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2
這是夜宿山寺教學內容,是優秀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皆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們所讀的詩并不總是關于兒女情長,憂國憂民的,也可以是對事物的詠嘆,比如小到青苔蟲豕等,大到高山流水,古木花草;可以是性情品味,比如嗜酒愛茶,弈棋垂釣,彈琴作畫,游山玩水,四季風情等等。而今立秋,讓我們讀一讀關于秋天的詩歌吧。等我們讀一下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其一,我們就應該會感覺到,原來秋天并非是一貫的老氣愁悲的,也可以是另外一番與眾不同性情。
劉禹錫傳下來的詩詞一共有八百多首,世人都稱他為劉賓客,因為他在暮年曾經做過太子賓客的官職。劉禹錫的詩歌以精煉含蓄著稱,詩句多豪邁之氣,盡顯古時侯儒生士子威武不屈,百折不撓的氣節和精神,因而被后世之人譽為“詩豪”。劉禹錫這個雅稱中的“豪”字,便可以在《秋詞二首》里體現出來。
白馬獨家譯詩:每當秋天來臨的時候,人們總會有悲涼孤獨的感覺,從古時候到現在都這樣。可我卻想說:秋天要比春天好!晴朗的日子里,一只白鶴翻振著翅膀,奮力地推開身邊的云朵,向天空深處飛去。這景象便把我高昂的詩情引領到九霄云外去了。
悲是悲嘆,悲觀的認為。寂寥,蕭條,荒涼,寂寞。春朝就是春天的意思。“朝”本來是指早上,后人用它代指一天,比如:一朝,明朝,就是分別指一天,明天。排,分開,劃開。排云上,指劈開云層,奮力向上飛。詩情,有人解釋為是作詩的情緒或者興致;白馬認為這樣解釋有失偏頗。詩情其實可以是一種浪漫主義情懷,可以是一種對個人心中唯美主義的向往,可以是某一特定時刻在特定的環境下的殊妙感受,會不會作詩都無所謂的。它是一種情懷和志向。就像我們現代人經常說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個詩和遠方就是我們心中的詩情之一。碧霄指的是藍天。
讀這一首詩時,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詩人劉禹錫在寫它時的個人遭遇和時代背景。詩人寫下這首詩前是已經遭受了兩次貶官的經歷。他在長安初登科后先任監察御史,后當上屯田員外郎等官職。再后來參與了唐順宗時的永貞革新,即二王八司馬事件。由于唐順宗李誦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并實行一套針砭時弊,振興經濟,奪宦官軍權的辦法,得到了人民的極大歡心。但不久順宗患風疾不能講話,上下溝通出現偏頗,革新集團內部起訌,這場行動進行了僅六個月多就被迫終止了。同時唐順宗被迫下臺,在宦官威逼之下,禪位給太子李純,李純就是唐憲宗。憲宗上位后立即把王伾,王叔文等十人流放下貶,更慘的是王叔文,竟被賜死。
這十人里包括了劉禹錫。劉禹錫當過監察御史等官,此刻外放被貶為連州刺史。但宦官及其黨羽又通過朝議,認為對劉禹錫懲罰太輕,于是再貶劉禹錫為朗州司馬。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市一帶。仕途上遇到這么大的變故,對其他來說定是痛不欲生的,可對劉禹錫來說,這反而更加激發了他昂揚向上的精神:我不服!于是乎他就像踩不死的小強,頑強的在那里生存了下來。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就拋出人們一貫的思想,一到秋天就會感嘆這個季節的蕭瑟悲涼,并且從古時候到現在都這樣。人們都這樣想,而詩人卻不這樣想:我言秋日勝春朝。我認為秋天比春天要好得多。第一句擺出來常人的觀點,第二句擺出了自己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然詩人不贊同人們悲秋的思緒。這是詩人以議論開頭,開宗明義,闡明自己的觀點。
那么怎么證明自己“秋日勝春朝”觀點呢?接下來詩人便像寫議論文一樣,找事物以佐證自己的觀點了:晴空一鶴排云上。你們瞧:在天高氣爽的晴朗日子里,正有一只白鶴振動著雙翅向遠方飛翔,并且它越飛越高。它穿過疏淡的云層,扇動著的翅膀像乘風破浪的舟楫一樣,分開云朵,引頸前沖。這一句讓我們可以感到神清氣順,興致博發,大展宏圖,前程在望,心靈震撼。其力道如滿弓飛鏃,激越不息。
詩人在這一句里用上了一個“排”字,鏗鏘有力,發人深省。這只鶴的形象其實就是詩人自己的形象,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正如鶴立雞群,鳳鳴碧霄。白馬覺得,詩人用這個“排”字是因為在唐順宗時期王叔文朝政變革失敗的背景下,詩人仍然是在堅持這次變革的主張。他在詩中以文字為靈魂,力排眾議,砥礪奮進,不認輸!真正的體現了一位傲骨錚錚的士大夫形象。
白鶴在我國古代文化里本來是吉祥長壽,仙氣沖天的象征。在這首詩里詩人卻用來作為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意象,給人以灑脫不羈,銳意進取的啟發。一如三國里的那個先主劉備,屢戰屢敗,依然屢敗屢戰,終于克成大業。對了,那劉備還真和劉禹錫同祖呢,他們兩個都系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只是恐怕劉備要輩分高些了。不過白馬覺得這一族劉姓人都挺隱忍的。
詩的最后以“便引詩情到碧霄”作為結句,是從客觀到主觀角度的轉換。也就是詩人由第三句所見的雄壯景觀,引領著自己詩情盎然地意識,到那藍天上去了。晴空一鶴排云上,既是對“我道秋日勝春朝”的有力佐證,也是對詩人意氣蓬發,斗志昂揚的自我鼓勵,這就是自勉。
詩評家都說詩仙李太白的詩詞是“純以氣象勝”,而在劉禹錫的這一首《秋詞》也可以這樣講。整首詩明凈豪放,壯烈奔騰,浩然之氣不覺溢于讀者和詩人所處的不同時空里,令人胸襟開闊,心神激蕩。
其實,讀詩的時候,我們在和詩人的作品進行心意會合,共同感知詩情畫意的同時,固然可以從中受到啟發鼓舞,滌心洗神,使我們的性情得到愉悅,頓悟,開脫。我們還可以在讀完時這首詩后,再靜下來想一想: 在生活里我們受到一些挫折和失敗后,能像詩豪劉禹錫一樣頑強不屈嗎?還有,其實春天和秋天的景物其實是各有擅場,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倘若我們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境界,是否比劉夢得的境界更上一層呢?
劉禹錫的《秋詞二首》的第二首寫的是秋天顏色的明麗,神清骨秀,同樣拿春色來和秋色作對比,其詩如下: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白馬覺得第一首詩意要更好一些。好了我親愛的詩友們,今天的詩詞欣賞就說到這吧。讀了這兩首《秋詞》絕句,大家有什么感受呢?歡迎詩友們不吝賜教,多抒己見,白馬熱忱期待您的留言!更歡迎大家關注白馬侃詩詞,同約我們的詩和遠方,下期再會!
一、教材、學情分析
《秋詞》是北師大版初中語文初一上冊第二單元的一首詩歌,作者劉禹錫。本單元主題是秋日擷英。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學生生活閱歷尚淺,知識水平有限,可能很難把握作者所所寫之景(意象)及其所抒發的深沉而復雜的情感。這不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亦是難點,教師在這個方面應加以點撥與引導。
二、教學目標
1.感情讀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2.領悟蘊含在詩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贊美之情,“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后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官。后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讀: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要求學生標出疑難字音并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
要求學生在詩歌中劃出節奏
二讀:結合注釋,讀明詩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或工具書了解詩意
遇有疑難問題可以在組內交換看法
三讀:品析意象,讀出情感
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所寫之景物有哪些,思考這些景都帶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評價
一讀:
在學生自讀展示2-3遍后的基礎上泛讀
明確聽讀要求
指名學生或小組朗讀
二讀:
出示幻燈片檢驗學生掌握字詞情況
三讀:
出示“意象”釋義幻燈片
引導學生通過意象體悟作者情感
適時出示本詩創作背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
要求學生帶感情朗讀
播放視頻錄音兩遍
(五)達標檢測
一.基礎題
字音,重點字義,作者簡況(見幻燈片)
二.達標題
1. 作者為什么要寫古人對秋的感受?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勝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
3. 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詩人在詩中借沖天而上的“鶴”,抒發了什么感情?
小組討論:
1.《秋詞》中哪一句詩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抒發自己遠大志向?談談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2.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4.學過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差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總結
教師明確:
1.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句詩是這首詩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過對晴空“鶴排”云天的描寫,展現出一幅獨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圖,詩人也許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視“鶴”為不屈的化身。借“鶴”表現詩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高潔情操,再次體現出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整個詩無不表現出詩人豪邁的大度。
2.“晴空一鶴白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天充滿生機,讓人振奮,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
3.《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4.《天凈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板書設計:
秋詞
劉禹錫
頌秋 激越向上
感懷 充滿活力
作文教學
(一)模式教學
提到作文,孩子們都怕,記得我讀小學時,也是一樣,不知如何下筆,總覺得無話可說,也許是因為如此,作文教學是我一向思考的比較多的問題。我覺得小學作文教學還是要從模式教學開始,使學生逐步到達創新提高、作文有成。其實模式,簡言之就是事物的一個樣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認為,作文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要求過多,要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其實,孩子們連最基本的作文知識都沒有,又從何談起說寫作文呢而三年級又是作文起步最關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應先讓孩子們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們作文必須要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礎上,再教孩子們如何將句子寫通順,怎樣分自然段寫。然后,再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們怎樣一不一不把資料寫清楚、寫具體,等等。
我想能夠從現成的模式教給孩子們基本的作文明白,而這個模式就是課文。例:課文《爬天都峰》這篇課文開頭是:“暑假里,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峰。”那里,我就教給孩子們開頭可直接點題。例如《頤和園》這篇課文,結尾:“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期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在這時,我們能夠教給孩子們在寫作文時,結尾處可寫明自我的感受和觀點。能夠說,我在上每一篇課文時都會涉及到作文教學。
(二)寫出自我的真情實感
記得,我受到教師第一次表揚的作文是寫的《我的家人》,而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實的感受。此刻想想,這也許就是關鍵,僅有寫出自我的真實感受,你的文章才能夠成為受人觀注的文章。雖然三年級還只是作文的起步階段,但我仍要求孩子們寫作文時盡量寫自我身邊最真實的事來寫,而除此,我還有一個要求:每篇作文的結尾必須要寫出自我的最真實的感受和觀點,而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孩子們能獲獎的原因,或許就是真中取勝吧!
(三)悄悄話和睡前半小時
什么是悄悄話這又是一種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經明白了,其實這就是自我內心想法的真實獨白,寫出自我最想說的話,悄悄話其實就是日記的另外一種形式,不一樣之處在于,在這種形式中孩子們能夠和教師做心與心的交流,能夠隨心寫出自我最想說的話,所以孩子們更樂于理解。但如果只是孩子說而我卻無動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應對孩子們心中的高興和煩惱,我會采取不一樣的方法去和他們交心,有時在本子上直接給孩子回話,而更多的是找他們談心。而從中能夠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長。有了教師的回音,孩子們在寫時就會沒顧及,而寫的興趣也會更濃。還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對你有意見。要寫好作文,需要很多的積累,閱讀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時的讀書計劃。睡前半小時,就是睡覺前必須讀書半小時,而書籍類型我并不做規定。
因為我記得竇桂梅教師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童年、少年時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話、神話、名人傳記,除此之外,也許沒有什么能夠包袱他的詩意、靈性和慧根,僅有孩子們在閱讀著沾滿蜂蜜的書籍,在舒展自由心靈,張開想象的翅膀的閱讀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這些少不了家長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長都做了交心談心,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及好處,有了家長的進取配合,睡前半小時的計劃也順利開展起來了。剛開始,只是閱讀,然后家長在簽字本上反映孩子們閱讀情景,隨后,我開始教給孩子們怎樣將好詞、好句積累下來,如何做批三注,這項工作也在進行中。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為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凄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后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鑒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云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只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斗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云上”所體現的奮斗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為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沖云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布置作業
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贊美之情,“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紹:(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后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官。后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凄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著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為什么“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3: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問題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凈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只鶴頑強奮斗,沖向云霄,才沖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問題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致,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為主。
四、背誦活動:
1、集體背誦本詩
2、接龍”背誦本詩
五、作業:
1、外背誦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