決西湖淤塞的問題,他主持了疏浚整治工程,以淤泥水草筑堤,堤旁遍種花木;一到春季,桃紅柳綠,鶯飛草長,曉霧景韻尤其動人。這條堤后來就被稱為蘇堤,又叫蘇公堤。“蘇堤春曉”亦被譽為西湖十景之首。
蘇軾寫下了許多有關杭州和西湖的詩篇,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華的街道,閎壯的廟宇,也是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最快樂的日子是在杭州度過的。杭州的美麗賦予他靈感,杭州溫柔的魅力浸潤他的心神。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及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盡其才。
二、走進文本
1、詩韻
《飲湖上初晴后雨》,押上平四支韻,二四句入韻。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本來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這里變通為“仄仄平平仄平仄”了,這叫“拗救”。即因本應用仄聲的第六字用了平聲,故把本應用平聲的第五字改用成仄聲。也可以看做按通常為“二二二一”的節奏變通為“二二一二”的節奏。即像音樂里的切分音一樣,把第三個節奏點前移,節奏變通為“欲把/西湖/比/西子”。整句節奏點的平仄規律仍為“仄平仄仄”。
2、詩題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詩言物,酒載情。歷史上,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的詩人文士很多,蘇軾是其中的一個,而且是突出的一個。蘇軾的許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詩人對景而飲,秀色可飲,景增酒趣,酒揚詩魂。
3、詩句
⑴ 意象。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很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并非只適用于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致,情味雋永。詩人能在寥寥四行詩句中表現此地的精粹、氣象、美麗,足見功力。
⑵ 結構。“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寫所見的實景,是一副絕妙好聯,以其結構勻稱、韻律和諧、凝煉簡約將一水一山,一近一遠,一高一低,一晴一雨款款道來,在韻律美中真切表現了西湖晴日下的明艷和雨霧中的秀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更奇峰突起,詩人通過奇妙的聯想,把西湖比喻為古代的美人西施。以西施的濃妝比西湖晴景,以淡妝比雨景,既同前兩句的實寫緊密呼應,使全篇渾然一體;又傳神地畫出了西湖美的風姿,意態和靈魂。與前兩句的對仗整齊相比,后兩句自然天成,誦讀時也張弛有度,增強了表現力。
4、煉字
⑴ “瀲滟”形容波光蕩漾的樣子;“空蒙”形容煙雨迷蒙的樣子。這兩個詞在古代漢語當中都是屬于連綿詞當中的疊韻詞,兩個詞的韻是一樣的,這種疊韻詞不可以拆開來理解。往往用在詩歌里面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聲音上面的美感。
⑵ “西子”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于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于感受,同時也訴之于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后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思想感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讀后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誘人的西湖美景。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也是一首寫景狀物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杭州美麗的湖光山色沖淡了蘇軾內心的煩惱和抑郁,也喚醒了他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從與學生初次見面實際出發,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為新課學習作好鋪墊。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征,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科學組織劃分小組角色,營造組際競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組自己組,任務自己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實現了方法的鞏固,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進程或走向。
三、小組匯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匯報,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通過多形式的讀書實踐,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
以讀促思,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通過小練筆《假如我能去西湖》,喚起學生的認知,提高語文素養。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飲湖上初晴后雨》。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望天門山》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雄奇秀麗的景色;《飲湖上初晴后雨》描繪的是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它的作者是宋朝詩人蘇軾,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詩人只用了28個字,就讓我們感受到他對西湖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了解和三年級學生的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了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亦、妝”2個字。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句意思,并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悟,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會詩人喜愛西湖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并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會詩文表達的情感。
四、教法、學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感官,體會詩詞的情趣與意境,我采用的
教法是:創設情境法、朗讀品味法、想象體驗法
學法是:采用聽、說、讀、品、思等多種感官互動的學習方法。
教具是: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初識詩人揭課題
(二)初讀正音,了解詩文大意
(三)細讀品析,體悟詩人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國山河美
(一)、激趣導入,初識詩人揭課題。
上課伊始,我說:“孩子們,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天門山和長江的雄奇秀麗,現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課件西湖風景視頻后,這樣說:“孩子們,這就是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詩,似一幅畫,歷史上無數個文人墨客都喜歡贊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詩人,他第一次來到杭州就喜歡上了西湖,并視西湖為他的第二故鄉,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板書:蘇軾,然后課件出示蘇軾資料。)接著說:“今天我們就隨著大詩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師板書課題,強調“初、晴”的書寫,然后齊讀課題,理解課題。
(二)、初讀正音,了解詩文大意
“讀古詩和讀其他文章不同,要把節奏讀出來,讀出詩的味道。”所以,我先要求學生合作讀,讀準字音;接著我示范讀,指導認讀“瀲滟、亦奇、淡妝”;然后要求學生自由讀,把詩讀流利、讀出節奏;最后匯報讀。在匯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指導,及時評價。在這樣層層遞進地讀之后,我引導學生結合注釋了解詩文大意(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為品詩意做好鋪墊。
(三)、細讀品析,體悟詩人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根據這一要求,我從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入手,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從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
1.品讀前兩行詩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畫面,問:“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你們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景象嗎?詩人用了哪個詞呢?”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瀲滟”就是波光閃動的樣子。接著又啟發學生盡情發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然后多層次多角度地誦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我采用創設情境引讀法:
西湖的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真好!請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西湖的山在陽光的照射下,翠色欲滴,亮得耀眼,真好!請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西湖的荷花、荷葉遠遠望去有粉有綠,在陽光的照射下,在湖水的蕩漾中,顯得更加嬌艷,請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麗、熠熠生輝,令人賞心悅目。請美美地讀一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讓我們帶著內心的喜愛,大聲地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在這樣創設的情景中,學生不斷地品讀,漸入詩的意境、詩人的情感世界。
當孩子們還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麗中時,我話鋒一轉: “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樣的景象呢?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孩子們閉目冥想,我旁白:“雨水灑在湖面上、灑在周圍的山上、灑在荷花和荷葉上,又會怎樣呢?”通過一系列鋪墊,雨中西湖朦朧、神秘、奇妙的畫面浮現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從而體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樣令詩人喜愛。帶上這樣的感受合作讀、男女生接力讀,這對后兩句詩文的理解和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品讀后兩行詞句
我出示《越王勾踐》電視劇照中西施作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讓孩子們理解什么是“淡妝”、“濃抹”、以及為什么“總相宜”,因為美女的天然麗姿沒有變。然后利用這組對比圖片反復誦讀“淡妝濃抹總相宜”,突然畫面變回西湖陰晴圖片,詩句卻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引導學生明白,詩寫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個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著,我又出示幾組圖片讓學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么時候的西子?”讓學生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進一步體會“濃妝淡妝”指的是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同時也明白了詩人心中,西湖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樣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比賽讀,從而感受詩人對西湖深深的喜愛,并體會到古代詩詞的語言的魅力。
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把自己當做詩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整首詩。接著,我建議孩子們把后兩行詩正確、工整地抄寫在積累本上,并指導書寫“、抹、宜”。
(四) 、拓展延伸,感受祖國山河美
我總結過渡:“描寫西湖的古詩還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交流后我課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領著誦讀。接著布置作業進一步拓展:“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詞也很多,請你課下收集,讀給小伙伴聽”。這樣的設計,既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更多詩詞名句,又能學生培養對古詩詞的興趣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六、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既體現整首詞的脈絡,又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思想。
西湖 晴好 雨奇
總相宜
西子 淡妝 濃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