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0
這是贈劉景文教案及反思,是優秀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會認“菊、殘、君、橙、橘、徑”6個生字,會寫“首、劉、枝、記”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現在是什么季節?喜歡秋天嗎?你能用一些詞句來說說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嗎?
2、從你們的話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歡秋天,古人也很喜歡秋天,他們常常吟詩作詞來贊美秋天。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贈劉景文》(出示詩人、題目):知道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嗎?學習生字:贈、劉。
3、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們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與他很談得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這首詩送給劉景文,所以題目就叫《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流利。
2、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3、反饋:
?。?)指名讀(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一聽?)
評價:聽了他的朗讀,你有什么評價?
(2)引出生字教學:菊殘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的?
(3)學生說說識記生字的方法——讀生字卡片
4、朗讀這首詩(誰能大聲地再來讀讀?——大家再自信地讀給自己聽聽——齊讀)
三、細讀品味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讀詩光讀還不行,還要邊讀邊想,看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2、反饋:(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教學)
(1)荷盡
出示2幅圖片:為了幫助大家讀得更好,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師給你看這兩幅圖。
讓學生說說哪幅圖寫出了詩意,并說說理由。(理解“盡、擎雨蓋”)
討論:荷花凋謝了,荷葉枯萎了,詩人為什么還要寫這里?
指導朗讀:那你能通過朗讀把荷花池的美麗表達出來嗎?(個別讀——女生讀——齊讀,教師隨機評價:真好啊!真是看了還想看。)
?。?)菊殘
出示圖片,說圖意,理解“菊殘、傲霜枝”。
秋風中,菊枝仍精神抖擻地挺立著,你想對它說什么?
?。?)橙黃橘綠
讀了這幾個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圖片
3、蘇軾看到的秋天就這些景物嗎?發揮你的想象,幫詩人說說他看到卻沒有寫出來的景色。
學生交流——一起觀賞這些美景——學生說感受:秋天真是一個 的季節!
4、引出詩句:看來秋天的美景才不止這二十八個字呢!怪不得詩人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你現在明白這兩句詩的意思了嗎?學生說詩意,悟詩情,教師板書:愛秋天。
5、齊讀古詩:現在再來讀這首古詩,相信你頭腦中的這幅畫會更美。帶著對秋天的贊美語氣來齊讀這首詩。
四、熟讀背誦
1、說說方法:這么美的詩你想不想把它背出來?你有什么方法告訴大家?
2、熟讀背誦。
五、書寫指導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
2、學生認讀
3、讓學生觀察,說說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經積累的描寫秋天美景的詩。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1、劉景文: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宋仁宗嘉佑間,以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話>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景文的父親劉皴是北宋的將*,所以也養成他豪放的個*。因此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2、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
3、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4、君:你,指劉景文。
5、蓋:車蓋,這里比喻荷葉。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不遷”、“精*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古人寫秋天總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蘇軾在《贈劉景文》一詩中卻一反悲秋的基調,突出了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傲霜枝”更是贊頌了傲霜凌寒的氣概。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贈劉景文》是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這首詩作于公元1090年蘇軾任杭州知府之時。劉景文,原名劉季孫,字景文,北宋開封祥符人,當時在兩浙任兵馬都監,也在杭州。蘇軾很看重劉景文,曾稱他為“慷慨奇士”,與他詩酒唱和,交情頗深。這首贈給劉景文的詩,描寫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達了對劉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時也寄托了詩人自己的理想。
此詩開篇兩句,概括地描繪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經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葉敗,只有花枝還在傲寒斗霜。但在荷、菊凋落之后,橙、橘卻果實累累,這是何等讓人興奮的景象啊。為此,此詩后兩句詩人則充滿喜悅地告訴友人“你要記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還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啊!”作者把人們眼中最為蕭條的秋末寫得如此有生機和詩韻,可以感悟到詩人曠達,豪放的胸懷。
雖然本詩有些拗口,生字量大,但由于學校一直舉行“書香伴我成長——每周一詩”的讀書活動,在一年級時,他們就能把這首詩背誦出來。所以在學習本詩時,在朗讀方面,不是本課的.難點。但是他們對詩的意境卻感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表達出詩中所蘊含的情感色彩。為此,在教學前,我布置了課前作業給學生,讓他們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查閱有關這首詩背后的故事。教學時,我先請查閱資料充分的學生講劉景文與蘇軾之間的友誼故事,并補充點滴。有了故事作鋪墊,學生在理解詩意時很快就進入狀態,眼睛閃著光,流露出對詩境向往的神情,也似乎在想像詩中描繪的景象。
在解讀課題時,“贈劉景文”四個字學生理解并不難,難得是能不能從課題中讀出詩人對友人的那份情懷。于是,我引導學生,“贈”除了“送”的意思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別的意思?學生各抒已見,在討論中領悟到了詩人對朋友的尊敬和鼓勵。學生也因為深入理解了其中含義,學習興趣大增。
在解讀第一句詩時,學生不理解“擎雨蓋”是什么意思。怎么辦呢?于是,我靈機一動,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株大大的高高挺立的荷葉。同學們贊嘆:“好漂亮的荷葉!”我追問,這荷葉像什么?假想可以做什么?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我用荷葉當作傘擋過太陽。”、“我用它擋過雨。”、“它是小魚兒的傘。”……于是,在這空當間,告訴學生“擎雨蓋”就是指遮雨的荷葉。隨后,我又畫了幾枝殘敗的荷葉,問學生這樣的荷葉可以擎雨嗎?學生搖搖頭,我追問,那這句詩應當帶著怎么的心情來讀?接下來,學生最初毫無感情色彩的朗讀,變得低沉而惆悵,似乎為殘荷感到遺憾。
后面的詩句,我也是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體會詩的意境,感受雖然荷盡菊殘,但是“橙黃橘綠”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嗎?讓學生在體會讀的意境中自己醞釀朗讀時的情感和語氣。當學生捧起書來讀時,我很享受。他們豐富的朗讀與詩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前后兩句詩的深沉與喜悅的對比,讓人從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悵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園的豐收喜悅中。此刻,學生則能夠從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過渡到體會詩人對友人的激勵之意。
總之,在教學《贈劉景文》這首詩時,學生發言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的互動的機會比較多,注重了讓學習在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講解比較簡潔,完整,學生也能夠在學習中體會雖然荷盡菊殘,然而那開敗了的菊花枝還傲寒斗霜,那“橙黃橘綠”,更有另外一番風味的詩韻。同時,他們也能從理解詩境時感悟到蘇軾贊頌劉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個中做人的道理。但是在教學中仍存在著此許的不足,如講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語言,課堂里增設點課堂內完成的作業或許效果更佳。
《贈劉景文》是一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把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體會詩人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讀通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聯系對題目的理解,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理解。學生認真地讀古詩、思考,提出了幾個不懂的地方,如“擎雨蓋”“荷盡”“傲霜枝”。因為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回憶夏季荷花盛開的樣子,體會荷花此時的生機勃勃,想象秋季荷花開敗的情景,借助課前搜集的“秋菊”圖理解“傲霜枝”,在師生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理解了幾個難懂的詞,降低了詩句翻譯過程的難度,也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人情感的感悟。接著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古詩,啟發學生邊讀邊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寫了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認真地讀一讀,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閱讀是個性化解讀的過程,此教學環節給了學生空間,也突出了古詩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學生通過讀、思考,很快歸納出了詩句描寫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順著學生的回答,我這樣引導:想象景物所呈現的畫面,想象兩者的對比,你讀懂了什么。學生的閱讀理解是有差異的,我們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給學生充分讀、思考、想象、交流的時間,多數孩子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一個收獲的季節這個層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想想:詩人為什么要描寫傲霜枝呢?一個叫向嘉藝的.女孩兒真不錯,她站起來說:“詩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樣不怕寒冷,要堅強。”她的回答啟發了其他的孩子,好幾個孩子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像菊花一樣勇敢”,有的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平時要努力。”說得真好!我為孩子有這樣的理解而開心。
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我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是對詩句的理解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讓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用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順應詩句的朦朧,從整體的感受來理解,把握詩句所呈現的意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